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整七十年,美国用军火“掏空”台湾

2019-10-21吴健

新华月报 2019年18期
关键词:军售台军

吴健

在美国,军火被视为非常特殊的商品,国务院和五角大楼的局中人更喜欢叫它“政治商品”,销售者的政治声望,买方对其整体实力的崇拜以及依赖,构成了萦绕在美国军火身上的“迷人光环”。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军火更是兼具平衡两岸军力、影响台湾政治生态甚至左右两岸关系的作用,当然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保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意义。

美军不是“活雷锋”

一名曾为美国在台协会(AIT)服务的美国退役军官曾透露,特朗普政府最新售台武器尤其M1A2T坦克“在符合客户需求方面乏善可陈”。早在1999年,台湾陆军发布旨在求购第三代坦克的“捷豹专案”,起初是想由岛内“兵整中心”同海外合作研发,但因当年“9·21”大地震将“兵整中心”连根捣毁,导致专案走向外购。奇怪的是,“捷豹专案”瞄准的采购对象涉及美国M1A2、德国豹2、以色列梅卡瓦MK3甚至法国勒克莱尔,却因美国暗动手脚,后来变身“锐捷专案”的项目把对象完全锁定为美国货,变化只是到底要翻新的M1A1旧车还是新造的M1A2新车,抑或换装柴油机省钱的M1A2旧车罢了。“美国人这么游说,台海坦克决战很难有,但你们若有以M1A2为核心的重装部队压阵,大陆攻台,就不能像1940年德军攻占希腊克里特岛那样只用轻装空降部队,而要送大批重装部队渡海,这样在船只装载、航渡、车辆卸载过程中,台军就有海空联合截击机会了。”凤凰卫视一名台湾籍评论者披露这段“神逻辑”。

岂止如此,特朗普上台后,看似开启售台武器的“闸门”,制造“台湾开心,大陆恶心,美国欢心”的局面,但“钱多人傻速来”的骨感现实却是那般残酷。日本杂志《打击》披露,台军在2013年以“战备急需”为名增购36辆美制AAV7两栖突击车本应于2018年完成交付,可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突然通知台湾,交货延后三年半,最快要到2020年底才行,而且价钱还要追加。道理何在?

原来,台湾所购车辆走的是美国官方的军售渠道(FMS),即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DSCA)居中代为采购。由于台湾不指定生产厂商,DSCA貌似公允地公开招标,它利用台湾未对战车是否新造做出要求,刻意跳过原始生产商BAE系统公司,偏袒海军陆战队经营的SAIC维修公司,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维促成它拿到台湾订单,直接用翻新车去搪塞台湾客户。这中间,BAE与SAIC一度斗得你死我活,偏偏身为买家的台湾却无从置喙,谁叫它全权委托美军选标开标,到头来买到的是“称心”还是“糟心”,只有天晓得。

“军火撒手锏”

平心而论,美国给台湾军火,一开始倒不是冲着“孔方兄”。遥想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之初,60余万大军除了随身携带的枪支,重武器损失殆尽,蒋介石只得频繁举行阅兵活动,“以壮军威”。1949年12月,美国在台北的外交官发现国民党军突然多出20余辆谢尔曼坦克,这可是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没得到的武器,考虑到1948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就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并停止军援国民党,谢尔曼坦克来台说明美国军品控制出了大问题。美国为此动用情报系统调查,才知道是英国人放水,以“去功能化军品”的名义(即坦克拆除作战设备,连炮管都钻孔)卖给国民党,美国国务院特意向英国去函,警告“下不为例”。

然而,这一切随着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而改变,美国将台湾视作围堵新中国的“棋子”。1951年1月30日,美方根据“美台共同互助协定草案”派顾问来台,紧接着美援武器如潮水般涌进台湾,蒋介石的心态一下子从“丧家之犬”变成“有恃无恐”,开始整军备战,准备“反攻大陆”。至20世纪60年代初,台湾军力得到恢复,蒋介石于1960年12月29日下令制定“国光计划”,作为“反攻大陆”依据。“国光计划”要想落实,前提是把14—16个师的部队送过海峡,并有足堪支撑三个月战事的武器弹药,而这些只能依靠美国的援助。然而对台湾有“协防义务”的美国,发觉“国光计划”后,便用“军火撒手锏”拿捏老蒋。

