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9-10-21甫金红

好日子(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分析研究

甫金红

【摘 要】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岁月长河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随着工业文明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民族文化保护逐渐成为守护我国历史底蕴的基石。民俗文化即民间的风俗,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历史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具象表现。因此对民俗类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代人们应该努力肩负的历史责任。本文将对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多角度出发分析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意义,希望能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分析研究

民俗是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的文化风俗,在历史上具有传承性,在现代成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基石。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民俗或者地区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独特的文化特点。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工业文明的发展,民俗类非物质遗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改变,传统的文化特点以及精神观念也在不断的遗忘和改变。对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民俗文化进行记录和保护,以发扬民俗文化的精神和特点,增加国家和名族的凝聚力,使历史文化得到的传承和发展。

一、以科学的观念审视民俗类非文化遗产

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的民俗文化或者活动可能已经不适应现代文明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一些民俗文化充满了愚昧和迷信,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当然,相当部分的民俗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在民族认同上具备着非凡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良好助推剂。对此面对纷繁的民俗历史文化,我们应该以科学的视角进行理性的分析,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有助于国家稳定和社会繁荣的民俗文化,进行保留和推广,对封建迷信的愚昧思想予以严厉的打击。此外,对于民族文化还应该以一些感性的观念看待,民俗文化是人们共同生活的文化基石,可以说是民族信仰的部分体现,对于一些“中性”的民俗文化,也应该进行大力的推广和普及,避免歷史文化被现代工业文明吞噬殆尽,导致现代人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在身份认同中失去价值和方向。1

民俗文化在过去遭到严重的摧残和打击。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不能简单的遵从“二元论”的设定,民俗文化并非黑即白。在过去的历史中,从清朝到建国以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出在盲目状态,简单的人为西方工业文明“全面”的胜过东方文明,因此对民间文化习俗进行了大量的改革运动,甚至对历史民俗遗产以及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渐渐地中国人需要重拾文化自信,民俗文化也越来越多的收到关注和重视。从科学的历史角度出发,我国在近代历史的落后是工业文明技术的落后,和文明文化以及其它“民族特色”没有任何的关系。因此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民族文化逐渐成为我国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的研究课题。对此就必须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科学的审视和认知,实现对民俗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

二、研究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规律,使现代社会适应民俗文化发展的变化

民俗文化有其特定的历史发展规律,对此我们必须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以研究在现代社会如何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世界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哪个民族的民俗文化是遗产不变的,事实上经过研究,大量的民俗文化习俗和文化符号是近现代社会在产生发展的。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发展变迁和融合,才促成了现代传统民俗文化的形成。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地域广袤,这也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民俗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才逐渐形成了举国欢庆的历史节日和民俗文化。根据对现代文化民俗的研究,可以得出人们的民俗文化,活动方式越来越简化。但是民俗活动内在的含义却依然得到了保留。2例如在婚丧嫁娶中,虽然各地的风俗各不相同,但是都朝着简化、简约的方向发展。另外我国最大的节日春节内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过去人们会在春节里进行辟邪、祈福等活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成为了人们进行团聚的节日。虽然春节的形式变得愈发的简单,但是春节的内涵却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仪式感也是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春节进行拜年和祈福也是春节节日的重要体现。面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简化,人们可以通过强调一些节日的仪式感,以提升对传统节日的认可。例如吃饺子、月饼、粽子等,或者集体进行出行或者祈福活动等,通过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改良,也可以使人们获得较好的民俗文化体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文化习俗进行充分的改良,利用现代文化娱乐产品重新定义民俗文化,但需要对其中内在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进行保护和传承。

要对民俗文化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我们还必须建立民俗文化多元论的价值体系。民俗文化是多元的,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民俗文化有着多样的特点。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文化习俗上需要具备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对其它民俗文化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包容,才能保证国家认同的进一步提升。此外多样的民俗文化,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和日常生活。多样的民俗文化也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唯物主义特点,是人们进行民俗文化鉴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在民俗多样化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建立开放的眼光和心态。历史民俗文化应该努力的抛弃“二元论”的设定,我们称世界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林,中国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民俗文化上更应该正视和尊重自身的文化和外族文化,防止对自身文化的故步自封、妄自尊大,更应该避免妄自菲薄。在面对世界文化时,应该博采众长,见贤思齐,而非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贬损或者攻击。春节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民俗文化,在春节节日中传承着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和信念。而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也逐渐在我国越来越活跃,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圣诞节只是人们寻找日常文化娱乐的方式,在文化入侵和宗教问题上没有明显的问题和恶意。但是在活动的组织上,政府和国家可以进行充分的学习和借鉴,努力将活动节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减少活动的政治性,避免文化对立现象的出现。

三、开发和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实行民俗文化复兴战略

我国地域广袤,造成了我国民俗文化多样且林立的局面,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是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大量的人口离开了农村,向城市迁移。大量的乡村风俗出现了减弱甚至消失的情况。民俗文化需要人的传承才得以延续和发展,而城市是大量外来人口的聚居地,在风俗上很难进行保留和延续,对民俗文化的保护重点应该放在乡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的人口不断的减少,给民俗文化的延续和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此必须找出解决的办法。政府在民俗文化上具有非凡的地位和意义,政府出于保护当地特色民俗文化的目的,可以对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和记录,使民俗文化得到应有的关注。此外政府需要对当地的特色文化和节日进行积极的宣传,使当地民俗文化向旅游经济市场经济靠拢,实现民俗文化的复兴和传承。3中国人的先辈多是从事农业生产,在乡村中积累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使当地人建立民俗文化方面的自信,并将之打造成文化和商业的共同发展模式,以实现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和发展。中国自称礼仪之邦,大量的民族文化和道德精神寄托在农村的民俗文化中,对此需要相关的专家和当地人进行充分的历史考证,以实现精神上古人和现代人的行为准则连接,使现代人找到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根基,使传统的民俗文化真正的做到保护和发展。

四、结束语

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是一门相对复杂的课题,因为民俗非遗文化的传承重点需要人的参与,而民俗文化方面的传承人正在不断的消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政府和市场成为民俗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力量,对此应该进行积极的探究和分析,以实现民俗文化的复兴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荣红智.“非遗”保护与手工艺类民俗的生活化特质——以鲁西北黑陶制作技艺传承为例[J]. 民俗研究,2017(4).

[2]董晓培, 卫郭敏. “地方性知识”视域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v.20;No.109(03):24-28.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分析研究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跨国公司中小型供应商管理改进问题研究
浅谈土家族茅古斯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
探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方面的影响
大直径区熔硅单晶的研究与制备技术探究
新时期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分析研究
新时期企业员工执行力培训策略探讨
中小学校本课程视野下的信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