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扬琴作品《林冲夜奔》的创作与演奏特点

2019-10-21王焯

黄河之声 2019年20期

王焯

摘 要:《林冲夜奔》是以林冲被迫害后逼上梁山的故事为背景创作的。乐曲以昆曲为题材,运用传统“起承转合”的手法创作而成的扬琴经典作品。本文从对乐曲引子、愤慨、夜奔、风雪、上山五个段落的具体分析入手,总结归纳出了乐曲特殊的创作手法与演奏技巧。

关键词:扬琴作品;《林冲夜奔》;创作技法;演奏特点

一、作品简介

《林冲夜奔》是1984年由著名扬琴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项祖华先生创作的一首传统经典曲目。乐曲的创作背景是林冲在遭到迫害后被逼夜上梁山,题材采用昆曲同名折子戏,并汲取了昆曲的音乐曲牌,在《雁儿落》、《新水令》的基础上创作发展而成。这首乐曲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用独特的、富有韵味的音乐思维和音乐语言来表达中国传统古典哲学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思想,采用了传统“起、承、转、合”结构来陈述乐思,用更深层次的音乐艺术语言来描写豹子头林冲英雄落难、怒火满腔、冲锋踏雪、战胜险阻、夜奔梁山的豪情壮举。全区共分为引子、慢板(愤慨)、小快板(夜奔)、快板(风雪)、广板(上山)五个部分,描述了《水浒传》中林冲“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的复杂心境。

二、乐曲的创作特点

(一)“叹息式”下行装饰音表现出人物内心的迷茫

慢板“愤慨”段描写的是主人公林冲身负着官府压迫、英雄不知该何去何从、悲痛又无奈的心情,虽然也属于抒情性的音乐但却与其他温柔抒情多有不同,此乐段亦是小快板(夜奔)、快板(风雪)、广板(上山)三段的基础。本段乐曲是由昆曲发展而成,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种类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珍品,其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之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此乐段充分吸收利用昆曲唱腔婉转延长的特点,将人物内心“叹息”与“迷茫”的心理活动刻画地淋漓尽致。另外还需注意到的是在此乐段中除了要充分体现本身的旋律线条外,本乐段大部分装饰音是下行“叹息式”。如谱例:

在主题的乐段前八小节是由单音琴竹“悲剧式”的轮音旋律来清晰陈述的,浑厚凝重的轮音好似人物深沉的呼吸声,侧面反映出人物的艰难处境。大量下行装饰音被采用,更是将人物心中的“叹息”与“无奈”生动写出。此种创作手法在扬琴作品中十分鲜有,此处运用这种创作手法不仅仅增加乐曲的戏曲的韵味,更使人物形象鲜活,将听众引入林冲内心深处。在乐段的第四小节和第八小节,右手密密在低音区长轮,左手用反竹在高音区演奏,反竹音色富有金属性色彩并且纖细、遥远,反竹技巧的运用不仅增加了乐曲悲凉色调,同时也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的凄凉,心灵深处的痛苦久久萦绕不去。第十小节开始为双手轮音的主题旋律,音乐织体开始渐渐丰富,左右手分别对主题旋律进行高低声部的交替演奏,增强了乐曲的感染力。

此外乐曲还运用了多种特殊技法,共同增强乐曲的表现力。从第二十小节开始是主题乐段的第二次重复,相同的主题旋律从低沉的c小调转到较为舒缓的F大调的中展示,表达了完全不同的音乐情感,好似主人公林冲在困顿中发现了新的出路,音乐色彩逐渐明亮,人物情绪逐渐开朗,力度上有所增强再加上双声部演奏使音乐织体变得丰富,整个音乐氛围从原来的压抑转为明亮并逐渐开阔。乐段第二十六二十七小节处使用了创新技巧“摘音”,“摘音”是用左手大拇指甲盖紧摁“7”音的琴弦,右手用琴竹尾在离琴码三公分处拨奏这根弦,发出清脆的“锝”的音响。这一演奏技巧是借鉴姊妹乐器琵琶的,模拟的是戏曲中“板”的清脆音响,摘音技巧的使用不仅使扬琴的音色更加丰富,更形象地描述出人物的思索和内心疑虑,有很强的表情性。第三十三、三十四小节的新主题连续下行半音更突出了“悲剧式”,第三十五三十六小节中使用了技巧泛音,这一技巧也来自于其他姊妹乐器,泛音发出淡雅朦胧的音响,不深刻体现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也从侧面反映出“林冲”内心的迷茫。此处的音乐情绪也有“叹息”性,最后一小节的滑拨,是在琴左边山口外侧位置上的“刮奏”,好似“萧萧寒风”来袭,这一新技法是在《林冲夜奔》这首乐曲中首次使用的,模仿风吹草动的音响效果在结尾处增添了几分紧张平静的气氛,也为与下一段小快板的对比做好准备。

