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

2019-10-21王紫洋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道德传统文化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便是礼仪之邦。笔者认为这一切都是源自于古人有着对个人自身以及家国天下的一系列道德准则与约束,正是因为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崇高的自我标准,并要求自己严格践行,才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五千年来血脉相承,熠熠生辉。其中儒家所提倡的“慎独”更是为人们修身养性提供了准则,历来受到推崇。

【关键词】:慎独 道德 社会现状 传统文化

一、“慎独”释义

《说文》云:“慎,谨也。”由此可见,慎可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言的慎重谨慎 《尔雅·释诂》云:“慎,诚也。”因此“慎”也可理解为“诚”的意思,“言不可不慎”就有此意。

《正字通·犬部》云:“独,猨类。……猨性群,独性特。”在这里可以看出,独和特同义,但这并不是用来形容人的。《尔雅·释诂》云:“特,独也。”而独字用于形容人,则是为了表述人的独特个性,至此,慎独可顺理成章的解释为诚实对待个人自我的本性,不含欺骗。

“慎独”合在一起统一成为一个词语,最初出现在《礼记》中《中庸》和《大学》篇,这一点下文将详细讨论。自战国起到秦皇汉武这一时期,慎独开始作为独立范畴出现,已不止限于《大学》、《中庸》,在《礼记·礼器》篇中有“君子慎其独”、帛书《德行》里(又言《五行》)亦有“必贵慎其独”的说法。下面,笔者就《大学》、《中庸》篇中“慎独”所蕴含的意义分别予以阐述:

二、《大学》中的“慎独”说

《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朱子注:“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也。” P49这就是说,做人要内心意念诚实无欺,不能欺骗自我,如同讨厌难闻的气体味道、喜欢美丽好看赏心悦目的景色一般,统统都要出自于内心的本心之诚,自然而然,如此这般则可使自己真正地诚实无妄,问心无愧。在日常生活中,“意”最容易出现与人的真性情有所脱节甚至背道而驰,便是个体闲居独处的时刻。由于缺乏外界监督,导致人很可能或是必然的无拘无碍地随心所欲,因此之故做出不正当的行为或者说不道德的举动措施。所以,闲居独处隐微之地之时最能检验一个人,因此儒家提倡人在独处闲居之时应慎独更甚以往,不要被过分不当的欲念所侵蚀,而做出有亏德行的事,从而偏离了“善”的天性 不能自欺,知善去恶,顺应心之本然,这就是慎独。身为君子,就应该时时刻刻的如此规范自己,而小人则不然,《大学》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之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朱子注:“闲居,独处也…….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于此耳。……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 P52这就是说,小人平日里为非作歹,无恶不做,见到君子之后却又试图掩盖自己的不善,但这怎么可能。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总是通过外在的言行举止所展现,正所谓相由心生。所以说小人为恶是无法伪装的,君子对其一清二楚,表里不一的行为最终逃不过人们的眼睛。可见,小人在不为人知即闲居独处之时做出不善之举,却试图在大庭广众之下伪装遮掩自己的恶行,这是徒劳无益的,君子必须引以为戒,做到慎独。因为日常之中本心的善是通过个人言行举止的点点滴滴中自然地流露,这就是上文朱子所言“诚于中,形于外”。因此,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一个人是否可以在“独处”的时候,约束自己的举动,顺应自我本心所坚守的道德,也就作为评价君子与小人的显著区别。身为君子,一定要慎其独。所以《大学》还借用曾子的话来阐明,人必须顺应心之本然,使心免受欲望的蒙蔽,绝不可以自欺和欺人。因为闲居独处时,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善是恶,会被他人看的一清二楚即十个眼睛所注视,十双手所指向,如此严厉令人畏惧,怎么胆敢做出不善的行为呢?这就是《大学》对“慎独”的阐释。

三、《中庸》中的“慎独”说

《中庸》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故君子慎其独也。”朱子注:“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随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者,……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己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犹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萌芽状态,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 P55。由此可见,“慎其独”的含义,即君子在对道有隐、微、不明的地方,应更加审慎持重。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圣人道德要求太高,很难普及每个人,所以,将力求尽善尽美的君子塑造为常人标准,也就是说儒家对“慎独”的理解有两层:一是君子与道,二是君子与他人。在君子与道的关系下,在幽暗之处,无人监督之时,也是要坚守自己的本心,约束自己的行为,扼压自己的过分之欲 同样,即使别人能看到你的所作所为,但却不了解你的本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君子更应该严禁审视自己的内心活动,把不当过分之欲扼杀于未萌状态,使其不在幽暗之处生长。在君子与他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很正常,也能够尽可能的控制自己的所作所为,使其符合道德标准。但当一个人处于没有任何监督之下,或者说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如果仍能够严格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坚守道德标准,则能称为真君子了。总之,君子要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思想、举动符合道,同时,在与他人相处之时,要做到对道的坚守,坚守自己的真诚本心,达到与道相合。

【参考文献】:

【1】【2】【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王东猇.公民道德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紫洋(1968.12—)男,汉族,甘肃白銀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道德传统文化
跟踪导练(五)(2)
为何不吃梨
道德
道德一论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