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2019-10-21孟琴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4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孟琴

摘  要:当学生个体或团体在生活情境中,面对一些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自身所学知识、技能、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品质,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泛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学概念和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生物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把重点放在生物学基本概念和规律上,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并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学以致用的能力。本文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浅谈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以基本概念为基础,抓住生物科学的规律

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概念,是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在《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有多处提出:“培养学生生物学概念,生物学概念是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围绕生物学基本概念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同时牢记定义。以“光合作用”的课程教学为例,一株绿色植物能够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氧气,这就是本节知识点的生物学概念。接下来我们创设教学情境,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如何证明光合作用?”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理解这一生物学概念。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们都会翻开课本阅览,很简单的就可以在文本中找到答案(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被细胞所吸收的过程就是光合作用),但是在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就显得很迷茫了,有的学生知道这个概念,但是不知道怎么证明;有的学生用人和树林证明但是不太理解。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不能合理证明和理解的情况,教师可以借助“普利斯特利”来帮学生解惑。放一支蜡烛在大玻璃罩中,在阳光下的照射下一段时间后,由于缺少氧气就会灭掉;但是我们再在大玻璃罩中放一盆绿色盆栽,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蜡烛依然在燃烧。基于蜡烛(火焰)的燃烧需要氧气的原理,蜡烛在玻璃罩中熄灭证明氧气被耗光,而加入绿色植物以后,则证明其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的生物学概念。

二、以科学探究活动为契机,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生物课上,科学探究活动主要依托实验课进行,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者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使学生认识生物现象及规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科学规范的实验演示,有助于学生认识实验仪器并学会科学的使用方法。然后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的条件、过程、结果,让学生记住实验步骤并得到启发。以“膝跳反射”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课堂就是最好的实验场地,实验器材只需要一把椅子和一把橡胶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述、演示、实验、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认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首先让一名学生坐在椅子上,在全身放松的状态下,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自然一些地搭在另一条腿上,然后教师用小橡胶锤迅速叩击该同学的膝盖下方韧带。在实验演示之后,我提出“小腿为什么会突然抬起?”“什么是反射的定义?”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析并自己动手实验一下并讨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都可以记住“膝盖下凹陷位置并快速叩击的要领”,每个学生都完成实验以后开始讨论总结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反射指的是通过精神刺激,对外界或者内部的刺激发生有规律的反应”。同时,有同学生还可以举例子,把“望梅止渴、眨眼反射”等故事和反映和实验课的讨论相结合。

三、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媒介,构建科学的世界观。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人與自然和谐共处,从某种意义来讲,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大自然。大自然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影响作用甚广,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空间、资源,享受着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但是,我们排放污水、滥砍滥伐、污染大气,其环境的污染导致生态系统恶化,这又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我们课本中“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等内容都讲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节课知识不需要实验演示,只需要教师讲解和推理就可以完成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一些现实生活中“滥砍滥伐”“污染大气”“排放污水”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明白“人类和大自然必须相互依托”的道理,让学生养成科学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四、以自身所学生物知识为载体,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物这个学科的知识内容简单有趣。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合一”,在“教”“学”的过程以后,我们必须实现“做”这个过程的实践!基于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看穿生物学的本质,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贯穿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比如说我们前面所讲过的知识点,把“光合作用”的知识利用到生物、农业中;把“膝跳反射”的知识利用到生物制药中;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等知识点利用到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接触中。例如,通过自身所学的“光合作用”知识,自己在生活中养殖花卉、绿色植物的时候明白植物成活的基本条件,并根据这些基本条件发挥它的作用性;例如,通过自身所学的“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知识内容,自己在生活中做到不乱丢垃圾、不破坏植被、不排放污水污染环境……以此,用科学的态度和经验做到生物学的实践,即做到了学以致用,又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感。

结语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生物作为一门主要学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努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在教学中传教生物学基本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学会学以致用。以此,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婕.基于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学案导学”设计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薛敏.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种博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4]周洪凯.基于科学探究素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