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抑郁的成因及其对策

2019-10-21邹欣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4期
关键词:成因对策

摘  要:人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紧密相关且发展速度基本一致,这使个体身心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青少年期(11—18岁)的个体生理发展速度非常快,而心理发展相对较慢,这就导致其身心处于非平衡状态,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严重的出现内部失调,产生困扰、绝望、悲观等消极情绪及内部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青春期精神分裂和自杀倾向等。 抑郁逐渐呈年轻化趋势,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的报告指出,抑郁症在“青少年疾病及残障”中排行首位,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人类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遗传、人格、归因方式、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应激因素等都与抑郁的产生有关。近年由于学业压力、家庭因素等导致青少年休学、退学、抑郁甚至自杀行为等情况显著增加。这些促使教育将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抑郁的成因及其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  成因  对策

一、青少年抑郁的定义与分类

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将抑郁界定为一种气质类型——“忧郁质”(Melaneholia)。抑郁的定义受研究取向的影响而不同,综合各种观点,本文的青少年抑郁是指青少年时期出现的一种普遍的悲伤痛苦、失望或无望的情绪状态。

二、关于抑郁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认为抑郁症是由“黑胆汁”和“勃液”的淤积而影响大脑功能所导致。当今关于抑郁的生物学病因学说是近约40年发展起来的。1960年代,抑郁症被普遍认为是因脑内缺乏去甲肾上腺素所致。

(二)自我认知理论

Elkind的自我认知理论认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意识的提高可能导致抑郁的增加。Ingram认为抑郁与过分的自我关注相关。Hewitt &Flett自我完美的抑郁理论表明,个体太追求完美,为自己和他人制订过于理想化而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标准,从而导致抑郁。

(三)Beck的抑郁认知理论

Beck的自我图式理论称,抑郁因子对知觉的歪曲表征,并以负型方式整合个体经验,造成对当前信息解码的偏差,使个体对自我、现实环境及未来认知都处于一种负性状态,抑郁因而出现。易感性可追溯到童年失败或被抛弃的体验,为适应这些经验,个体会不断发展消极自我图式。这种消极的自我图式在遇到与之相对的应激事件时被激活,从而引发抑郁情绪,而抑郁情绪又进一步强化该图式。

(四)归因理论

Abramson等提出抑郁无望感理论,1989年,他进一步指出归因中的内部—外部维度与某个特定症状是否存在,自尊的是否丧失有关,与抑郁为间接关系。Seligman的习得性无助理论认为当个体发现自己无论做什么努力都无法控制环境中发生的事件时,会感到无助,继而产生抑郁并丧失动机。两者都认为若个体倾向于将坏事件归因为他人、暂时和局部的,而将好事件归因于自身、持久和整体的,其表现出抑郁的可能性要小。

(五)素质—压力理论

当面临易产生抑郁反应的压力源时,具有易产生内部问题素质的个体可能会产生抑郁情绪。相反,不具有“先天素质”的个体,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反而不会导致心理问题。然而对抑郁有强烈先天倾向性的个体,在面临大多常人认为正常的“压力情境”时,可能会产生抑郁。

三、表现和成因分析

(一)表现

1.身体不适

由于患者不会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情绪问题而只会通过描述自己身体的不适来传达信息。比如他们说自己感到头痛、呼吸困难等其他身体不舒服的状况,而就医后情况也无好转迹象。

2.情绪低落

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即使考上了理想学校达到了好的分数却依然难过,想逃学、休学、退学等情绪频发。

3.叛逆情绪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愿意跟父母沟通甚至与父母作对,习惯封闭自己,不和外界交流,出现旷课、逃学打架、离家出走等严重情况。

4.适应不良

一到学校就感觉身体不舒服,如头晕犯困、四肢无力等。当家长将其接回家后这些情况又消失了,反复多次后,同学或老师会认为他们是装的。

5.自杀行为

抑郁严重的青少年会采取极端形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他们其实并非真的想死,只是找不到情绪的出口、不懂如何向外界求助。

(二)成因

抑郁已成为青少年多见的内部心理问题,其成因很复杂,除遗传和生物学的因素之外,还受到创伤性应激事件和持续积累不良体验和个人认知特征的影响。家庭、生活中的其他负性事件、社会因素等都可能成为应激事件,从而导致青少年抑郁。而个人认知特征会造成个体对消极事件的解码,具有抑郁易感素质的个体由于认知差异,不成熟应对等可能遭受更多压力事件,而产生临床抑郁。

