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比丘尼面临的歧视问题初探

2019-10-21刘郑宁

青年生活 2019年4期
关键词:佛教

刘郑宁

摘 要:在当今社会,比丘尼群体仍然面临着歧视问题。通过实地调查比丘尼、随机调查社会大众,将口述资料与相关文献相结合,可探知当代比丘尼群体所面临的歧视现状,进而分析“歧视比丘尼”问题的成因与复杂性,寻求解决歧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比丘尼;歧视;佛教

近年来,在女性主义思想和佛教革新运动的带动下,社会上出现了“反歧视比丘尼”运动。例如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在2013年11月22日曾推出《释昭慧:别再羞辱出家人 不许媒体呼“尼姑”》一文,这篇转发自佛教弘誓学院的报道阐述了昭慧法师呼吁开展“佛教僧伽正名运动”的原因:她认为,大众口中的“尼姑”是对比丘尼群体的不敬和歧视,应改称“比丘尼”、“法师”、“尼师”等更为合适。[1]她的看法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同样是受到国外女性主义研究的影响,在学术界,佛教中的当代女性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涉及当代比丘尼群体的研究著述和论文已有不少,例如:白玛措的论文《当代藏族女尼的角色与认同——以康区亚青寺为例》[2],郭海文、贾琳珂、高星的论文《当代比丘尼生存状况研究——以陕西地区尼寺为考察重點》[3]均通过实地考察,分别对康区亚青寺内的藏传佛教比丘尼群体和陕西地区部分尼寺内的汉传佛教比丘尼群体的生活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全面的分析;杨孝容的博士学位论文《佛教女性观源流辨析》[4]则对“当代台湾佛教女性的崛起”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然而,针对当代比丘尼群体所面临的歧视问题却鲜有人深入分析和思考。现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拟通过实地调查西安部分尼寺中的比丘尼,随机调查其余大众的方式,将口述资料与相关文献相结合,尝试探索当代比丘尼群体所面临的歧视问题。

一、对当代比丘尼群体所面临的歧视现状的分析

(一)当代比丘尼对自身所受歧视的认识

研究社会上存在的“歧视比丘尼”现象时,比丘尼群体自身的认识和感受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通过对西安市碑林区罔极寺,长安区清凉寺、法华寺、丰德寺、观音禅院,莲湖区云居寺,鄠邑区福慧寺等7个尼寺进行重点考察,并随机选择了其中的16位比丘尼深入交谈,了解到她们对于自身所受歧视的认识大致有如下特征:

总体而言,她们普遍认为,如今社会上歧视比丘尼的现象相较于以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云游至清凉寺的净音尼师还讲述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刚出家时,有一次外出办完事准备打车返回。当时所处的地方相对偏僻,好不容易拦下了一辆出租车,却因司机的歧视而遭到拒载。最后竟实在是找不到能载我一程的车了,看看天色已晚,我咬咬牙就决定一个人走回去,走了15公里……现在偶尔也去那儿,但再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了。”

具体到对当代歧视比丘尼现象的认识,老年比丘尼与中青年比丘尼的观点存在差异。老年比丘尼似乎很少关注当代的歧视问题、留意社会上歧视比丘尼的现象,如法华寺80多岁的常静尼师就表示:“其实我不是很在意歧视问题,我也并不认为别人歧视我……如果歧视现象仍然存在,估计也只是个例。现在我们能够做到互相尊重对方,无论是否信仰佛教。”而中青年比丘尼则更倾向于认为,社会上歧视比丘尼的人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她们明显注意到了日常生活中他人在称谓、言语、行为等方面的歧视,采访中某青年比丘尼(未确认可否示以法名,故而匿名)谈及歧视现象时直言:“人们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歧视比丘尼群体,比如现在的一些电视剧、相声等文艺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丑化比丘尼的片段……”不过,她们并没有过多地受到这些歧视的困扰,而是认为:既然无法消除歧视,不如不去理会,做好自己。

观点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其一,年龄段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心境也就不同。老年比丘尼修佛多年,心境平和,即便受到歧视也并没有将它放在心上,而中青年比丘尼面对歧视虽然也能泰然处之,但内心仍存在一定的波动。

其二,老年比丘尼很少外出,接触的人也相对较少,因此对当代比丘尼群体所面临的歧视现状认识不足;而中青年比丘尼恰好相反,她们生活的圈子相对较大,因此遇到的歧视现象也相对更多。

其三,中国佛教的现代性转型对中青年比丘尼群体的影响更大,促使她们向传播佛教、融入社会的方向努力,因此她们对社会问题也更为关注;老年比丘尼则更倾向于独自安静修行,离社会生活较远。

(二)当代大众是否歧视比丘尼群体

当代大众是否歧视比丘尼群体,这需要大众来给以解答。通过街头调查的形式,随机选取了200余人,结果有近两成的受调查者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了自己歧视比丘尼群体的心理。