(二)运用“赋格”式创作手法营造出后有追兵、危机四伏的鲜活场景

夜奔是描写林冲被逼上“梁山”已是义无反顾,在路上行走的情景,以昆曲曲牌《雁儿落》为副部主题。全段共有一百二十多个小节,皆为描写林冲“夜奔”。一到二十三小节是普通的“走”,二十四到四十五小节是“快走”,这两段都是主旋律与伴奏音同时出现,高音部分在左手为主旋律。例如:

从谱例中可以看出大多右手低音进行都是在“一音一拍”或者“两音一拍”下,比较稳定,和左手的上声部交错开来,形成一种“你松我紧”紧凑而肯定的格局。但在第六、十以及第十四小节中右手所弹和前几小节都略有不同,此处采用了“赋格”的创作手法,在这几小节中右手弹奏的是对前一小节左手旋律的模仿和对比,为渲染紧张气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二十三小节开始,低音由两个音增加为四个首,节奏增加了许多紧迫感,人物也很自然的从“走”过度到了“快走”。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五、三十六小节中“赋格”手法再次出现。四十七小节开始乐曲转向G调,从这里开始是“夜奔”的第二小段,这一乐段极富传统戏曲味道,短句子里有“衔尾”式的“领”与“合”,前面音的落定就是后面的节奏音的重复,看似容易成效却非常明显,加之伴奏乐器本就是给戏曲伴奏的,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林冲连夜奔赴梁山的“场景”:林冲已决心上梁山,情绪上有几分高兴却还是十分忐忑的,回头望见了官府的人马已经在后悄悄进行追赶,于是二者的脚步都随之越来越快。四十七小节到七十小节由一段上行上坡和一段下行下坡组成,意在说明上梁山的路坎坷崎岖需要“翻山越岭”方能到达,乐曲到此速度也开始逐渐加快。七十一小节处“赋格”手法再次运用,比四十七小节到七十小节节奏更加密集,速度也越来越快,自然引出八十四小节描写的“奔跑”。从此小节开始此段的速度达到顶点音乐开始逐步推向高潮,是“夜奔”的第三个小段,在这一段“再现”中速度和旋律的密度都在逐渐提高,以四连音的方式构成了戏曲中“紧打慢唱”的效果,乐句起伏跌宕节奏鲜明且敏锐,像京剧演员唱“垛板”一样,利落干净地把“半拍起奏”演奏。乐句中的长音采用了的一三衬音的技法,与响乐的节奏节节相扣,生动描绘出一幅后面官府开始摇旗呐喊,林冲也已进入“快跑”状态的画面,情绪分外紧张风格十分浓郁,为乐曲的戏剧化增添了不少色彩。最后整段衬音的演奏推动到“风雪”部分的高潮,在快速持续演奏了三十余小节的十六分音符后,引出下一高潮“风雪”。

三、乐曲的演奏特点

(一)双音琴竹的使用使乐曲显得更加雄壮辉煌

双音竹技法是扬琴常用技法之一,是在单音琴竹的下方再加一个琴竹头改编而来,如图所示:

双音琴竹将扬琴琴竹改成双竹头,左竹为四度,右竹为三度,从而可以同时奏出三、四个音,形成和声效果,加之扬琴本就比较宽广的音域,双音竹技法的演奏加入不仅使织体和声的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更使扬琴的音色、力度和气势得到烘托和增强,立体效果更加明显。

双音琴竹在乐曲的引子和尾声部分都有使用。引子是整个乐曲的高度概括,汲取了京剧打击乐中以强烈的节奏变化和力度变化表达内在情绪的手法,开头就把林冲不惧恶势力、嫉恶如仇的高大英雄形象显现出来。乐曲从一开头就使用双音琴竹,低音带有装饰音采用了“起鼓”式的节奏,瞬起而击余韵绕采,由慢渐快连接到和弦轮音,且伴随大幅度的力度增强使音响更加丰满,并与定音鼓一应一和,为人物的出场营造出磅礴的气势,也为乐曲的独特气氛做出充分菹染,从武场打击乐借鉴而来的节奏型使得音乐、人物都更具戏剧性。主题中所使用的大三和弦,莫定了此曲坚定悲壮的基调,以谱为例:

