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堂县竹篙镇八棵松村建设发展调查研究

2019-10-21甘甜

好日子(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建设

【摘 要】近年在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八棵树村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和经营观念、推动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经济的长足、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调查发现,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

【关键字】八棵松村;新农村建设;制约瓶颈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重点是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在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八棵树村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和经营观念、推动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经济的长足、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调查发现,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本文在分析八棵树村新农村建设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希望能给八棵树村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一、发展现状

1.资源环境

八棵松村位于竹篙场镇西南方向,为深丘、浅丘地貌,幅员面积六平方公里,距竹篙场镇两公里,距沪蓉高速竹篙出口六公里;北与本镇常乐社区交界,南与本镇青松社区相连,西与本镇金简河村接壤,东与本镇凤凰村相连。现辖二十五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一千户,总人口三千人,劳动力人口两千四百人,全村现有贫困户一百六十户,五保户七户,低保户六十户。水资源较为丰富,拥有库容十五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

2.经济发展

农业是八棵松村主导产业,耕地面积三千三百亩,其中水田一千亩,旱地两千三百亩,人均耕地不足两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等,经济作物以伏季水果和杂柑为主,畜牧业以小家禽家畜为主。外出务工是村民的另一主要收入来源,常年外出务工一千一百人,占全村劳动力人口的一半,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千二百元。

3.基础设施建设

八棵树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全全村共道路三十公里。其中草油路四公里,水泥路一公里;小二型水库一座,常年蓄水量十五万立方米,山毛厮一百六十个,土沟渠十五公里,水井三百一十五口,山平塘十六口;二十五个村民小组全部通电和通讯,有三千伏安变压器六台。

4.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一切组织的领导核心。八棵树村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全村共有黨员七十六名,其中男六十七名,女九名,共青团员七十五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由七人组成。村委会成立了民事调解委员会、治安巡逻队、民兵应急分队、计生协会、村民代表大会、民主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

二、存在问题

1.矿产资源匮乏,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八棵树村以深丘、浅丘地貌为主,矿产资源匮乏,也没有工矿企业;村内有小二型水库一座,可用于农田灌溉,但普遍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土地浇灌,村民饮水也以直接饮用地下水为主,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水平低

生产方式和经营观念落后,习惯于小而全、多而杂和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服务机制僵化,科技服务水平不高,良种程度、单产水平还有待提高,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困难;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民多以传统种植业及养殖业为生,缺少现代农业知识培训,很难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使用。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缺乏规模效应,集体经济薄弱,没有龙头农业企业引导,导致产业培植难,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3.农田水利设施有待完善,交通交通条件有待提高

河流坝塘设施失修老化,现有水利设施大部分建成较早,且排水标准较低,目前功能普遍弱化,既造成防洪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除,又导致灌溉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农田水利设施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存在农民随意在农田开发沟渠等现象,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还给农村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村里道路质量差,等级低,养护部到位,通达深度不够,土路占到全村道路总里程的八成以上,存在着年久失修等问题。

4.党员整体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流动党员管理难度大

全村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仅占比百分之十七,初中文化四十三人,初中以下文化二十人;年龄三十五岁以下十三人,六十岁以上三十人。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党员通常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严重影响了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的发挥。二是流动党员管理陷入困境。村内流动党员占比四成,这部分党员主要是为了家庭收入和子女上学,流动到县城和外地打工,有的常年在外,不参加组织活动,党员意识逐渐淡薄,导致党员先锋作用发挥不突出。

三、面临的形势

1.各级政府加大对“三农”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政策导向,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的氛围更加浓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更加有利。四川省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坚持统筹城乡,解决城乡分割分治问题,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

2.成都深入推进城乡发展统筹示范区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国务院把成都市确定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后,成都市先行先试,建立了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将财政性资源向农村和农民倾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启动了土地制度方面的改革,通过重新界定权利,使经济资源的积聚和集中所带来的土地级差收益,在分配上更好地兼顾城乡人民的利益;统一全域成都范围内城乡居民户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自由迁徙。成都市统筹城乡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将会加快推动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激活农村经济,加快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3.“两个反哺”将会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要自觉地顺应这个趋势,实行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我国在政策和资金投向上都已经倾向了农村,正有条不紊的贯彻两个反哺的方针,随着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将越走越快,越走越扎实。