产生歧视心理的原因繁多,这其中有对出家修行的不解,认为她们从出家的原因上来说是“无法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才出家”、“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鼓动才出家”,从出家的结果上来说是“逃避本应承担的家庭责任,放弃了女儿、妻子、母亲的家庭角色,这样的人生不完整”、“经济来源上依靠信众,对社会的贡献太小”;有信仰上的不同,认为“自己的信仰是最正确的”便因此歧视所有拥有其他宗教信仰之人;还有个人对比丘尼产生的片面认识,例如想当然地认为她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歧视她们,认为她们是“以‘结佛缘为幌子骗取钱财”……这些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部分受调查者对比丘尼群体具有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当然,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自己尊重比丘尼群体。但“尊重”仍不意味着完全“理解”。可以发现,他们的“尊重”有很多不是来自于对比丘尼群体的理解,而是在“人人平等”、“人人都应被尊重”的价值观和“不得歧视每一位信教公民”的法律规定的引导下略显被动的心理。支撑这种“尊重”的力量似乎仍然不够强大。

二、“歧视比丘尼”问题的成因与复杂性

比丘尼这一社会群体具有其特殊性——既属于妇女群体,又属于宗教群体。这使得当代比丘尼群体所面临的歧视现象背后其实交织着各种不同的问题:

其一,佛教本身是否含有歧视女性的思想,这是一个争论不断的问题。不少人依据《大爱道比丘尼经》等经典中“女性出家比男性的阻力更大、戒律更多”等特点得出“佛教内部僧尼不平等”、“佛教歧视女性”的结论[5],并联系到佛陀所处的时代,认为这与印度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有关;但又有人辩称佛教的根本教义是“众生平等”,所以不会歧视女性以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为女性设置更多的戒律是佛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为保护女性而作出的决定。女性出家具有特殊性,而人们对佛教女性观的解读不一致,这无疑为歧视比丘尼的现象埋下了种子。

其二,随历史流传下来的歧视仍未消解。“尼姑”一词原先并不具有歧视的含义,但明代陶宗仪的《辍耕录》把“尼姑”列入“三姑六婆”,这才增添了贬义的色彩。[6]明清时期似乎对比丘尼群体评价较低,留下了大量有损比丘尼形象的野史小说。这可能只是与当时整体的社会风气、当时比丘尼的素质等有关,但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印记”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有一定的影响。

其三,比丘尼群体作为宗教群体,也受到宗教偏见的影响。在当代,我国多元宗教并存,各大宗教虽相对和谐,但并没有像从前“三教合一”时代那样拥有非常强的整体性、会通性。同时,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者未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没有做到真正辩证地看待宗教,这使得宗教偏见在社会中广泛存在。信仰和价值观的差异,导致相互的不理解和不尊重,最终形成了“歧视”。

其四,中国佛教的现代性转型面临着不少新问题。面对现代性的挑战,中国佛教开始讲求“佛学与社会融通”,通过以“人间佛教思想”为指导的佛教革新运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然而,中国佛教界对现代性的理解不一、态度不一,所以在具体实践中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应对,而相对激进的方式容易引发“过度世俗化”等新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使佛教在致力于联结现实社会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隔阂。

三、尝试解决当代比丘尼面临的歧视问题

比丘尼群体因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直以来遭受着社会的种种歧视。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饱受歧视的状况有所好转,但依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歧视现象。该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主要是由佛教思想解读、历史影响、宗教偏见、中国佛教的现代性转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尝试解决当代比丘尼面临的歧视问题可从应对这些因素入手,现予以说明:

第一,国家应继续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这一价值取向,组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重视当代佛教在现代性挑战下面临的新局面、新问题,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规章制度的建设保护好当代比丘尼群体应有的权利,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新闻媒体行业应严格把关,不传播隐含着歧视比丘尼意味的信息,引导大众正确认识当代比丘尼群体。

第三,比丘尼群体应适应时代发展,重视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发扬佛教现代性转型的积极面,在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同时也加入到教育、慈善、文化等社会领域的建设中去,引领社会风气向上向善。

第四,人们应学习优秀佛教文化,增进对当代比丘尼群体的认识;还需认识到,宗教思想是与时俱进的。所以无论原始佛教是否具有歧视女性的思想,当代中国佛教植根于追求平等的社会沃土,必将坚持“男女平等”、“宗教平等”的思想。

总而言之,尝试解决当代比丘尼面临的歧视问题需要国家、社会、佛教内部的共同努力和不断磨合。逐步缓解比丘尼受歧视的状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释昭慧:别再羞辱出家人不许媒体呼“尼姑”[EB/OL].https://fo.ifeng.com/guanchajia/detail_2013_11/22/31476502_0.shtml,2013-11-22.

[2]白玛措.当代藏族女尼的角色与认同——以康区亞青寺为例[J].宗教学研究,2011(03):165-171.

[3]郭海文,贾琳珂,高星.当代比丘尼生存状况研究——以陕西地区尼寺为考察重点[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6(03):43-49.

[4]杨孝容.佛教女性观源流源流辨析[D].四川大学,2004.

[5]李静.魏晋南北朝时期比丘尼若干问题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6]闫静.“三言”“二拍”尼姑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4.

[7]唐忠毛.中国佛教现代性的基本向度[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51(06):138-143.

猜你喜欢

佛教
佛教艺术
浅谈泰国佛教
专心致志(大家拍世界)
佛教造像
并蒂莲华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看中国·在浙江
美国佛教的传播经验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