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西垒油藏效益稳产技术研究

2019-10-21任瑞峰

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 2019年22期
关键词:剩余油配套技术

【摘  要】对文西垒油藏开展了精细地质研究工作,落实块内低序级断层及微构造;通过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对剩余油进行了精细描述;研究了高含水后期油藏开发调整的相关技术研究,采用合理注采井网、井距、厚油层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等,并依托工艺技术进步,实现了油藏开发状况和效益的持续改善。

【关键词】低序级断层;微构造;剩余油;配套技术

1、区块概况

文西垒油藏区域构造位于东濮洼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带中部开发区,属中-低渗复杂断块层状油藏,自下而上有三套主要含油层系,沙三中、沙三上和沙二下,油藏埋深1800-3130m。全块含油面积14.3km2,动用地质储量1207.8×104t,標定采收率33.05%,可采储量399.1×104t。其中沙二下油藏含油面积5.07km2,动用地质储量349.96×104t;沙三上油藏含油面积3.12km2,动用地质储量132.73×104t;沙三中油藏含油面积7.3km2,动用地质储量685.4×104t。

2、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断块局部构造复杂,注采完善程度低,产量递减大;二是二三类层注采井距大,水驱效果差,产能下降快;三是断块主力层高采出、高含水,注入水低效循环,开发效益差。

3、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3.1局部构造精细研究

重点研究了文38块S2下、文209北部、文234块S3上单元,落实了内部一系列次级断层的展布规律,进一步理顺了该区域的构造格局和油水分布关系,落实了对剩余油具有控制作用的低序级断层28条,对剩余油的认识和挖潜提供了依据。

3.2精细剩余油研究

采用多信息多方法表征剩余油,通过对剩余油的定性分析、油藏数值模拟和定量分析,确定了剩余油分布进行详细评价。

3.3精细挖潜技术政策研究

开展了分类储层提高采收率原则和技术研究,低成本注水技术研究,以及相关配套工艺技术研究。

4、现场应用情况

4.1运用精细构造研究成果,挖掘复杂带剩余油潜力

在精细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对文西垒高含水油藏中的文209块、文38块和文234块的复杂区域通过剖面加密加长,断点重新组合,以及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等方法和手段,利用老井侧钻、大修换井底挖掘复杂区剩余油潜力,共实施工作量6井次。

4.2建立了三类层注采井网

经过多年的开发调整,文西垒油藏二、三类层井网动用程度也较高,但由于井况损坏,局部二、三类层井网不完善。2015年以来对井况损坏区,进行三类层井网恢复,重组三类层井网,对剩余油潜力相对富集区增加水驱方向,进一步完善井网。对于多层出水,层间隔层小的油水井,通过下4吋套堵水,实施三类层精细挖潜,在文209块沙三中9及文38块沙三中等开发单元建立和完善了新的单采三类层的注采井组。

4.3优选补孔、转注、转采、调配等措施,完善注采井网

共实施平面注采完善水井措施9井次,提高水驱控制储量11.25×104吨,提高水驱动用储量4.6×104t。在油井补孔措施选择上,我们的理念由摸排转变为培养,通过水井先期注水培养,油井对应补孔完善注采关系,提高注采对应率,同时也达到很好的增油效果,共实施该类培养措施3井次。

4.4创新应用配套工艺技术,提供效益开发技术支撑

①在调整完善注采结构的前提下,加大合理提液力度

通过下螺杆泵、大泵升级、堵水、泵加深等配套措施放大生产压差,提升油井产能。共实施20井次。

②配套完善细分注水工艺技术

针对井况复杂、层间矛盾突出的油藏,优化分注工艺,在原有分注工艺的基础上,配套完善偏心封隔配水集成一体化注水工艺技术,实现精细分层注水目的。通过注灰、打桥塞、下4寸套实现一级细分23井次;通过卡顶封、油套分注、同心智能配水器技术实现二级细分31井次;采用变密度射孔方式减小层间渗流阻力差异,均衡产液剖面实现三级细分12井次。

5、开发效果

在构造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文西垒块油藏开展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应用,使油藏持续保持稳产,开发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5.1年产油量上升

近五年年产油量首次出现回升,与上年相比上升0.29×104吨。

5.2自然递减得到有效控制

自然递减控制在10%以内,综合递减控制在5%以内。

5.3水驱控制及动用程度提高

油藏水驱状况明显改善,增加水驱控制储量45×104吨,水驱动用储量20×104吨,井组稳升率达到85%以上,水驱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分别提高3.7和1.7个百分点。

6、结论与认识

1、开展精细构造研究,重新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对实现高含水期油藏效益稳产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2、应用周期注水、流线调整等低成本挖潜技术,可以实现油藏开发效益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余成林,国殿斌等.厚油层内部夹层特征及在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2,34(1):36-54.

[2]陈程,贾爱林,孙义梅.厚油层相结构模式及其剩余油分布特征[J].石油学报,2000,22(5):65-69.

[3]何芬,李涛.周期注水提高水驱效率技术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4,11(3):53-61.

作者简介:

任瑞峰(1985-),男,汉,陕西宝鸡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油藏开发工作。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文留采油厂文中采油管理二区)

猜你喜欢

剩余油配套技术
苎麻良种“川苎11号”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卫22块注采调整及挖潜研究
早实核桃丰产栽培技术
玉米超高产配套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