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披露,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对台军援数额呈下降之势,1951—1962年的年均军援额为2.06亿美元,1963—1969年则降为每年7700万美元,而1970年以后更是减到2500万美元。美国坚决不向台湾提供进攻性武器,1958—1971年间,美国援台60余艘战舰,两栖作战舰艇仅有14艘,台湾海军主力坦克登陆舰(LST)因得不到补充,其实力渐渐从最高峰的39艘(1963年)降到26艘(1971年)。而在1958—1970年间,美国援台各类飞机共700余架,大部分是自己淘汰的战术战斗机和运输机,在蒋介石推进“国光计划”较为露骨的1962年,美国连一架战斗机也没给。

蒋介石次子、台军上将蒋纬国提到,制定“国光计划”时,台军把获得美国F-84战斗轰炸机当成重要条件,因为该机有对地攻击能力。美国爽气地给了飞机,但在小物件——翼尖副油箱上“动脑筋”。美国人算好了,F-84必须飞越百余海里的台湾海峡才能到达福建,还要再进内陆50公里才能参战,投完弹后又得回台湾,光靠机身自带燃料肯定不够,需要用副油箱多带点燃料。这种油箱看起来简单,像雪茄烟似的,飞行员出击时都会先用光副油箱里的燃料,若遇到对方拦截要马上扔掉副油箱,以免影响机动性。可台湾不会造,每当台军流露“反攻”迹象,美国就把在台副油箱都控制起来,只给每架飞机配四个,多余的全送到关岛去!蒋纬国后来恨恨地说,所谓美国“协防”台湾,坦白地说,就是不让他们去反攻。

“坑”了台湾“钱袋子”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换肩主义”,要求台湾当局等亚太伙伴承担自身防务,更让蒋介石“寒心”的是,尼克松根本不顾及这位老朋友的感受,亲自访问北京,打开中美关系改善的大门。不仅如此,1971年台湾当局被赶出联合国,“反攻大陆”更难获国际认同,年事已高的蒋介石不得不“顺势认命”,默许“国光计划”束之高阁,台湾防务战略也由此从进攻转入防御。

1979年,依照中国政府提出“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美国宣布取消对台“协防”义务。面对大厦将倾,台湾当局慌忙派出“参谋总长”宋长志约见美国末代军事顾问团团长汤普森,询问美台“绝交”后美国军售问题如何推进,美方就要台湾提出未来10年的军备采购需求,一并谈判出售,颇有“一次买断”,之后台湾命运如何都和美国无关的味道。但等到台湾提出清单,美方却在后来两年里没有回应,军购谈判陷入停摆状态。时任台湾“国防部计划次长”的叶昌桐提到当时的情形说:“1982年温哈熊在美国当(采购团军资组)组长,负责交涉10年军售计划。军售问题搁了两年谈都没谈,你说这两年温哈熊的压力有多大?台北拼命发电报催,到底美国人能卖什么?……等到1982年‘军售会议召开那天,温哈熊就抱怨军售案时程太慢,没想到主管对台军售的美国助理国防部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一火大,桌子一拍说:‘不开了,散会!”

面对毫无情义的美国,台湾当局只好硬着头皮发起“国防自强”运动,试图实现军备自给,以增加与美国谈判的筹码。1983年,台湾海军启动“光华计划”,旨在寻求第二代主力护衛舰。经过一番努力,台湾“海军总司令”刘和谦与阿根廷、西德的军火商接上关系,利用阿根廷在马岛战败后经济困窘的机会,全盘接手该国与西德签署的MEKO模块化护卫舰项目,将这种世界领先的军舰技术引进过来,实现“国舰国造”。这个项目进展到1986年,却被台湾“参谋总长”郝柏村一刀砍断,原因是美国国务院设计出一条既不放弃台湾,又不得罪中国大陆的“售武新路”,那就是以技术输出的方式,向台湾提供武器关键技术。出于和美国搞好关系的“政略考虑”,郝柏村以及台湾领导人蒋经国放弃快要到手的MEKO船,而是以数亿美元的代价购入美国佩里级护卫舰技术,作为“光华计划”的基础。曾参与该计划的台湾军官认为,在武器相同的情况下,MEKO的舰体平台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而且从后来销售表现看,MEKO系列堪称上世纪90年代国际市场上最畅销的护卫舰,而60年代后期设计的佩里级整整落后20年,更不要提这中间发生的马岛战争对海战观念和军舰设计产生多大的冲击。因此,美国这种“麻将截胡”的做派实在不地道。