1.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学致病因素主要指脑内神经递质浓度的改变和遗传学的作用,涉及抑郁症发病的脑内神经递质有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血缘越近,发病概率越高。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在最佳状态的父母生育的孩子其抑郁发生率相对较低。童年期男生的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女生,而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后,女生更多表现出临床抑郁,这种差异在青少年中期和末期明显。2014年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女孩的抑郁比率是男孩的两倍以上。

2.家庭因素

包括依恋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家庭中遭受的应激事件。早期丧失父母会导致依恋关系的破坏,是未来抑郁发生的一个潜在威胁因素。较差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发展内在人际交往技能,容易产生抑郁情绪。青少年抑郁与父母的教养形式相关,民主、权威型父母的孩子在学习和行为上表现最为健康;而专制与忽视型的则相反,其孩子更易抑郁。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态与其父母的心理健康状态呈正相关。家庭社会地位高、父母恩爱和睦的孩子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就会相对较低。常规生活环境的突变,如父母婚姻关系破裂、家庭暴力、父母一方离世等重大事件会导致孩子抑郁。

3.生活中的其他负性事件

主要指身体状况和学习压力。健康状况的变化会促发青少年抑郁,长期受病痛折磨易产生悲观失望和无助感,导致抑郁。吸烟、饮酒、缺乏锻炼、形态欠佳的学生中抑郁检出率较高。青春期的孩子及其关注自己外在形象,体型不好的青少年易产生自卑心理,造成人际交往和学习等方面的不顺,从而导致抑郁。考试压力、父母期望过高使青少年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压抑的状态。课业负担过重导致睡眠不足,研究表明,每晚睡眠时间经常只有5小时或更少的青少年与每晚睡8小时的青少年相比患抑郁症的风险要高71%。

4.社会因素

主要指对抑郁的认识和社会支持。社会对抑郁症的认知错误,大多数人认为青少年正处于情绪暴躁和忧郁并存的青春期,认为抑郁是每个青少年都会经历的,而抑郁症患者经常被误解为“矫情”“都是闲出来的”等,导致有的抑郁患者即使已到了严重程度也不会向外界专业人员寻求帮助。社会支持与抑郁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社会的支持越大,抑郁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四、青少年抑郁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

父母在预防和治疗青少年抑郁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父母应尽全力个孩子一个美好的家庭环境。努力与孩子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孩子。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不只是给予物质方面的满足而是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鼓励、支持和陪伴。青春期学业和人际压力等会让青少年力不从心,家长应适当降低压力和期望,及时和孩子交流,向孩子的好朋友、老师取得联系了解情况。

(二)青少年自身

青少年要多关注、正确看待和认识自己。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尽力进行自我调节。努力形成乐观积极的性格,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遇到问题的时候,学会换一个角度看待。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进行积极的注意力转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最后,及时地向家人朋友、老师和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三)学校方面

学校可以开设与抑郁相关的课程,让他们对抑郁有更清晰正确的认识。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或者讲座,让他们对生命有正确的认识、珍爱生命。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人员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检测,对发现有异常状况的学生及时采取行动。组织学生参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的公益活动,例如看望患有抑郁症青少年,和他们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对抑郁症形成更直观的认识。

(四)社会方面

转变对抑郁症的认知,抑郁症只是人“心灵的小感冒”和其他普通病是一样的,可以被治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进行抑郁的相关宣传,帮助人们对抑郁形成客观清晰的认识。正确对待抑郁症患者,不要对其敬而远之,给予青少年抑郁患者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如设立相关的爱心小屋、心理咨询室等。

结语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因此,教育、社会和家庭要将重心转移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上、创造可令青少年信任的环境、营造对抑郁症开放包容的氛围,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有寻求帮助的出口,这样才能健康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美英,曹素珍,陈玉妹.青少年抑郁障碍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探讨[J].重庆医学,2009,38(7):769-770.

[2]陈光辉,田录梅,王姝琼,刘海娇,张文新.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早中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2(07).

[3]何先友.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6.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5]王高华,唐纪华,王晓萍.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归因风格及其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 (2):123.

作者簡介

邹欣(1993.9—),汉族,籍贯:四川广安,研究生,中学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成因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