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一站:三江

2019-10-22天清

环球人文地理 2019年9期
关键词:三江侗族

天清

都柳江的身躯自榕江开始丰满,过从江一路通达,最终跨越省界,在广西三江县的老堡口汇入柳江的怀抱。

在三江的地界,都柳江叫做“溶江”。它在三江奔腾了近100公里,淌過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村庄:梅林、富禄、洋溪、良口、老堡、丹洲……这些名字的背后,有的承载着三江的建城史,譬如丹洲;有的象征着都柳江百舸争流时期的辉煌,譬如富禄。

三江县是桂黔湘三省交界之地,境内山岭环伺、河道纵横,航运四通八达。都柳江来到这里,对一去不复返的水流来说是最后一站,同时也是商旅溯流而上的门户。自然地理也好,人文底蕴也罢,尽数倾洒在莽莽江河之中,显现在江心船排之上。可以说,了解了三江,就打开了通往都柳江文化圈的大门。

丹洲岛上丹心一片“蛮地”三江的曲折建城史

翻开三江的建城史,不过寥寥几句:宋代以上,三江未设县城,从属于百越、夜郎之下,一直是个没有名字、少有人踏足的“潭中北境蛮地”,统治者眼中的山穷水尽之处;直至宋代,才被赐名“怀远郡”,有了切实的名字。

何以古时三江如此不受重视?究其原因,是因为三江境内尽管山灵毓秀,却没有名山大川,加上统治者向来认为此地民风彪悍,野兽横行,吓退了有心向往之人。因此常年养在深闺,未有外人知晓。三江旧志自己评说道:三江天生丽质,却未有文人墨客在此地停留,为其题词作赋加以宣传。一则山高水长不受重视;二则鲜有传播,这两个原因并非是三江籍籍无名的全部。更多的,是三江在外的名声着实不好——“历元迄明初,屡叛不常”;再加上后来那场发生在广西著名的“抚江之役”,更是导致三江直接成为官吏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三不管地带。由于当时知县马希武的腐败残暴,无所不用其极地搜刮民财,民众终忍无可忍将其围杀,此事件是抚江战役的导火索。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被朝廷指派到三江任官的人,常年将办公地点设于隔壁县城,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只希冀平安度过任期即可。

都柳江行至丹洲,被这座月牙状的小岛一分为二。岛上春有柚花清香,秋有硕果累累,为数不多的民居被柚园包围,世代生活在此的居民获得的宜居环境和散落在岛上的百年古建,需得从三江曲折的建城史开始追溯。

一直到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一个叫苏朝阳的人,千里迢迢从江南赶来做了三江的县令,才渐渐改变外界对三江的印象。苏朝阳为人和蔼,初来乍到仅带了几名随从,极其简朴。他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深入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调查民情。调查之后,他发现三江并非如外界传言,是个“虎狼之地”。相反此地民风古朴,人们待他十分和善,遂一口气向朝廷上呈了四封关于恢复怀远县治的调查报告,并且请求在此建城。结果可想而知,朝廷不予理睬。一片丹心的苏朝阳政见被否,苦闷不已,乘舟飘荡于江河之上,机缘巧合之下,丹洲来到他眼前。

丹洲是柳江上游一座椭圆形小岛,占地约2平方公里。李白的著名诗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描绘的就是丹洲的景致。在苏朝阳眼中,丹洲浑然天成,它既符合五行八卦的风水之学,且易守难攻,是建城的不二之选。朝廷不拨款,执拗的苏朝阳便一力承担,四处筹钱。他坚守造福一方百姓的信条,日日披星戴月,联合当地乡民共同建城,最终用有限的资金,筑造了存留至今的丹洲城。自此以往,从明清至民国,丹洲城一直是三江县治所在地,是中国唯一的水上古城。丹洲书院是古城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院内至今仍然挺立着苏朝阳亲手栽种的桂花树,仿佛是历史烟云的见证。