更离奇的事情还在后面,被岛内吹捧为“自强象征”的“光华计划”并没能给台湾带来真正的军备自主。依据美国提供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工艺,台湾不仅花费巨资升级生产车间,连度量衡都从公制改成英制,还花重金聘请美国顾问全程督导,然而等到1993—2002年全部8艘护卫舰交付后,由于所造军舰只能供台军自用,无法外销,特别是重要零部件(如燃气轮机)完全掌握在美国供应商手里,结果自造军舰在性价比上完全和美舰无法竞争。这也是为什么台湾海军在2017年新一轮对美军购中决定购买四艘美军退役的佩里舰,形成“翻版与正品佩里舰济济一堂”的局面。

白老鼠?冤大头?

直到今天,台湾充当美国军工业“提款机”的故事仍没有结束。据岛内“深喉”透露,蔡英文极为看重的美国升级台军F-16战斗机的“凤展项目”大量采用非量产化成熟产品,说白了,就是台湾出钱让美国厂商开发,在技术、成本、时间上都有巨大风险。其中,最令台军紧张的莫过于ALQ-131A电子战吊舱。DSCA曾给台军提供两个选项——ALQ-211(V)9与ALQ-131A,前者是成熟的现货产品,后者连个样品都没有,按理说,ALQ-211比较有优势,如果采取较稳妥的做法,也可等到ALQ-131A有实体后再与ALQ-211进行实际评比。可台军居然根据一个“火星人”都想不到的“神逻辑”选择了ALQ-131A——因为ALQ-211用户里有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是中国大陆的“巴铁”,“存在泄密之忧”。可是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最新消息是美国空军确定不会用ALQ-131A,并且安装外销降级原则,美方正在做性能缩水版ALQ-131A吊舱的测试工作,其间产生的费用也由台湾承担。

2016年8月上旬,美国思想库2049计划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研究员伊恩·伊斯顿(Ian Easton,中文名“易思安”)在参加哈德逊研究所(Husdon Institute)题为“保卫台湾:美国应有的作为”研讨会上,承认美国多数时候为了分摊研发费用、生产成本,游说台湾购置优先度不高的装备,台湾也碰到过当初为省钱买来的二手武器因状态不佳而遭到美国原厂“敲竹杠”的情况。他甚至透露“五角大楼限制向协助台湾自制潜艇的美国公司核发许可证”,这是五角大楼首次为美台潜艇技术合作设限,前所未有。倘若伊斯顿掌握的消息属实,无疑严重打击台湾海军发展水下力量的规划,美国所谓“支持”与“赞同”其实止于台军现役两艘旗鱼级潜艇的艇体延寿与潜射导弹改装工程罢了,这说明美国对台军售纯属“政治商品”,根本不是为台湾着想。

前台湾空军“作战司令”李贵发说过,全世界军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而不是为了别人的利益,哪有出卖自身利益去招惹战争的?如今台湾按照美国的意旨,花大价钱改造战时会因跑道被毁而无法起飞的F-16战机,购买很难在大陆精确打击下“逆袭”福建的M1A2T主战坦克和AAV7两栖突击车,以及为美国监视大陆洲际导弹而买进“看得见,防不了”的远程雷达,这不是“害台湾”又是什么!

(摘自《新民周刊》2019年第30期)

猜你喜欢

军售台军
台军为解放军反潜机“贴身拍照”
台湾在美国买了很多“冤大头”武器
台军解释“遇到大陆军舰打招呼傻眼”
“情趣军装”
“排练”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本 期 导 读
美高官称继续对台军售
台军买大陆电脑引泄密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