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论语》中的人称代词研究

2019-10-23李文珍武慧敏卫凯丽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使用情况论语

李文珍 武慧敏 卫凯丽

摘要:《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其内容是孔子及其弟子叙述自己的政治见解、观点方法及个人情况,其对话基本是一对一的。本文借助语料库工具,对《论语》的研究发现,其在使用情况、称数问题、语法功能等方面都显示出了鲜明的特色。分析《论语》对于我们研究上古汉语口语使用情况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中小学《论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论语》;人称代词;使用情况

一、引言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代词的出现是必然的,它的替代、指示作用可以避免语言的重复和拖沓,使得表达简洁流畅。代词大致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大类,王力先生在他的《古代汉语》中也做了一致的陈述。人称代词,顾名思义是代替人称的词,当然如果把人之外的东西人格化了也可用人称代词来表示,神话、童话以及诗歌中都不乏其例。比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中的“女”就是代指硕鼠。关于人称代词的分类,古、现代汉语基本一致,根据所替代对象的不同,把人称代词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本文主要以《论语》为语料,探讨《论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以期更利于中小学生对《论语》的阅读与理解。

二、现有研究回顾

很多学者对古汉语的人称代词都有所研究。经过翻阅资料,我发现:对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相关研究研究有罗雪萍的《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特点》,侯燕燕的《<诗经>中的人称代词研究》,鲍源远的《“四书”人称代词研究》,邹秋珍、刘春萍的《<论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等;对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相关研究有汤潍芬的《基于语料库的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洪波的《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予”“我”“朕”的分别》等;对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相关研究有徐四海、夏锡骏的《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三题》,夏锡骏、徐四海的《<马氏文通>代字章第二人称代词札记》,胡伟、张玉金的《上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称数研究》等。但这些研究都只涉及到古汉语人称称谓语的一部分,仅对该部分进行详细阐述。而运用语料库来全面分析古汉语三类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的文章却很少,对三类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进行原因分析也不多见。有的文章仅仅列出了语料,并未对语料进行深入挖掘。因此,本人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语料库的相关知识,对《论语》中三类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阐释。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及任务

在对查阅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我试图将文本固定在《论语》上,进而产生了几个疑问:三类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如何?每类人称代词中哪些代词使用频率较高?以及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二)搜集语料

本文主要运用BCC语料库,对《论语》的人称使用情况进行检索,使用计算机软件对语料进行统计,并结合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为了使结论更具科学性,在语料搜集过程中,尽量删除非人称代词的内容。

(三)分析语料

1.第一人称代词

据统计,《论语》中出现了四个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朕。“吾”出现了113次,使用频率最高;“我”出现了45次,排第二位;“予”与“朕”分别出现了23次、2次。可见,“吾”、“我”是主要的第一人称代词,其它用得比较少。

《论语》中,尊者、卑者、老师和学生,都能用“吾”、“我”来自称,至于他们到底选择“吾”还是“我”,那就看他们的个人习惯或者喜好了,如(1)(2)。“予”在《论语》中出现了23次,其中有17次用于师长自称,可见“予”主要用于师长自称,如(3)(4);“予”有5次用于转引古语,如(5);另外,阳货由于其官位比孔子高,因此对孔子说话时,也要用“予”,如(6)。可见,“予”是一个具有谦敬功能的第一人称代词,表示一种尊贵的身份和地位。“朕”在《论语》中出现2次,均用于汤王自称,如(7)。

(1)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指代子贡)

(2)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子罕》(指代孔子)

(3)启予足!《泰伯》

(4)子曰:“予欲无言。”《阳货》

(5)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泰伯》

(6)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阳货》

(7)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尧曰》

2.第二人称代词

《论语》中出现了三个第二人称代词,按照出現的次数由高到低排列为:尔(21)、女(汝)(17)、而(1)。“尔”用例最多,“汝”次之,是主要的第一人称代词,“而”用得比较少。

《论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尔”“女”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它们在使用对象上非常局限,在使用对象上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除4例引古言古事之外,其余皆用于上级对下级、师长对弟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尔”共出现21次,其中师长称呼其弟子时共出现16次,如(1)(2),4例引古言古事,如(3),还有1例是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如(4)。“女”共出现17次,其中用于师长对弟子的称呼共16例,如(5)(6),1次用于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如(7)。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进》

(2)赐也,非尔所及也。《述而》

(3)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尧曰》

(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阳货》

(5)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阳货》

(6)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述而》

(7)女为周南、召南矣乎。《阳货》

例(4)是阳货对孔子说的话。上面已经提到阳货的官位比孔子高,那如何证明呢?孟子在《滕文公下》记载了“阳货馈孔子豚”一事:“当时,‘大夫有赐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便利用这一礼俗,趁孔子不在家,送一个蒸熟的小猪去,孔子也就趁阳货不在家才去登门拜谢。”由此可知,阳货与孔子之间是一种上下级关系。

通过分析,可知《论语》主要使用“尔”“女”这两个第二人称代词,而“尔”“女”主要用于长辈对晚辈、师长对弟子、上级对下级的称呼,无一例用于平等对话中或下级对上级、弟子对师长的称呼。

3.第三人称代词

《论语》中出现了两个第三人称代词,按照出现的次数由高到低排列为:之(289)、其(181)。“之”用例最多,是《论语》中最常见的第三人称代词,如(1)(2)(3)(4)(5);“其”次之,如(6)(7)(8)(9)(10)。

(1)由,诲汝知之乎。《为政》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三已之,無愠色。《公冶长》

(4)颜渊死,子哭之恸。《先进》

(5)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

(6)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8)以其子妻之。《公冶长》

(9)其争也君子。《八佾》

(1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

通过分析,《论语》中“之”用作第三人称时,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一般可以解释为“他(们)”“它(们)”。《论语》中“其”作第三人称代词时,也是既可指人,如上(6),也可指物,如上(10)。

四、结语

以上论述说明,《论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情况较为复杂,诸代词使用情况各异,且第一、二人称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而第三人称情况比较单纯。

参考文献:

[1]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1959.

[2]黄盛璋.古汉语的人身代词研究[J].中国语文,1963(6).

[3]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M].台湾:台湾中央研究院,1959.

[4]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朱红.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分析[J].古汉语研究,2011(1).

[6]洪波.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J].语言研究,1996(1).

猜你喜欢

使用情况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效分析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