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

2019-10-21任馨州

理财·财经版 2019年7期

任馨州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发展诉求必将导致经济发展方式和国家治理模式创新,所以审计服务与国家治理方式也需及时调整。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是一项新型审计方法,体现了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并稳定发展基础上,要把资源环境保护治理放在首位,而政府在资源环境保护与治理起主导作用。本文主要对资源环境审计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理论出发,分析资源审计现状,对资源绩效环境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环境项目;环境政策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引发了人们对环境治理与关注,如何评估政府部门在资源环境项目的保护和作用,成了国家和人们切实关心的问题。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是目前较为新兴的审计方式,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以及环境技术理论相互联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专业基础。此项审计理论可以对资源评价和资源保护实践进行解释,对环境保护实践进行指导,并对环境资源情况未来发展情况进行预测。

二、环境绩效审计和原因分析

(一)我国资源绩效审计范围

资源环境绩效通常是说通过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和治理保护的有型收益和无形收益,所以把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准则定义为由权威机构指定和认可的、用以明确审计主题资格以及指导相关审计人员和评价工作质量的专业规范。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相关部门把防止环境污染、提升环境质量、可持续开发利用资源环境以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等多个转向开展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获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审计项目审计涉及广泛,关注民生,聚焦社会经济热点,先后组织了天然林保护资金、水污染保护资金、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以及排污费等专项审计。

(二)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速猛发展,环境问题愈加突出,我国资源环境绩效审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社会各界在思想本质上还未意识到资源环境审计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没有综合评估可持续发展对审计单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企业对环境贡献所产生的各项效益,从而导致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推广与深化动力不足。

我国要想增加社会资源环境绩效审计需求,必须要加强社会民众对绩效审计的认识。目前,社会公众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环境项目投入越多越好;二是认为环境审计查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实则不然,环境投入越多并不代表治理效率高,很有可能占大笔资金,浪费了机会成本;查出的问题多,说明相关部门职责疏忽,资源环境治理不佳。

1.审计环境有所制约

首先,在我国政治体制下,审计机关由当地领导向政府机构负责。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公司企业预算后的审计结果要向各级行政部门汇报,审计机构负责人由当地政府任命,组织关系全部属于地方政府。我国资源环境治理问题主要有国家机关部门管理,因此审计机关也隶属我国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审计独立性受到限制。其次,市场发展不均衡,行政执法或有权利的部门存在着交叉管理和组织漏洞。因此,审计工作人员要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繁重,消耗大量精力,使得审计人员对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关注降低,造成审计人员对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关注逐渐降低。最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2.准则制度不完善

第一,环境绩效缺乏统一标准。我国开始资源环境较晚,资源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和历史经验不足,目前审计相关实战经验较少,还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

第二,缺乏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专用方法。传统审计方法包括检查、函证、重新执行及重新计算等,但是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对象包括土壤、大气、水、植物及动物等方面,需要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对各项对象环境进行评估,验证环境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以往的审计方法无法达到审计结果。

3.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需要运用一些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但在审计人员中精通财务会计知识占了大多数,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利于分析评价环境绩效,限制了环境绩效审计发展。

三、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改进建议

(一)事后审计转向全过程审计

绿色奥运是伦敦奥运的宗旨,目的是减少奥运会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绿色奥运在审计资源环境绩效问题上做出历史性的转变,由事后审计转向全过程审计环境绩效审计。虽然资源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对资源环境开发与治理成效进行评价,但通过全过程的审计,可对资源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的用途、使用进展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监督和约束,取得恰当有效的成果。

(二)建立成本绩效指标体系

指标选取和权重调整是审计工作灵活性的体现,一套完整的成本效益指标体系可有效确保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质量效率;一套完整的成本效益评价体系,可有效加强审计标准,很好地衡量资源环境项目资金使用和分配,为审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效益评价体系是一套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体系,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环境资源理论等多个方面,是多学科、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立体结构,将为推动我国资源环境资源审计发展、资源环境开发与利用以及环境保护与治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制度

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多维的专业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制度,会对评价环境审计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因而优化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制度是相当重要的。优化相关制度要从多个方面出发,不仅要修订相关法律,还要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评价法律法规体系;相关人员要对经济社会活动生态和社会影响进行量化研究。另外,需要明确资源环境绩效审计部门与环境部门职责,充分发挥资源环境绩效审计作用,落实和完善资源环境绩效评价中的各项资源环境开发及利用政策。

四、结语

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尚初级阶段,虽然相关资源审计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并在理论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工作模式和审计方法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但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如环境审计相关理论制度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成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体系缺乏等。在清晰认识发展问题基础上,应明确看到资源环境审计发展大方向没有发生偏移,审计准则重点是提出环境生态效益性,体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应从事后审计转向全过程审计,建立成本效益指标体系,优化环境审计制度对相关审计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素梅.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研究: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

[2]朱珠,钟飚.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指标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s2).

[3]冯品.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现状综述与展望[J].财会通讯,2012(12).

[4]汤孟飞.环境绩效审计应用方法研究[J].财会研究,2015(7)

[5]馬秀萍.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促进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16(8).

[6]丁艳秀.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