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工作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9-10-21陈俊豪

科技风 2019年23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党建工作高职

陈俊豪

摘 要:党建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丰富载体。课题组就党建工作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進行分析,对党建工作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党建工作;创业教育

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需进行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提升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当下,许多高校致力于为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将党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改革命题。课题组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党建工作视域下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进行研究。

一、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待提升

一方面,传统应试教育给师生强化了某种教育观念,该种观念使得大多数人未能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创业教育脱离其他教学而独立存在,缺乏有效的育人载体。另一方面,尽管有一些大学生具备自主创业的意识,但由于受外在环境局限,导致这种创业动机无法真正落实于行动,只能停留在理念和形式上。

(二)指导体系不完善

其一,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已受到高校师生的重视,但当前并未得到太大改进,依然作为独立模块存在,并未纳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范围及其广泛,囊括了多门学科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逐渐脱离专业课程,无法发挥其实质性作用。其二,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不够,缺乏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师资队伍。大部分高校创业导师都身兼数职,专业性有待提升,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性指导。其三,许多高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模拟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形式简单、内容枯燥乏味、可操作性差,不能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三)保障机制不健全

其一,高校各组织机构间缺乏联系,各自为政,难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科学完备的服务。现阶段,仍然有不少高校缺乏应有创业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对各项教育资源利用率较低,组织涣散成为阻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键因素之一。其二,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理念和形式问题较为突出,缺乏学生可供学生实操的各类实践平台。长期的应试教育让教育管理者过多展示创新创业业绩,而非真正意义上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水平。尽管一些高校创建了实践平台,但平台的实际运行却缺乏相应的组织经验。[1]其三,大多数高校都缺乏一套科学完备、客观公正的考核管理机制,也正是基于此使得校内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二、高校党建工作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创业意识的提升

党建工作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将各部分学生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党组织也可将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更好地激励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有利于创业精神的培育

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凭借百折不挠、不畏艰难的红色精神,抵御外敌争取解放,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党更以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理念独到,采用的教学模式具有创新性,针对大学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开发,在传承以往教育模式特色的基础之上,对党建工作的开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三、党建工作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思想引领,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广义的创业文化环境是指在创业实践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文化价值、自然因素、社会状况等构成的文化氛围。强调了社会主体力量的参与,发挥了政府经济、文化、政治等调控的手段和职能,结合了党组织的作用,完善优化创业文化环境和整合优势资源,经过创业教育的形式最大化丰富了创业环境。[2]政府应积极主动发挥指引导向的作用,出台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帮助扶植大学生创业优秀项目,培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真正落实到大学生创业群体中去。高校和企业应加强大学生长期职业生涯的规划管理,重视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规划工作,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识,实现大学生创业的梦想。社会群众应当全面认知、了解并认可创业的实质、价值所在,为大学生群体创业提供社会层面的导向支持和推动力。

在日常教学中,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是发挥党建工作思想引领作用的根本保证。各院校要充分整合各项教育资源,通过思想教育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章的宗旨要求,坚定自身的理想训练,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基层社区合作共建以创业园为平台的“政校企”三元联办制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以校外创业孵化器为平台的“校社”双元社区学院制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另外,通过众创空间平台、创业沙龙平台和创客志愿者等载体,形成想创业、敢创业、拼创业的良好创业氛围,大力推进院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区域布点,精准服务。以学校为中心,方圆十里内形成电商产业新经济业态,有力地推动了义乌“淘宝村”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二)发挥服务职能,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党建工作引领学生发展,可尝试邀请专家学者入校举办讲座、鼓励学生们进行宣传栏设计等各种形式,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发展氛围。党组织不能被动接受学生的建议,而是要贴近学生实际,了解其真正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义乌工商学院以“创”立学,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基层社区合作共建以创业园为平台的“政校企”三元联办制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以校外创业孵化器为平台的"校社”双元社区学院制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3]另外,通过众创空间平台、创业沙龙平台和创客志愿者等载体,形成想创业、敢创业和拼创业的良好创业氛围,大力推进学院学生创业教育工作。

