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2019-10-21王雪晨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生产性能肉鸡影响

王雪晨

摘要:为进一步验证不同饲养方式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产生的影响,选择4种饲养模式对200只肉雏鸡进行了45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处理1组能显著提高平均值增重,与处理2组相比差异性极显著(P<0.01)。处理3组、4组要显著高于处理2组(P<0.05),处理1组、3组、4组的肉料比显著低于处理2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性不显著。上述各个组别的屠宰率差异性不显著(P>0.05),其中处理2组的半净膛率要显著低于其他各个组别(P<0.05),处理2组和3组的全净膛率显著低于其他组别(P<0.05)。处理2组、3组、4组的腿肌率、胸肌率显著高于处理1组(P<0.05),处理1组的腹脂率显著高于处理2组(P<0.05),其他各个指标差异性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各项指标以处理3组肉鸡的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最为优异,在今后肉鸡养殖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饲养方式;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影响

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4.001

0引言

近年,我国家禽养殖产业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整体的养殖效益较低,养殖效率较差,饲料利用率不高,养殖成本较高。另外,由于我国家禽品种良莠不齐,药物使用不合理,存在很高的药物残留问题,导致我国生产的肉鸡产品在市场中缺乏竞争能力。为进一步验证不同养殖模式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产生的影响,选择4种养殖模式,现将具体研究内容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選取

从某鸡场选择新出生的健康肉雏鸡,按照体重一致的原则,随机挑选了200只,将其平均划分为4个组别,每组50只。饲料配置中,按照我国肉用雏鸡饲养标准配置。饲料原料主要包括玉米、麸皮、大豆粕、鱼粉、碳酸钙、碳酸氢钙、预混料、赖氨酸、蛋氨酸,添加比例分别为63.35%、15.32%,16.50%、2.00%、0.18%、1.50%、1.00%、0.33%、0.08%。

1.2方法

研究共设计4种不同的饲养模式,第1种模式在整个养殖期间内采用全部笼养养殖模式。第2种模式是雏鸡全部采用地面平养。第3种模式是先笼养10 d,再平养30 d。第4种模式是笼养和平养各20 d。预试期5 d,正式试验期40 d。研究中,4个组别的雏鸡除养殖模式不同外,其他饲养管理均保持一致。安排专职人员对4个组别的鸡群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保证鸡舍通风良好,饲料投喂定时、定点、定量。

1.3指标测定

(1)生产性能测定。在整个试验期间内,每天早上6:00向鸡群投喂饲料时,计算饲料的消耗量和死亡鸡的数量,试验结束后,计算各个组别鸡的成活率、平均日增重、平均采食量和料肉比。其中平均采食量=全部饲料投喂量/总养殖数;成活率=成活率/总数量x 100%;平均日增重=(试验结束体重-初始体重)/饲养天数;料肉比=平均采食量/平均日增重x 100%。

(2)屠宰性能指标测定。试验结束后,对雏鸡进行屠宰,屠宰后从各个组别的鸡群中随机选取4只鸡,称重后去除内脏,将胸肌和腹部脂肪剥离。胸肌和腹部脂肪剥离后,统计肉鸡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腹脂率[1]。其中屠宰率=酮体重/活重x 100%;全净膛率=全净膛体重/活重x 100%;胸肌率=胸肌重/活重x 100%;腿肌率=腿肌重/活重x 100%;腹脂率=腹脂重/活重x 100%。

1.4数据处理

研究选择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和多重比较,以“平均值±标准误差”表示。

2结果

2.1不同饲养方式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处理1组能显著提高平均值增重,与处理2组相比差异性极其显著(P<0.01)。处理3组、4组要显著高于处理2组(P<0.05),处理1组、3组、4组的肉料比显著低于处理2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性不显著(P>0.05)。见表1。

2.2不同饲养方式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上述各个组别的屠宰率差异性不显著(P>0.05),其中处理2组的半净膛率要显著低于其他各个组别(P<0.05),处理2组和3组的全净膛率要显著低于其他组别(P<0.05)。处理2组、3组、4组的腿肌率、胸肌率显著高于处理1组(P<0.05),处理1组的腹脂率显著高于处理2组(P<0.05),其他各个指标差异性不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大量研究文献表明[2],与地面平养相比,笼养可显著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尤其能提高3?5周龄肉鸡的体重,在整个养殖期间内肉料比能下降3.75%以上,降低死亡率,增加饲料的转化率,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研究结果显示,全部采用笼养养殖模式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料肉比要比全期平养养殖模式好,两者之间达到显著(P<0.05)和极显著的水平(P<0.01)。而处理3组和4组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这主要是由于笼养养殖模式限制肉鸡的活动,肉鸡的采食量较大,能量消耗较少,有利于提高日增重量。而平养养殖模式肉鸡活动量较大,机体能量消耗较大,不利于提高肉鸡的日增重。另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也会对肉鸡的生长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在生长初期,由于肉鸡身体较为瘦弱,抵抗外界多种应激因素的能力较差,早期地面喂养既不利于提高成长速度,也不利于提高成活率。研究结果表明先笼养10 d再平养30 d,能取得很好的养殖效果。

4结论

在鸡养殖中,不同养殖方式也会对肉鸡的屠宰性能产生较大影响,与平养养殖模式相比,笼养可显著改善肉鸡的屠宰性能[3]。研究结果显示在全期笼养养殖模式下,不管是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还是腹脂率都显著高于处理1组,2组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而第3个组别和第4个组别之间的各项屠宰指标差异性不显著。而平养养殖模式下,由于肉鸡的活动量增强,增加了腿部和胸部肌肉的蛋白质沉积,因此,将上述2种模式有效结合能提高肉鸡的屠宰性能。综合上述各个指标,先笼养10 d再平养30 d能取得最佳的屠宰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冬梅,周材权,苏学辉.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用土鸡屠宰性能和肉质的影响[J].饲料工业,2005(17):9-10.

[2]李肖梁,尹兆正,朱华.圈放养结合对土鸡生长性能和肉质影响的研究[J].饲料工业,2003(10):37-38.

[3]彭赞,苏标松.网地结合饲养方式对肉仔鸡的影响[J].中国家禽,2002(23):29.

猜你喜欢

生产性能肉鸡影响
国内首个肉鸡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联盟成立
肉鸡生理如何影响肉鸡生产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热应激对长毛兔生产性能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LED灯光照和耗电特点及其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黄腐酸对海兰褐蛋鸡产蛋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
蛋鸡和肉鸡
蛋鸡和肉鸡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