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于探究中来

2019-10-21逄晓花

好日子(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源头活水探究性风筝

逄晓花

教师预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是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流做法。这有利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有时侯又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是问题的思索者。语文教学的手段应该是多元化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接近文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探究性呢?

一、质疑问难,培养探究精神

《风筝》是鲁迅的一篇文章,课文难点较多,适合培養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和感知文意;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圈点勾画,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索的空间,小组内人人提出问题,最后对问题进行整理,如:"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为什么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如何理解我所轮到的惩罚?如何理解文中提到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些问题是探究的开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探究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就激发了探究的兴趣,拓宽了探究的渠道,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比阅读,拓展探究的空间

比较阅读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阅读,通过阅读、分析、研究,寻找出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及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从而获得对于作品的新的认识。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探究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各种联系的同时,更加深刻、透彻的认识作品的本质特征,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为以后探究性学习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如:鲁迅的《风筝》与周粲的《漫天的风筝》之情感比较;莫怀戚的《散步》与林文煌《三代》之主题比较;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与《鸡的故事》之得失。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作品加以比较,让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新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活跃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体现了学生的个性阅读。

三、与作者对话,激发探究兴趣

学了《山市》一文,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我布置了一个作业:《给蒲松龄先生的一封信》,向其解释山市的形成原因。学生要将问题说清楚,就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自己动手,自己动脑,主动实践。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了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

我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精心创设良好的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与情感,多方寻找探究的手段。学生的主动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验、感悟。而探究性学习就给了学生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猜你喜欢

源头活水探究性风筝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学做风筝
课外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写作教学策略之课本素材的利用
原文呈现,注入节选文本的源头活水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