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究

2019-10-21李万梅

兰台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馆藏文献数据库

摘 要

进入新时代,网络已广泛运用于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民族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更加充实馆藏,而且要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优化布局。文章在分析网络环境对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困境,提出了新时代加强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网络环境 民族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建设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network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ll aspects of people's life, study and work.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librar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should not only enrich their collections, but also allocate resources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and optimize their layou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environmen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he libraries of universities for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ifficultie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he libraries of universities for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he libraries of universities for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 network environment; university libraries for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存储、管理、服务中心,也是师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履行着教育职能和文献信息服务职能,它肩负着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民族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除了与普通高校图书馆有共性的一面,也有独具特色的一面。在网络环境下,为了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针对学校师生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特点,探讨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势在必行。

信息资源建设是指人类通过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各类信息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开发等活动,使之形成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全过程。进入新时代,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不仅信息的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信息资源的内涵、结构、特点、服务方式等也随之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仅包括本馆自己所拥有的印刷型的纸质文献信息资源,而且还包括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从世界各国获得的非印刷型的电子资源、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具体主要包括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即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

一、网络环境对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1.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带来的影响。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形成了人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离不开人的格局。互联网成了人们互相交流、资源共享、获取信息、获取知识、获取财富的重要方式。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网站数达544万,网民达8.0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98.3%,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7.7%[1]。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和数字技术的融合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我国网民中,网络视频用户有6.09亿,网络游戏、网络直播和网络文学用户规模都超过4亿。在2018年11月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高翔表示:“2017年网络游戏产业规模达到了2355亿元,网络视频产业规模达到了521亿元,网络直播产业规模近400亿元,网络音乐产业规模突破175亿元,网络文学产业规模127.6亿元。”[2]由此可见,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互联网也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渠道。互联网的普及也对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2.我国电子出版业发展状况及带来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的电子出版物已经出现,当时主要是软磁盘形式的电子出版物。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正式出版了以光盘(CD-ROM)为代表的电子出版物。这个时期,生产多媒体光盘的企业已达到数十家,电子出版物达十余种。自此,我国的电子出版物得到迅速发展,仅在1995年电子出版物就达100余种。后来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电子出版物逐步由成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1998年全国已有电子出版物单位40余家,从事电子出版物开发研制的企业达100余家,全国出版电子出版物达1000余种。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出版物与日俱增,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309家,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9240种[3]。在国外,电子出版物发展更加迅速。德国在1995年由98家出版机构出版了1400种电子出版物,到2010年,约有40%的印刷型出版物被电子出版物所代替。2009年美国有电子出版单位300多家[4]。另外,自1992年《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问世后,我国相继涌现了大规模的各类中外文数据库。如清华同方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系列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国药材图像数据库、金图国际外文电子图书数据库、剑桥期刊回溯库(国家图书馆购买授权)、Springer SLCC电子期刊数据库等等。新型文献类型的诞生对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3.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带来的影响。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为全面实现知识、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各类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国家图书馆在这方面起步很早,在1998年建立了300万页全文资料及500万条书目数据的基础上,1999年又完成了3000万页全文和600万条数据的上网规模[5]。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自2010年起,对馆藏纸质图书进行数字化加工,为读者提供网络化服务。从2016年开始,对馆藏2981种6386张珍贵的于右任拓片进行了数字化转换,并向广大读者开放。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为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和行为,从推理、学习、思考、规划等活动入手,解决人类高智能的复杂问题。与传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相比,人工智能首先研究的是以符号表示的知识而不是以数值、数据为研究对象的[6]。近几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超速发展,其研究成果不仅广泛应用在医疗、科研、军事、农业等方面,而且已在图书馆情报工作的图书分类、编目、流通管理、文献检索、管理自动化等许多环节得到了广泛应用,发挥了特殊作用。这种高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化图书馆,到智能化图书馆的蝶变,为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发展带来了更高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信息资源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民族高校图书馆在文献收藏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图书馆相比,馆藏丰富、種类繁多、结构复杂,除了拥有普通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中文纸质图书、电子文献外,还收藏了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文献和少数民族古籍珍本。这是民族高校图书馆的立馆之本。如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现藏古籍8万余册(种),在馆藏藏文古籍中,有从唐代到清末的藏文古籍1.5万余种、近400万页,收藏量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镇馆之宝明代藏文手抄本《大藏经》(甘珠尔)弥足珍贵。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了包括蒙、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傣、彝等20多个文种的民族文字图书。那塘版藏文版《甘珠尔》、满文版《盛京赋》、满汉合璧版《金瓶梅》、《西厢记》、蒙文版《蒙文汇书》、蒙汉合璧版《圣谕广训》等为该馆特藏;有20余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写本、刻本、金石拓片、清人画册等,不乏稿本、孤本,文化价值连城[7]。但是,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发展很不平衡,缺乏统一的协调组织和整体规划。很多图书馆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复采购、重复收藏、重复建设,馆藏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在文献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中文文献所占比例大,而电子文献、少数民族文献所占比例小,没有充分体现出民族特色。