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对于校内相关组织机构的管理,设置多种多样的服务机构,并与学校专业教育相联系,确保将创新创业教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各环节中。工商学院积极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建立同创基金,发动优秀毕业生们成功创业后,心怀感恩。组建毕业生和在校生帮带平台,分享自身创业经验,为在校创客们答疑解惑。通过电商下乡等途径,以培训、讲座等形式对外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将志愿服务拓展到市场、社区、农村、医院、民工子弟学校等诸多领域,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得以发挥到极致。

(三)突出组织保障,完善创新创业体系

高校党组织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其一,要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加强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机构间的联动。此外,还要积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筹集创业资金,为创新创业教育永续发展打造坚实基础。其二,要聘请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领导学生组建创业团队。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对于校内相关组织机构的管理,设置多种多样的服务机构,并与学校专业教育相联系,确保将创新创业教育具体落实到教学每个环节当中。

考虑到创业的特殊性,为方便学生灵活掌握学习时间,工商学院鼓励党员教师带头通过自我研发、校企合作等形式开发在线课程,帮助和指导更多的学生、校友和社会人士从事创业,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用“互联网+”思维办创业教育。创业学生们可在创业空档完成课程学习,做到创业学习两不误。[4] 围绕"“专业+创业”、“岗位+创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每个党员教师带头建立的工作室孵化30余名学生进行创业。此外,工商学院还经常组织好书推荐、经验分享、干货共享等活动,以多种形式搭建在校大学生及毕业生电子商务创业分享、互助、共成长的平台。通过党建工作引领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是当今趋势,党建工作的不断完善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大学生创业和党建设工作联系的新载体。大学生忙于专业学习,缺乏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当中,以党建工作为途径为解决该问题的提供了有利平台。

(四)推进党建改革,制定有效融合督查考核体系

凸显创业教育需求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同时延伸辐射到精神、价值观、思想、意识、观念等创业教育所必备的各方各面。当前大学生在校求学期间创业意识朦胧、创业思想淡薄、创业氛围缺少,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低迷,就业环境对大学生不友善,从而造成高校的党建教育缺乏载体。这就对推进党建教育手段的改革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校应顺应经济发展潮流,主动变革教育手段和形式,摒弃传统被动的理论教学,去除枯燥保守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创新、灵活实用的实践应用型技能教学,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水平。在实践创业教育管理过程中,应以大学生群体为中心点,做到课程设置多元化、管理方式系统化、实践活动多样化、保障体系完整化。[5]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群体的服务,让学生在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中受到良好的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操作并进,牢固创业意识和价值观,真正学到活学活用,有效解决高校党建和创业教育融合贯通的问题。

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与党建在融合机制问题上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也不是千变万化的随机模式,融合的管理机制应密切联系考虑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学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因素。单从文化环境因素方面考虑,我国地域辽阔,传统文化深厚,贯穿二者之间,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方文化,各不相同,地方文化烙印影响了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高校创业教育与党建的融合机制应兼顾地方与全国、传统与创新、个性与特点,只有切合实际考虑到这一点,契合关键点,才能合二为一,发挥融合机制威力,提升融合工作效果。进一步来说,深入摸索融合机制,在合理的基础上再吸收其他成功模式,扬长避短,遵循差异性、统一性、全面性、真实性、系统性等原则,全面考虑各方面人、物、力因素,提升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和党建的融合效果。[6]有效的融合机制需要有效的督查考核体系的支持,需要多方主体尤其是高等学校管理机构的大力支持,才能从根源上保障融合效果。学校应该制定人才培训教育管理系统和考核体系,从服务到管理,从学生到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从院级到校级,通过统一标准化的模式,构建考核体系;应阶段性、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地制定考核细则,统一创业教育目标与融合效果。

四、结语

各院校应将党建工作不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在实现两者有机融合的同时,不断提升工作成效,在提升党建工作的同时,也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赵琼.高职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36):119-120.

[2]丁文剑.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23):64-68.

[3]金祖旭.基于创业指数的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工商职業技术学院创业教育为例[J].职教论坛,2018(25):76-82.

[4]徐玉成.创业教育对高职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基于浙江省634个高职大学生样本的实证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76-82.

[5]丁琳芝.高职创业教育中的学分替代之探索与实践[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6):9-12.

[6]戴婷.高职创业教育“分层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15):56-58.

基金项目:金华市社科联2017年度重点项目“党建+创客文化”校园党建品牌的创建与探索(ZD2017066)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党建工作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新时期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发展策略分析
浅析新形势下加强高速公路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及其创新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