第四小节是琶音,连接到不协和轮音,加强了音乐的矛盾性,也从侧面反映出主人公的情绪既悲忿又矛盾,使人物形象更鲜活,从第六小节开始,基本是前面的乐句的重复,移高了四度,情绪上更激烈一些,第一拍与前面乐句的情绪接应,一开始速度较慢,强烈又清晰地奏出四个强和弦,至无限反复时才突然转为弱奏,这个强烈的力度变化也代表了人物情绪的转折点,表现出林冲内心既悲愤又无奈的复杂心理。引子中采用“平行和弦”式的方法来加厚音乐主题旋律,双音琴竹的使用加上力度的变化加强了音乐的悲壮,另一方面又起了模糊调性表现主人公前途未卜的作用,此外整个引子的情感基调除坚定悲愤外,“叹息”性的情感色彩也在旋律的下行有所体现,引子结尾处在不同的音型中三次降低音区,在慢慢减弱消失的和弦轮音中结束,最后以一声低音响起而止,抒情段落拉开了序幕。

尾声(上山)这段再次出现了主题旋律,但与前几次情感表达完全不同,不同于引子中“强”却“迷茫”的情感,也有别于“愤慨”和“风雪"中的情感表达.这一段的“再现”在展示主题旋律时以一种新的精神面貌出现,不是对前几次主题乐段的简单重复。双音琴竹再次使用,左右手的齊奏悭悌有力,右手穿插着伴奏,音乐气势恢宏充满了英雄气概,亦如人物步伐一样坚定,经历了愤慨的迷茫、逃跑的紧张和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林冲终于辉煌上山,配有气势恢宏打击乐的开阔广板,音乐再次升温。此段第八小节开始到三十小节是林冲对他整个“上梁山”的一个回忆,速度转快增加了紧张气氛,林冲还没到梁山前的种种形态动作历历在目,把人们又重新带到了他激烈的“奔走”中,三十小节之后曲子又开始进行慢而强地辉煌主剧旋律演奏,这是对林冲苦尽甘赢得了大家尊重的描写也是对他的豪情壮举和英雄气概的一个高度概括。结尾处的音乐也富有非常浓厚的戏曲色彩,三连音与打击乐相互配合做了一个大幅度渐强,把音乐推向最高潮,演奏者的表现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也在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听觉的同时拉下了帷幕。

(二)半音阶的运用渲染出“风雪夜”时出奔的紧张情绪

风雪这段采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段,主题乐句短小精悍,穿插着大量半音阶演奏,彻底地把人物性格中阳刚悲壮、愈扰愈烈的英雄胆魄展现出来,连续的上下行半音阶既是写“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也象征着黑暗势利的狰狞,而林冲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也要勇敢前行,充分体现他不惧黑暗势力奋勇向前的气板。他不但顽强抗争而且坚强乐观,从此段四十六小节到五十一小节中,低音的节奏好似坚定的步伐,表明了林冲必上梁山的坚决,如谱例:

滑抹摇投是这一部分最后一小节所使用的技巧,到这一处力度要减至最弱,和前面的强烈形咸鲜明对比,不留痕迹的进入摇拨。这一技术也是在《林冲夜奔》中创新使用的,在演奏时要迅速带上滑音指套,右手琴竹倒转,用竹尾在高音码左边第一音位上摇拨设定的音,摇拨时左手用滑音指套由低向高连续多次按音滑抹,一次比一次紧凑、尖锐。力度和速度不断加强加快,可以很形象地奏出风雪呼啸的特技效果衔接着前面风雪满天的感觉,把这种情绪推到高潮。通过描写这种恶劣的环境也使林冲奋勇向前不惧艰险的英雄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为林冲怒而拒抗“通上梁山”的乐段提供了必要前提。

四、结语

“林冲夜奔”是中国扬琴传统曲目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昆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扬琴本身之美,在创作和演奏技巧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在表现形式上大量运用双音琴竹、轮音、半音阶上下行来表现林冲细腻的内心活动,演奏技巧多样不仅丰富扬琴的音色变化更丰富了音乐色彩,此曲虽是描写古人的,但戏剧性题材的运用以及现代作曲手法和西洋作曲手法创造融合,是中国扬琴的融合和发展,在现代扬琴作品创作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珊.扬琴演奏中的气息与气韵[J].音乐生活,2008,11.

[2] 曹玥.浅谈扬琴乐曲的处理和演奏[J].电影评介,2008,24.

[3] 肖笛.论扬琴演奏中的音乐听觉感知[J].中国音乐,2008,04.

[4] 张志远.再论扬琴演奏与内心听觉[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02.

[5] 梁瑞华.得心应手声情并茂—谈扬琴演奏的心理素质训练[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5,02.

[6] 解骏.论扬琴演奏中的音色[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03.

[7] 戚梅.建国以来扬琴演奏技法及创作的发展[J].枣庄学院学报,2005,03.

[8] 邹华.中国扬琴传统流派分析[J].音乐探索,2003,03.

[9] 项祖华.扬琴的艺术魅力与生命力—李玲玲扬琴独奏音乐会听后[J].人民音乐,1992,05.

[10] 郑宝恒.扬琴演奏艺术[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