2.馆藏资源失衡且结构不合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读者对电子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突出,标志着数字资源利用率相比纸质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在逐年增高,数字资源必将成为各类图书馆衡量信息资源的主要指标。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民族高校图书馆还是在注重纸质文献资源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比较滞后。如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截至2018年12月,馆藏总量达399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216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83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48个)。2016年,到馆读者60.8891 万人次,图书馆网站访问量15.7594 万人次;纸质图书借阅量20.6818 万册次;电子期刊下载量2404.1286 万篇;电子图书下载和阅览量3.5815 万册。其中,电子期刊下载量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长27%。2017年,到馆读者50.6908万人次,图书馆网站访问量17.86万人次;纸质图书借阅量21.1130万册次;电子期刊下载量1511.27万余篇;电子图书下载和阅览量6.9万余册。2018年,到馆读者43.8955万人次,网站访问量22.27万人次;纸质图书借阅量17.1016万册次;电子期刊下载量6986.5万余篇;电子图书下载和阅览量7.88万余册。以上数据显示,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纸质图书的藏量相比电子图书的藏量要大,并且电子文献的下载量逐年增加,利用率相比纸质图书的利用率要高。这显然证明了馆藏资源分布不均衡且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有待进一步合理规划。

3.缺乏科学评价体系,造成信息资源浪费。随着高校招生量的扩大,民族高校图书馆为了达到生均纸质图书量的标准,不断加强纸质文献资源建设,其数量与日俱增。但是,在馆藏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没有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忽略了对馆藏文献结构、重点、利用率等方面的综合指标分析和评价,特别是对读者需求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信息资源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大部分信息资源无人问津,利用率低,造成文献资源的极大浪费。

4.特色数据库建设不完善,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各民族高校图书馆在自建数据库方面下了一定功夫,并显示出了独特优势,但这些特色数据库的收藏规模比较小,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并且建立的特色数据库仅能提供目录或文摘、题录检索,很少有提供全文检索的,而且各图书馆之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5.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资源匮乏,特色不明显。民族高校图书馆在民族文献、地方文献的收藏上与其他普通高校图书馆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在采购和馆藏特色文献的全文数字化转换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数据库更新慢,数据库之间重复现象比较普遍,信息量小,查全率低,特色不明显。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

1.合理布局,优化馆藏信息资源结构。在网络环境下,民族高校图书馆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先进做法,从长远规划,根据本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读者特点、科研方向等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建设体系,正确处理好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少数民族文献及其他文献的关系,优化馆藏信息资源结构,突出馆藏特色,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比例适当、配置恰当的信息资源体系,以保证馆藏信息资源体系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连续性,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多元化的文献信息需求。