除了丰厚的历史底蕴,令丹洲声名大噪的,还有另外一样东西——沙田柚。沙田柚是岛上绝对的主角,这里出产的沙田柚甘香四溢,清甜爽口,是很受欢迎的果品。据统计,丹洲不大的土地上,种有500多亩柚子林,1100多棵柚子树,年产量高达300吨,说它是一座“柚子岛”毫不夸张。岛上有民居的地方,无一不是房前一颗大柚树,屋后一片大柚园,四季常青的柚子树将整个丹洲岛掩映其下,为居住其间的居民带去阴凉。每年深秋,热闹的丹洲柚子节开启,柚林枝丫上那些黄澄澄的、散发着清香的柚子,用累累的果实欢迎八方来客。

近代都柳江流域第一大镇繁盛的木材生意和移民文化

名字是一种符号,310公里长的都柳江有很多不同的名字,印证的是沿途不同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

福禄江,是都柳江的又一个名字。《明史·地理志》载:“黎平县又有福禄江,其上源为古州江 ( 榕江) ,下流入广西怀远 ( 三江)。”《从江县志》也记:“福禄江,自榕江来,直贯全境,南流广西长八十公里,水势浩荡,舟楫畅通,上溯可达三都,下驶则至香港。”存留于世的文字记载,不仅佐证了福禄江之名的存在,也彰显了都柳江曾经的航运盛况,以及这条大河带来的经济繁荣。

都柳江上的富禄乡,原名福禄。它既不属于黎平,也不是从江县内的建制,而是与两者毗邻之地——边城三江的辖区。中国进入近代以来,通商口岸开放,富禄凭借其先天的地理优势,成为都柳江流域的第一大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事实上富禄从清初开始,便有了商贸繁荣的苗头。细究下来,富禄的地理位置刚好在黔桂边界四县十乡镇的交界处。这个区域多山而物产丰富,主要以林业和农耕为主,但交通实在不便。20世纪80年代溶江公路通车之前,富禄及周边镶嵌在大山里的多个少数民族部落,商品往来大部分都走水路。都柳江上游滩多浪急,无法停靠大型船舶;而在富禄的葛亮村,却有一河宽水缓、避风浪小的开阔码头。近有广西三江、融水及富禄周围的村寨,远有贵州黎平、三都等地的山民都可通过水路进到富禄,将他们的商品带到此处售卖。其中,最初生发也最为活跃的商品便是木材,大量货物在这里统一集散中转,而后将载满竹木的木排、船舶放至梧州、广东甚至香港。码头之上人潮涌动,沿岸商户活色生香,一个规模宏大的货物集散中心逐渐成形。

依靠木材生意起家的富禄,同时带动了其他商品的发展。三江境内及都柳江贵州境内出产的药材、桐油、茶油等土特产品同时开始远销外地,而后外出的船家和商客再换回食盐、棉纱和其他日用杂货。据载,当时每天货船来往过百,每晚停港歇息的最少10艘;更别计数白日里,那成片的竹筏、小舟,商业繁盛的景况可见一斑。清朝末年,富禄在商品经济的活跃下,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商业埠头。大批闽粤客商循着经贸繁盛的线索,溯都柳江而上到此地定居,并将汉民族文化带到了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

如今,富禄场镇上及偏远乡村存留的会馆建筑,便是汉族移民文化最好的例证。

以会馆建筑而言,有藏匿于葛亮村偏僻侗寨的闽粤会馆和富禄街上的五省会馆。闽粤会馆修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早期闽粤客商集资请来广东的工匠所建。进得闽粤会馆,会发现此馆的形制全按照妈祖庙建造,砖瓦结构,歇山顶。外观气势磅礴,内部雕饰精美;前殿是戏台子,后殿为天后宫,某种程度上寄托了闽粤客商的乡愁。五省会馆,相较而言在民间的影响力更大,建于清光绪年间,商业功能更为明确。此馆囊括了富禄的各大商铺,领导者称为会首,通过选举产生。富禄当地汉族移民大姓有朱、王、赖、温等,担任过会首的著名大商户赖宝基、朱绍先等皆是移民而来。现五省会馆已改建为当地市场,曾经的兴盛仅埋藏在各大行商家族的记忆之中。

