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依杂嘎》彝族儿童有声读物APP的设计与实现

2019-10-21曲模打铁韩月

科技风 2019年15期

曲模打铁 韩月

摘 要:《阿依杂嘎》彝族儿童有声读物APP的开发设计出于对凉山彝族地区实现教育脱贫的期望。我们设计团队经过共同商议,决定将彝族传统文化读本和市场上比较出名的儿童学前故事文本搜集、翻译以及编译,开发一款针对彝族学前儿童的彝汉双语的有声读物APP,为凉山学前教育助力。

关键词:彝族儿童;有声读物;APP

一、绪论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文化传递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文化载体从口头传承到书面语言传承,书面语言的载体由结绳、陶文、动物骨头和皮、碑刻、竹简、丝帛、布匹到纸张,书写越来越方便,文化传播也越来越广泛。至21世纪,电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书写载体的变革。无纸化、电子化、数字化的阅读越来越广泛,随着而来的是我们阅读习惯的逐渐变化。

有声读物的发展得益于技术的记录传播功能的进步,同时也得益于人们不断进步的学习方式。有声读物是“‘用耳朵来阅读,顾名思义就是用耳朵听的方式来‘看书,是区别于用眼睛来看书的一种阅读形式。而‘听书 是借助新技术新媒介播放存储于不同载体中的有声读物,从而实现听觉阅读。”[1]同时互联网络与移动智能终端给有声读物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有声读物受众群体庞大,市场潜力巨大,开发有声读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声读物的内容数字化和技术的易实现性在开发设计中充分结合,实现设计者想要的设计结果。

二、设计初衷

《阿依杂嘎》彝族儿童有声读物APP的开发设计出于对凉山彝族地区实现教育脱贫的期望。在我国很多贫困地区存在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凉山作為精准扶贫中的重镇,贫困的代际传递尤为严重。分析其原因,部分可以归结为贫困人口的素质问题,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有效手段就是发展教育。

凉山州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教育精准扶贫投入持续增加,州政府实施了“一村一幼”[2]普惠计划。幼儿园的增加带来师资、课程等方面的需求,传统幼教模式存在局限,缺乏适合彝区学前儿童学习使用的本土双语教材且互联网时代下技术教育开发较少。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与彝族相关的app主要有中国彝语、彝族风情、掌上凉山、五彩凉山这四种。有关彝族儿童早期有声读物的开发是其空白领域。

如何在彝族儿童易于接受,理解并将之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做到对彝族特有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我们设计团队经过共同商议,决定将彝族传统文化读本和市场上比较出名的儿童学前故事文本搜集、翻译以及编译,开发一款针对彝族学前儿童的彝汉双语的有声读物APP,为凉山学前教育助力。

三、设计前期

我们团队前期主要进行APP的需求分析调查研究。我们首先在民族高校里通过初步的问卷调查,了解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对于有声读物APP的认知情况和需求情况。当问及在本民族或者本地区孩子们比较喜欢什么样的读物时,有声读物的占比也比较大,见下图。

当问及在本民族或者本地区有没有双语(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结合)的有声读物软件时,大部分同学回答“没有”。

当问及如果在本民族本地区出现这样的双语有声读物软件,会不会考虑下载供孩子学习了解文化知识使用时,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会”。

在初步问卷调查之后,我们团队赴凉山州昭觉县实地调研,调查当地彝族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现有儿童读物的使用情况,询问当地学前儿童家长的意见。

同时搜集相关的彝族古老传说故事、民间儿童,后期进行编译。我们团队部分成员开展选取适宜彝族儿童理解的汉族儿童读物进行翻译和再编的任务。

经过实地调查与研究后,我们将着手进行APP的设计制作。

四、设计进行

(一)思路概念

在实地调研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后,针对我们调研时发现的种种问题,针对昭觉县农村和城市的现状,对儿童的学前教育的态度以及观念上,对当地农村和县城的人们的文化水平的参差不齐,我们对APP的设计思路重新做了调整。

首先针对APP布局,根据当地的情况我们想要使APP界面做到简洁明了、易上手、不复杂,只要是识字的大人都可以使用。

我们发现凉山昭觉的儿童家长大部分用的手机是android手机,所以我们的客户端《阿依杂嘎》APP是基于android系统的,我们的技术工具是Android Studio,我们APP的服务器为腾讯云。

思路概念如下图所示:

首先是封面和登陆界面,我们加入了验证码确保用户信息安全,文字简洁,一看就懂。如图1。

其次是具体内容界面,如图2。

(二)初步测试

《阿依杂嘎》APP经过实际设计与开发,已经具备初步模型,测试版本展示如下:从左至右依次是安装包、登陆界面、主页界面。

(三)设计成果

《阿依杂嘎》APP经过实际设计与开发,已经具备模型,最终版本展示如下图5:从左至右依次是登陆界面、主页界面和具体内容界面。

五、设计应用

《阿依杂嘎》APP的使用对象主要包括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村一幼”驻点幼儿园的老师、同学家长,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程“跪乳教育·经典传承”教学点(雏鹰书院)的老师同学,以及对彝族儿童有声读物感兴趣的所有读者。APP内容侧重于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早期认知能力的开发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优质内容严重缺失的问题。

六、总结

《阿依杂嘎》彝汉儿童双语APP的开发设计是一个艰辛但有趣的过程,我们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各尽其职,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希望我们的APP能为凉山学前教育做出贡献,同时这也是一次少数名族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实践,我们期待APP越来越完善,也期待读者朋友们多多反馈,一起提升APP的品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木容.“用耳朵来阅读”——儿童阅读推广研究[J].图书工作者研究,2016.

[2]曲木伍各,马庆霜,阿牛木支.凉山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