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学校德育管理中的“深耕细作”

2019-10-21郭伦清

好日子(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民办学校精细化德育

郭伦清

上世纪九十年代,民办教育火遍大江南北,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几乎都有规模不一的民办学校。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没有过多的财力承担教育经费,人们的大教育观也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市场,的确是国家发展教育的大手笔。如雨后春笋般的民办学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弥补了国办教育中的短板。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家对教育的不断投入,国办学校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教育,都对民办学校的发展形成了冲击。因此,民办学校“关停并转”的很多。这种现象的出现,除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外,也是教育市场优胜劣汰的理性回归。抛开很多办学主体为“盈利赚钱”不说,单从民办学校内部德育“精细化”管理上也可以找到点蛛丝马迹。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农业上讲精耕细作,生活上讲精打细算,企业里讲精益求精。“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的理念,就是基于学校不同于企业内部管理而提出来的。很多民办学校在初创时期,引进了企业上所谓的“狼性化”和“程序化”的管理模式。但学校教育不同于企业管理,尤其是德育工作,更要在“精细化”上多花功夫,因为人的思想和知识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回望民办学校发展的风雨历程,成功的经验很多,失败的教训也不少,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管理者在“精细化”上是否能多做文章。

首先是德育观念上要“精细”。不同的历史时期,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这也给教育者提出了因时而动的时代要求:怎样让人们的教育需求融进学校德育管理和发展方向当中去,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它不是喊喊口号、唱唱高调;也不是开开会,布置几次任务,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求真务实的“慢工细活儿”的探索历程。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既要消除急功近利的心理,又要克服追求时髦,搞形式主义的不良做法。比如早期的学校教育,人们维权意识并不强,教师动动手教训一下学生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儿,现如今,人们不仅看重教育,更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格自尊,这是“人本思想”的外在表现,也是家长愿意多花钱而接受好教育的内心需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我们不仅要及時地捕捉到这种观念上细微的变化,更要引领人们将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找到“棍棒教育”与“赏识教育”、“师道尊严”与“师生平等”、“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等等元素结合的切入点。

其次是德育层次上要“精细”。很多民办学校推行的是“董事长管理下的校长负责制”。规模大的学校还实行“分校制”或“级部制”。上面两种模式当然是管理层级上的“细化”。但这仅仅是模块上的分层管理,没有从全局上深层细化。大多时候我们只是停留在走形式,看表面;听汇报,写总结。这些德育管理模式,看似规范,实则是大框框中的小模式。现代学校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让学生成为教育管理中的主体。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本源。作为学校的顶层设计者,让学生大胆地参与到对老师和学生的管理中去,让学生设立有效的监督岗,用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担心出“乱子”,不需要“齐步走”。当然,在管理中我们要规范程序,有章可依;要突出重点,有人去抓;要量化考核,奖惩分明;要及时研讨,清除梗阻……

三是德育互信规则要“精细”。怎样让老师理解学校层面设立的师生民主互动机制是友好的,可信的,需要一个培训接受过程。老师们都知道,育人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做符合时代的好人,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接受新的知识。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如何,取决于老师。学生“三观”的形成,更多的得益于班主任的培植,而学校对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的引领取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专班来研究、制订简单易行的“师生友好互动规则”。很多学校也做过“学生评价老师的测试”,但顾及面子、流于形式的“假把式”多,根本不是学生的内心所想,也不是对老师能力的公平公正评判。所以,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双向的、民主的、互动的、综合的。

第四是德育成长记录要“精细”。十多年前,山东省率先给每个学生设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轨迹进行收集、归档、评价,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电子档案”替换了“纸质档案”,利弊各半。有利的是轻便易查,不利的是容易涂改,笔墨痕迹无法得以保存。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应该建立双重档案。因为生源的良莠不齐,带来了社会上个别人的无理偏见。有些人把民办学生称为学习上的“弃婴”,这当然是一种歧视。处在成长时期的学生身上有些“毛病”需要纠正,这是古今教育的通理。在防偏纠偏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依凭的是班主任一家之言,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也处于“无证”可查的尴尬境地,如果有“学生成长档案袋”加以佐证,对学生的客观总体评价就十分清楚了。

第五是德育知心话信箱要“精细”。目前在校学生大部分是“计生孩子”,独生子女多,有的性格孤僻,有的心理障碍,不愿意跟同学、老师和家人多交流,也没有朋友可以倾吐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如果班级能设立“知心话信箱”,让他们匿名写信投递给“信箱”,班主任或学校心理老师定期查阅,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身心动态,还可以利用班会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减轻了压力,锻炼了写作,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中最难的一种管理,因为它是锻造人们灵魂的原始钥匙。很多民办学校在管理途径上做过有效地探索,这也是经过二三十年洗牌后的民办学校依然能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归因之一,但怎样让民办学校生命力持续得更长,形成自己独特的德育管理模式和特色,在人性化管理上推陈出新,在精细化管理上深耕细作,不跟风逐浪,不花样翻新,让现代教育思维与传统理念水乳交融,还有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可做,这也许是民办学校德育管理途径中对“精细化”最好的诠释。

猜你喜欢

民办学校精细化德育
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在体检中心的应用探析
精细化护理实施在新生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全国近两成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广西:民办校可由营利性转非营利性
贵港市在全区率先成立民办学校党委
国有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措施探讨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