另外,“抢花炮”这一源自汉族的节庆活动,也成为了富禄移民文化的见证。在富禄,抢花炮于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举办。节日前后,正值百废待兴、春耕待值的准备期。整个富禄人山人海,聚集着四面八方赶来的乡民。他们借助节日的盛大气氛,一方面兜售农副产品,一方面将春耕所需的农具、工具等买回家去。此时,整个富禄街市上、商户里,随处可见身着不同民族服装的人,不绝于耳的交谈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舞龙队、舞狮队的鼓点,还有那戏台子上已经唱了半个月的桂戏,全然交织在一起,渐成鼎沸之势。一直到今天,“抢花炮”仍然是富禄当地的重要节日,成为了整个三江乃至广西的文化符号。

侗族千户大寨中国桥梁建筑中的珍品

在广西一些经济相对滞后的县份中,有五个名声最大。龙胜有梯田,金秀傍高山,乐业靠天坑,德保依瀑布,这四个皆是仰仗自然风光闻名于世,唯独三江人文历史殊胜。

三江,是壮族遍野的广西境内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位于三江县城北面约20公里的林溪镇,原本群山阻隔、人迹罕至,却随着交通的发展,在20世纪初逐渐成为旅游热地。如今,人们到三江,林溪是非去不可之地。其中因由,在于它拥有侗族千户大寨——程阳八寨。

“程阳”二字与侗族的传说相关,是说一位程姓男人和一位阳姓男人分别来自北方和南方,他们携家带口来到此荒芜之地,共同开荒种田,定居于此。后来其他姓氏的人家搬迁到这儿,皆认定程阳二氏为这块土地的祖先,故有了“程阳”之名。而“八寨”,指的是程阳的八个自然村屯,分别是马安、平寨、岩寨、平坦、懂寨、程阳大寨、平埔、吉昌。八个寨子多位于曲折的山梁下,蜿蜒而过的林溪河像一条纽带,将它们串联起来,组成了程阳八寨占地近13平方公里,居民约一万人的规模和气势。

正因这难得的集群效应,程阳至今保存着侗族原滋原味的民族传统,尤其是侗族特色的木楼、鼓楼、风雨桥等标志性建筑,都能在此地寻见。而这其中,最闻名遐迩的,要数寨旁那座古老的风雨桥。

在侗族传统中,凡是有侗族人居住的地方,必须要在附近的溪河上建起一座风雨桥,他们相信,这种桥是沟通阴阳的媒介,是村寨的灵魂,村寨里每一个新诞生的生命,都是通过这座桥来到人间的。而桥往往选在溪河下游修建,这样不仅可以保住寨子的风水,还是“修阴功(积德)”的一种方式。

程阳风雨桥横跨林溪河之上,又叫永济桥、盘龙桥,始建于1912年。桥梁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墩底为菱形墩座,桥身为四柱抬楼式,共建有5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极其宏伟壮观。桥身上,数个瓦顶飞檐翘起,长廊和楼亭的瓦檐还有精美的雕刻艺术: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从建筑工艺上讲,这座风雨桥最惊人的,还是整座木制桥梁不用一钉一铆,以卯榫衔接,便将那粗壮的杉木穿斗架构起来,纵横交错,分毫不差,堪称中国桥梁建筑中的珍品。

这座风雨桥也是侗寨人重要的文化空间,是他们娱乐、聚会和休闲的场所。风雨桥上,常常芦笙悠扬,飘荡着侗族民歌山高水长的旋律。由于地处程阳八寨的交通要道,人流众多,桥上还自然而然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集市。集市那天,桥上人头攒动,各种农产品、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充满了市井的生活气息。

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往往流连于程阳八寨的人文景色中。走过风雨桥时,总要在桥上倚栏凭眺,看林溪河边一栋栋吊脚楼、侗寨鼓楼与稻田、高山相互映衬,不免生出一股山河依旧的意蕴来。

三江,曾经是远离政治中心之外的边城。可如今,随着交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挖掘,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发现了这处胜境、这处桃源,都听到了郭沫若曾发出的向往: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

猜你喜欢

三江侗族
三江源在哪里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
三江源国家公园
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