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原因及治疗

2019-10-21袁小平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发生原因治疗

袁小平

摘要:牛繁殖障碍性疾病是造成公牛和母牛不能正常繁殖的一类疾病的总称。近年牛养殖产业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重点关注。临床上引起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养殖场配种技术不到家,品种不科学,养殖粗放。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引发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病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原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2.010

0引言

临床研究中发现引发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通常与某些传染性因素非传染性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牛养殖中需要重点做好传染性因素的防控,发病后应及时明确致病原因,然后采取对症措施进行治疗,这样才能提高治疗的针对性,保证治疗效果。

1发生原因

1.1传染性因素

引发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传染性因素多种多样,常见的致病原主要包括布鲁氏杆菌病、牛细小病毒病、牛流行乙型脑炎、结核病、钩端密螺旋体病、牛衣原体病。其中布鲁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任何牛菌可感染各种疾病。成年牛尤其是种公牛和繁殖母牛感染该种致病原,后呈现隐性感染,少数会出现临床症状,主要危害生殖系统,引起子宫内膜炎、睾丸炎、关节炎。母牛妊娠后表现为突然流产,种公牛的精子质量逐渐下降,睾丸肿大、萎缩、坏死。这种疾病常呈现地方流行。牛细小病毒病是由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同时也是影响母牛繁殖能力的一种生殖系统疾病,病毒主要通过胎儿或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也可通过交配实现病毒的传播,很容易导致妊娠母牛产下死胎。牛流行性乙型脑炎是近年我国发病率较低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危害青年妊娠母牛,导致妊娠母牛产下死胎僵尸胎,少数患病牛表现出神经症状。夏秋季节蚊虫繁殖旺盛是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的最主要原因。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结核寄生在不同位置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如果寄生在产道会影响繁殖母牛的生产性能,导致发情不规律,不能正常发情、隐性发情、屡次配種不能正常受孕,即便能受孕也会出现意外流产。钩端密螺旋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成年牛感染各种致病原后呈现阴性感染,只有少数牛会出现发病症状。该种疾病呈现散发或地方流行。妊娠母牛感染该种致病原后会出现大面积的流产现象,产下死胎、腐败的木乃伊胎,同时,流产后也会引发生殖系统炎症。牛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初产母牛感染致病原流产的概率最高,表现为妊娠后期突然流产早产,产下死胎、弱胎。种公牛感染致病原后主要表现为尿道炎、睾丸炎、附睾炎,射精时在精液中夹杂大量血丝精液,品质较差。

1.2非传染性因素

非传染性因素、牛品种性能与饲养管理有密切联系。如果选择的繁殖牛存在先天性的繁殖障碍,生殖器官畸形发育不完善,输卵管阻塞,都会引起繁殖障碍。随着牛品种改良和品种选育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存在先天性繁殖障碍的牛比例极大下降。另外,牛养殖中,由于人工授精不当或者助产不当,引起母牛生殖系统损伤也会引起母牛发情异常,导致屡配不孕,即使受孕也很容易流产。在牛养殖中,营养元素配置不恰当是导致母牛繁殖能力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日粮配比不均衡,日粮中缺乏必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投人不足,影响母牛的繁殖能力,导致繁殖周期极大增长,降低了受胎率[1]。

2临床症状

患有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牛在发情阶段会受到影响,正常情况下,母牛在生长到12月龄体重达到规定标准可对其进行配种。在具体配种中,饲养管理人员要根据母牛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配种时间过早会给牛的正常生长带来负面影响。某些患有繁殖障碍的母牛,通常表现为发情不规律、发情时间短、隐性发情,如果饲养管理人员没有及时观察,很可能会错过发情期,导致配种率逐步下降,影响母牛的繁殖性能。另外,存在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牛还会表现出妊娠障碍,主要表现为母牛多次配种都不能正常受孕,或者妊娠母牛发生流产。妊娠障碍对母牛的繁殖能力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母牛在经过多次流产后,如果饲养管理人员没有加强管理,很可能会导致母牛终身不孕,这不仅会影响牛的生产能力,而且还会给养殖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出现繁殖障碍性疾病后,就要求饲养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治疗,提高母牛的配种率。

3防控措施

3.1科学治疗

对于传染性因素引起的牛繁殖障碍性疾病,应明确具体的致病源,然后采取具体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对于布鲁氏杆菌、流行性乙型脑炎、牛细小病毒病等重特大传染性疾病感染引起的牛繁殖障碍性疾病,通常不需要进行治疗,应进行严格的封锁,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做好牛群的净化处理工作,将隐性带菌牛带犊牛及时淘汰处理。对于国家三类动物疫病感染引起的牛繁殖障碍性疾病,应该选择特定的药物进行治疗,提高治疗的针对性。

3.2加强饲养管理

为有效防范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传播蔓延,需要引导养殖户构建完善的饲养管理方案,做好牛群的饲养管理工作。在牛养殖中,通过进一步提高饲养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引导养殖户做好牛饮食结构调整,进而改善牛的繁殖性能,减少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几率。作为饲养管理人员,应具备分析牛营养物质的能力,确保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投入充足,逐步改善牛的身体机能,使牛处于最佳的繁殖状态,提高牛的繁殖能力[2]。另外,在日常养殖中还应做好圈舍的卫生清洁工作,保证圈舍卫生良好,为牛提供良好的繁殖环境,减少多种疫病传播可能。饲养管理人员应重视调整牛群的营养结构,确保牛所采食的饲料营养价值均衡。

3.3严格引种

近年,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传播流行和养殖户的不合理引种有密切联系,饲养管理人员在引种前一定要做好引种地的流行病学调查,禁止从疫区引种,要对引种牛有充分的了解,掌握父本母本的信息,防止患有先天性障碍疾病的牛被引入到养殖场。另外,在引种中还应做好严格的产地检疫、流行病学调查,并由当地的畜牧兽医部门和动物防疫部门出具检疫证明后才能引种[3]。在引种期间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运输检疫,到场隔离观察,避免牛群到达养殖场后立即与原有的牛群混养殖,要至少隔离观察1个月,确认健康进行严格的疫苗免疫后才能混养殖,避免新引进的牛身上携带有致病原传播给健康牛引发繁殖障碍性疾病。

4结束语

要提高牛的繁殖能力和生产能力,需要重点重视牛繁殖障碍性疾病,要从传染性因素、非传染性因素2个方面找出影响牛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养殖场目前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和疫病发生情况,构建完善的疫苗免疫方案,及时淘汰不良个体。重点做好牛群的饲养管理工作,从多个方面实施繁殖障碍性疾病防治,保证牛养殖场的生产性能。

参考文献

[1]曾德全,刘江先、牛繁殖障碍性的疾病原因及控制策略分析[J].当代畜牧,2015(23):65-66.,

[2]王治方,施巧婷,冯亚杰,等.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与控制策略[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3(6):80-81.

[3]顾宪章,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防制[J].北方牧业,2018(10):28.

猜你喜欢

发生原因治疗
浅谈玉米空秆病的发生原因及如何防治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