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语文要素,丰富人物形象

2019-10-21陈晓雁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4期
关键词:情节单元整合语文要素

陈晓雁

摘  要:有了明确的语文要素,就把握了教学的训练重点,课堂学习就有了着力点。统编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这样一项语文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把握这一语文要素,精简了教学目标,能让我们有效地进行单元整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多角度地感受小说里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语文要素  情节  环境  人物形象  单元整合  思维能力

语文要素是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的分解细化。统编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这样一项语文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所在。把握好这一语文要素,使教学目标集中,教学过程充分,既把握了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又为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指明方向,在阅读中丰富对人物的理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联系情节,升华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是相辅相成的,《桥》一文中老支书的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读懂人物品质并不难,难点在于学生容易将人物平面化,会用一些刻板的“舍己为人、沉着镇定、大公无私”等词语直接给老支书贴上“标签”。小说情节中有一些细节很耐人寻味,引导学生适度揣摩,能加深学生对人物的多元了解。课上,我关注“瞪”一字,引导学生揣摩:初读小伙子的“瞪”,你能读出什么?当你知道两人的关系后,再读“瞪”,你又能读出什么?如果你是老汉,你会凶得像豹子一样揪出自己的儿子吗?你觉得儿子心中的老汉是不是一位好父亲呢?这些推波助澜的质疑,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层层深入,慢慢走入人物内心,进而感受到这样的情节设计既塑造了老支书的偉大形象,又体现了深沉的父子之情,老支书这个人物形象随之高大起来,让读者肃然起敬。

《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文章简短精悍,构思精巧。文章一开头写了老妇人的奇特行为以及小姑娘的嗤笑和傻笑,到结尾才解释老妇人奇特行为的原因,令人震撼。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想老妇人得知三个孩子刚刚去世后悲痛欲绝以及要孤苦伶仃地在疯人院度过余生的情境,抓住“刚刚失去”品味老兵还未来得及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又要上前线,而这一去很可能牺牲在战场,通过联系这一系列的情节,一家人的悲剧形象便跃然纸上。

二、关注环境,凸显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推动情节发展,还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穷人》一文全篇没有一个“穷”字,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找出“从哪里看出他们家确实很穷”?绝大多数学生从对桑娜家和邻居西蒙家的环境描写中,深刻感受到渔民生活的窘迫。丈夫在恶劣天气下出海打鱼,孩子一年四季没有鞋穿,菜只有鱼,西蒙家潮湿又阴冷,睡的是稻草铺……这样层层推进的环境描写,铺垫了小说的情节发展背景。学生只有深刻感受人物的生活困境,才能深入理解人物在这样的困境中的言行与心理。桑娜在苦难面前的所作所为,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感动,这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环境的衬托下闪耀着高尚、纯洁的母性光辉。

《桥》一文的环境描写刻画了天灾来临时惊心动魄的场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关注这一描写,抓住“突然、像泼、像倒、咆哮、狂奔而来、跳舞、狞笑”等词语体会暴雨、山洪的突如其来和形势危急。面对这一危机,村民们害怕与慌乱和唯独站在洪水面前等待全村人的老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更突显了老汉的镇定和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伟大形象。

三、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深化人物形象

虽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并不是本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但是通过五年来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打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同样运用了精彩丰富的这一系列描写,并且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再次提出了这一点,因此笔者认为,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同样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

《穷人》一课中对桑娜的心理描写非常突出,也十分动人。在理解第1—11自然段的基础上,从“抱回孩子”这一情节开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人物心理。如,“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句子中的关联词“非……不可”来体会桑娜善良的本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看似与“但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矛盾,实际反映了桑娜关心穷人、同情穷人的善良品质。文中对渔夫的语言描写也很精彩,课上我先让学生关注渔夫的语言,联系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人,揣摩渔夫的形象特点。如,渔夫的话中有不少反复的词语,“糟糕、倒霉、是啊、怎么啦”,这些语言体现了渔夫心直口快、性格豪爽的特点。再如,渔夫的话中暗藏不少细节,需引导学生聚焦关键句,逐句读懂渔夫的心思变化。“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一连串的话既是征求妻子的意见,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更体现了粗中有细和善良。“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表示今后生活更加难挨,但明知这样也心甘情愿,从这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熬”字中,显见其态度之坚定,心地之善良,品德之高洁。留意文中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人物形象就在这一读一品中丰富立体了起来。

把握语文要素,能有效地进行单元整合,走进文本内核,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使其在阅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在深度阅读中丰富人物形象,也为学生阅读整本小说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伟平.小学语文课型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127-133.

[2]刘仁增.课文细读指向文本秘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79-187.

猜你喜欢

情节单元整合语文要素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从福斯特的小说理论看《霍华德庄园》情节的现代手法
促“合”融“通”,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新视角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用能力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