四、几点思考

1.选准主导产业

立足本村水田、干田、台地和旱地区域较为分明的特点,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大力引进、扶持业主,逐步引导农户自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三区、一基地”的发展格局,打造“花蔬山脚俏、油桃山坡闹、牛儿圈上膘”的丘区农业发展特色景观。三区:粤系蔬菜种植功能区、油桃综合循环功能区、水稻—冬草莓轮作种植功能区。(1)粤系蔬菜—甜糯玉米轮作种植功能区。采用可沥干的田和一台地,合理配置水利设施,依托粤系蔬菜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以“西兰花+甜、糯玉米”轮作为主的粤系蔬菜一千亩。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创新机制体制,形成农户种、公司卖的种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使粤系蔬菜产业成为支柱产业。部分条件好的地可以采用两季种植,实现更大利润。通过功能区的建设,种植西兰花的面积达到一千亩,每亩实现收益两千四百元,总收益二百四十万元,全村人均增收达到七百六十元。(2)油桃综合循环功能区。由于八棵松村有较大面积土地属于旱地,水利条件差,靠天吃饭现状短时间难以解决。根据其深丘的地形地貌特征,变劣势为优势,合理布局耐旱晚熟油桃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积极打造以晚熟油桃为主的伏季水果产业。预计栽种晚熟油桃一千五百亩,并对晚熟油桃树间间隙进行套种,计划套种中药材五百亩、药用地瓜一千亩,进行循环农业尝试。这将有效解决水果见效周期较长,农民收益短时间难以保障的问题。通过功能区的建设,每亩实现收益:晚熟油桃两千元、中药材三千二百元、药用地瓜两千四百元,总收益:油桃二百四十万元、中药材一百六十万元、药用地瓜二百四十万元,全村人均增收:油桃七百六十元、中药材五百零七元、药用地瓜七百六十元。(3)水稻—冬草莓轮作种植功能区。依托金堂文秀果蔬专业合作社在竹篙镇种植冬草莓的成功经验,通过宣传、引导和扶持,鼓励农户适度规模经营,计划发展水稻—冬草莓轮作种植四百亩。通过项目的实施,每亩实现收益三千五百元,总收益一百四十万元,全村人均增收达到四百四十四元。一基地:高端肉牛养殖基地。以八棵松村和青松社区共同引进的高端肉牛养殖基地为依托,着力发展肉牛养殖加工产业。该项目占地约一百二十亩,总投资达五千万元,成年存栏肉牛达两千五百头,所选牛种为西门塔尔牛、利落来牛等高端肉牛,具有肉质细腻的优点,是西式牛排选择的主料,市场需求逐年递增。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统购统销,示范带动农户参与肉牛养殖八百头,建设加工基地,实行冷链销售,瞄准高端超市和西餐食材市场,着力打造具有竹篙镇地域特色的养殖类产品,实现农户和公司的双赢。通过功能区的建设,发展肉牛养殖八百头,每头实现纯收益两千五百元,总收益两百万元,全村人均增收达到六百三十四元。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八棵松村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前提下,积极用好各项扶贫政策,多方筹措资金,通过三年扶贫开发,实现基础设施全覆盖。道路建设。改扩建村道路二十八公里,预计投入资金一千万元。规划建设四米宽水泥路面的村主要产业道路十五公里,需投入资金六百三十万元。三米宽的到组院落水泥路十四公里,需投入资金四百万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下湿田改造一千亩,整治田埂和排水沟两万八千米,需投入资金八百四十万元。整治村内金简河上的三座石河堰需投入资金十二万元;新建设一座五英寸的提灌站,建输水渠一千米,共需投入资金五十万元;对村内十六口塘、堰进行加固、清淤,需投入资金八十四万;新建蓄水池八十口,需投入二百四十万元;整治蓄水池一百八十口,需投入资金九十万元;整治村内金简河三千米,拓宽河道为六米,需投入资金两百万元。

3.环境整治发展

按照城乡统筹要求,努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大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设施投入,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推行农村垃圾中转回收处理。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垃圾终转房,实行农村垃圾集中清运和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建转运站三十个,需投入资金八万元;实施家园清洁工程。坚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保洁习惯;要突出抓好卫生死角清理和沟渠疏通;大力引导村民建设家居水冲式户厕和户用沼气池,规范家畜、家禽饲养,采取畜-沼-果的循环发展模式,切实治理农村的脏乱差。

4.优化土地利用

因地制宜,实行田林路渠庄的综合整治,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我村现有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治理閑散地和废弃地,同时推进村容村貌改造工程,改造毛坯房,提高村民居住条件。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通过土地整理项目,投入资金一千五百万元,搬迁农户五百四十户到城镇集中居住;修建村组道路三十千米、输水渠一千千米、蓄水池八十口,提灌站一座;整治蓄水池一百八十口、石河堰三座、塘堰十六口,排水沟两万八千米、河道三千米;土坯房改造项目。投入资金六百四十万元,搬迁二百三十户纯土坯房、低保户到城镇集中居住。

5.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根据村里实际条件,有针对性的解决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调动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共同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多功能活动室建设。充分利用土地整理和公共服务建设,2013-2014年改扩建多功能活动室三百平方米,配套办公设施、绿化等,需投入资金两百万元;风貌、院落整治。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对竹青路沿线房屋立面和院落进行风貌整治,需投入资金两百万元;加快农村医疗保险、农民社保工作。加强医疗保险、农民社保等服务体系建设,倡导农民积极参加各项保险,实现农民保障全覆盖。

作者简介:

甘甜(1988-),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经济学硕士,就职于成都方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建设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农业科学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