2.建立馆藏特色数据库,构建特色化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民族高校图书馆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是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首要任务。传统文献资源只有经过数字化转换才能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便捷服务。据报道,近日,在完成满文朱批奏折整理到件、图像扫描的基础上,经过诸多专家、学者两年多的努力,通过图像识别加工,可通过满文的拉丁字母撰写进行全文检索的满文朱批奏折全文检索数据库,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内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对公众开放利用[8]。满文档案全文检索数据库的建立,为满文的传承和满文文献史料的研究挖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对于发挥满文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3.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当今时代,互联网成为了人类获取知识、信息的宝库,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八亿多网民中大学生是主力军。但由于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获取信息能力有限,且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也缺乏统一的目录,信息资源是分布在整个网络中的,学生在如此庞大的信息资源库中查找所需信息具有一定难度,花费的时间、精力多。因此,民族高校图书馆根据学校性质和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组织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搜集、整理、分类、归纳、加工,形成类似专题性的、特色性的、研究性的导航数据库和网络资源学科导航库,力争使无序、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形成分类有序的信息资源,通过局域网为广大师生提供网络信息资源服务。

4.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体系,是指信息资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系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新的转变。传统图书馆文献的收藏以纸质文献为主,而在网络环境下,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由单一的纸质文献发展到与电子文献、网络文献、视听资料、声像资料等多种载体形式并存的新格局。为适应这种转变,民族高校图书馆要转变观念,联合起来建立统一、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从而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一体化、综合化的信息资源体系,全面提高馆藏信息资源的保障率。此外,民族高校图书馆之间加大横向协作,在权威性机构的协调下,统一规划,通过校园网、区域网,构成多层次多方位、相互交织的信息网络联盟,充分发挥民族高校图书馆的优势,采取分散建库、集中连库、分散服务的模式,实现网络公共查询、联机合作编目、文献传递、馆际互借、协调采购等,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高馆藏信息资源利用率。

5.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打造特色化信息品牌。在当今网络环境下,社会各部门对信息的需求量逐步增大,民族高校图书馆可利用豐富的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设备等条件,在保证服务好本校师生的情况下,应该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加强与民族地区民营企业、政府部门、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的联系,掌握市场需求,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首先,要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市场急需信息,有针对性地搜集、分析、加工、整理市场动态、产品信息、统计报告等信息,将其分门别类地提供给企业和社会部门,实现服务社会与价值追求。其次,要保证特色化信息品牌的质量,要开发出时效性强、参考价值大、信息含量大、独具特色的信息品牌,为少数民族地区企业的发展、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力帮助,全面提高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6.加强信息用户培训,提高用户获取信息能力。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各个环节都会通过网络自主或不自主地获得很多信息,如果用户缺乏足够的信息知识和信息意识,对各种检索工具不了解,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查找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对自己的科研课题有用的信息资料,在占用有限的网络空间的情况下,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因此,民族高校图书馆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用户进行培训,提高其文献信息检索技能。民族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大部分是本校师生,还有少数民族师生,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分类培训。如举办上网用户培训班,重点介绍通过网络获取文献资源信息的方法、网络在文献资源中的应用等基本知识、网上检索类型、检索方法等,以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意识。举办现场授课活动,邀请有关专家为用户解惑答疑,讲解检索文献信息的方式方法,增强读者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

7.重视专业人员培养,提高信息服务能力。网络环境对图书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多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对网络信息具有评介、辨析、判断、加工的能力。因此,民族高校图书馆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培养,如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帮助提升其知识储备,努力提高专业人员的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创造条件,加强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不断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采取引进机制,从国内外引进一批专业精通、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2]訾谦.5G:为数字文化产业搭建高速信息路[N].光明日报,2018-11-21(15).

[3]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8-08/06/c_137370768_4.htm.

[4]史卫华,杨子竞.中美图书馆比较研究概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1).36-37.

[5]包和平.中国民族文献学管理[M].呼和浩特: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郭军,母轶.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2(8).80-81.

[7]http://www.lib.muc.edu.cn/node/464.jspx.

[8]王昊魁.满文档案全文检索数据库对公众开放[N].光明日报,2018-12-7(4).

作者简介:李万梅,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文学学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猜你喜欢

馆藏文献数据库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