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

2019-10-21罗仕糯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4期
关键词:渗透教育家国情怀初中历史

罗仕糯

摘  要:现阶段要求中学老师在进行学科教育时,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各大历史事件,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事,还要接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不仅要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得以提高,还要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通过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本篇文章主要就是阐述将家国情怀渗透于历史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  家国情怀  渗透教育

初中历史学科相比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而言,仍然是比较重要的学科,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可以让其自身的人文精神得以培养,让学生关注现实中的问题,家国情怀属于优良的中华文化传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培养自身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增加对国家的了解,使自身民族自豪感得以增强,从而使学生正确的三观得以培养。还可以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增长,丰富学生的阅历,因此在初中历史教育中,老师一定要注重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

一、将家国情怀渗透于历史教学的意义

初中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需要将家国情怀渗透于历史教学中,从而让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培养,老师将历史中的各大事件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对每个时期的事件和人物都非常熟悉,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第二,可以使学生的历史观树立正确,在初中时期由于学生刚接触历史科目,因此需要给学生奠定良好的历史基础,给学生讲述中国史和世界史,让他们充分地感知到中华民族的魅力,不管是哪一个年级,都可以将家国情怀的渗透教育得以进行,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感悟其中所潜在的情怀,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第三,还可以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开展历史学科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他们了解历史,让他们文化素养提高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培养。

二、渗透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寻找历史与现实中的共通点

历史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我们必须要从残酷的历史事件中,寻找与现实的契合点,比如在《钢铁长城》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海军从弱变强的过程,笔者也写入了震惊世界的也门撤侨活动,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两组照片,一组是叙利亚与土耳其交界处的难民营照片,照片中的小女孩全身冻僵,双手投降,还有一组照片是在中国拍摄的,是一位中国的小女孩,被海军姐姐牵着小手,非常自豪地走向祖国的军舰。两组不同的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让学生从中感慨许多,让他们明白祖国的强大与繁荣昌盛,从而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以激发。再结合当今时代,许多国家政治格局多变,并且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变得非常的激烈,只有将自身的综合国力提高,才能够保证自己国家的地位,才能够不被其他国家所欺负。根据以往的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美国对叙利亚的攻击,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引发学生自身的思考,让他们明白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强盛息息相关,从而提高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辱感。

(二)引入乡土教育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是最熟悉的,让他们充分了解家乡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古老传说,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引入乡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比如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教学中,书中显示了大生集团的钟楼图片,引出了一位状元实业家张骞,可以从张骞的事件中得知,中国历史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是非常浓厚的,南通的历史发展也和张骞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参观张骞的故居,让学生更深刻地去接触历史,感知历史,对其精神世界的解读,领悟张骞所富含的家国情怀,同时可以让学生的爱国情怀得以激发。

(三)充分挖掘教学素材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老师在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时,进行家国情怀渗透教学,首先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充分挖掘,老师需要从课本知识中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正确引导,让他们深深地感受素材中所蕴含的情怀,可以推动渗透教育地开展。比如在学习初三历史第1单元《人类文明的摇篮内容》时,让学生了解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还可以进行延伸教学,比如兵马俑,万里长城,让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繁荣文化,从而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以激发,从而推动家国情怀渗透教育地开展。

(四)结合诗歌,传承精神

诗歌是中国文学语言美的代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流传至今的诗歌都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有着自身独有的价值,很多人记录历史的方式就是诗歌,用诗歌来推动历史。因此在初中历史老师进行教学时,将诗歌引入进来,从而让学生感受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诗歌,获得学生的认同感,并且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通过诗歌赏析,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身意志品格得以增强,学习诗歌中所富含的精神气节,并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比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充分显示了自身民族责任感,彰显了抵御外敌,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国家利益,英勇斗争。以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将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百姓的生活,不惜牺牲生命,学生可以学习其中的崇高精神气节。让学生在诗歌中领悟国仇家恨,在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不忘历史,通过爱国诗词的诵读,让学生不忘历史,学习历史人物的崇高精神气节,以此振兴中华,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让他们明白不管自己是在哪里,都要拥有这种情怀。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学科教学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自身的爱国情怀得以培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辱感。本文主要提出了将爱国情怀渗透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张杰.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以《正面战场的抗战》为例[J].考试周刊,2019(16).

[2]顾漫.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8(25).

[3]李雪美.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J].知识窗(教师版),2018(4).

猜你喜欢

渗透教育家国情怀初中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