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秦观词的清雅色调及其文学价值(下)

2019-10-21唐瑛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学价值秦观

唐瑛

[摘 要]词之本源即为酒宴酬唱之曲,婉约、纤细、柔媚是词的本质,秦观之词最能体现这种特质。在詞的演进史上,他使得被苏轼诗化了的歌词再回归词的本质,秦观因此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其词自然清新、淡雅柔婉,自含一种“清雅”色调,表现为格调清远、描景清丽、绘人清雅、协律清韵。本文以分析秦观词“清雅”色调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词中“清雅”色调的表现及成因,并进一步探讨“清雅”色调所包含的文学价值及其对当代诗词创作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秦观;词心;清雅;表现成因;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 I20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19)03-0087-03

(接上期)

(四)晏殊、欧阳修词是“清雅”色调形成的直接因素。前边我们已经分析了词自身的发展中“清雅”色调在不同时期的一个发展表现,可以看出从晚唐五代开始,不管是温、韦,冯延巳、李煜词,还是张先、晏、欧词,亦或是苏词,词中清丽之色都对秦观词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要说影响深远,还属晏、 欧。 晏殊的词清雅含蓄、流畅平易,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回。”(《浣溪沙》),写出了太平宰相的闲适悠游,用语明净真切,风格更加清新;又如“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清平乐》)淡淡的愁感在其细腻的笔触下,深情之余又有疏朗,用“细细、叶叶、初、易”等词形容,诗人敏感把握住了景致特色,写出秋天悄然到来,虽有寂寞无聊,却写得极清淡,完全没有其他词人笔下那种肃杀、凄凉之感。晏殊凭借敏锐的感觉,不假理性思致,不需哲理阐发,借纤细景物传达出一种诗意的感受,匠心独具,情景相融,意境清新。秦观《浣溪沙》一词,“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此词深受晏殊影响,虽有愁字,整个格调却是清新自然,与晏殊风格极其相似。受晏殊影响,秦观在词的意象选取上也倾向小巧轻细,用字也是清浅,色调去浮艳而取清淡,如“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满庭芳》),“烟水秋平岸”《虞美人》。

欧阳修词有很明显的两种风格,清深婉曲,疏宕明快。一首《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谁知闲凭阑干处”游览西湖,欲欣赏美景,却只见残春之景,但词人并未就此败兴而归,待歌散人去,却是“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之景, 这是自然之景,也是心中之景。意境开阔,明白晓畅的语言给人清新质朴、眼前一亮的感觉,如同一幅清雅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令人留恋其中。冯熙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说:“欧阳修即以词言,亦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26]可见秦观继承了欧词的情深婉曲,于清词丽句中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如“斜日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风流子》)半山的斜晖,傍晚的烟霭笼在两岸,数声横笛,驾一叶扁舟随波而下,单是“斜阳、暝烟、横笛、扁舟”这些自然意象就已经简而清,“半山”到“两岸”,“ 数声”直至归一,构成一幅清新淡雅的淡墨山水图,但所抒之情是一朝离别,对故乡无限的思念;再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 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画堂春》)“落红、春雨、池水、“杜鹃”等意象相组合,凸显清新淡雅的美感,虽是借落红抒郁闷落寞之情,借杜鹃声鸣自己的哀伤,但寓忧伤于清新淡雅中,反而使词情致深婉。

三、秦词“清雅”色调的文学价值

秦词的价值是在于对词学发展中吸收前人精华之处,使词更加文人化, 突破言志载道,去除俚俗、浮艳之风,再加之其词中“清雅”色调的凸出,使得词具有一种自然深挚、含蓄蕴藉之美,对后来诸多词人创作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对周邦彦、李清照二人的影响非常大,周邦彦得其丽,其词更具严整化和章法化,深受秦词“雅”的影响,于是随后取代了秦观的地位,一跃成为词坛领袖;李清照得其清,词更加清新自然、平易流畅。

清陈廷焯说“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27]秦词清丽淡雅,美成得其丽,词走向典雅富丽。在字、意象的选取上,秦观“作手”之称可谓实至名归, 如 “西城杨柳弄春柔(《江城子》)”,一 “弄”字将杨柳拟人化,情之真切俱显。“花影乱,莺声碎。”(《千秋岁》)一“乱”一 “碎”,愁至断肠处矣。在秦观的影响下,周邦彦更加注重语言的表现,讲究字斟句酌,如“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瑞龙吟》)花始开用一“试”字,仿佛新开的小花在枝头羞涩又殷切,妙不可言。 “南陌上,落花闲。雨斑斑。”(《诉衷情》)落花本是动的,这里用“闲”字,动静结合,颇为灵动。 写景上,秦词之景如画,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仿佛看到斜阳下,碧水蓝天,寒鸦渐去成点,流水潺潺,绕着青山下的村庄。再如“独掉孤篷小艇,悠悠过、烟诸沙汀。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满庭芳》)好像看到寒江上,繁星倒影摇曳。周词写景也力求传神,如临其境,像“湖平春水,藻荇萦船尾。空翠入衣襟,拊轻桹、游鱼惊避。晚来潮上,迤逦没沙痕,山四倚,云渐起,鸟度屏风里”。(《蓦山渓》)山水之间,如身在其中。抒情也是含蓄蕴藉,如“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玉楼春》),“恨春去,不与人期。弄月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浪淘沙慢》)等,清丽自然的语言将要抒之情现于字里行间,很有秦词的风味。

相较于周邦彦,李清照词创作受秦观词影响更大。“李易安词,独辟蹊径,居然客观,其源自淮海、大晟来” [28]。秦观顺应“复雅归宗”,使词走向婉约正轨乃至更深层,维护了词体的本色,使词更加文人化。所以“秦观词的语言是非常规范的文学语言,雅正而清新,自然而精炼。” [29]如“门外鸦啼杨柳,春色著人如酒,消瘦,消瘦,还是褪花时候。”(《如梦令》)的美人伤春,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即从秦词而来,只是遣词造句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清照在其《词论》中评秦观词“专主情致,尚少故实”,其实李清照自己的创作同样少故实,她的造句遣词不少新创,语言平易近人,摒绝慵懒,独标清新。 如《怨王孙》一词中,“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对景物进行勾勒,最令人称道的还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描写雨后海棠,“绿肥红瘦”,李清照用“红、绿”这种比较有色彩的字来搭配“肥、瘦”这种毫无美感的字,使得繁华渐败的景象多了份文雅美。此外,“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念奴娇》)、 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等,下笔极为平易浅直,朴素自然。其语言都是既经锤炼而又清新自然,典雅又明白晓畅。 李清照词是在秦词“清雅”色调的影响下,加之其本身的女性审美情趣和追求,使词更显清雅超逸,具有深沉忧患的女性文人气质。

结论

无论婉约还是花间,词中都有清丽柔婉的特点。在秦觀词里归结为“清雅”色调,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的是秦观词对整个词坛产生的巨大影响,还有他在凄苦的现实与内 心的憧憬中的一种挣扎。尽管词中诸多伤心,他还是有着对明朗快意的理想生活的向 往;尽管“故作清远”,但词确是伤心人之词,情是身世悲情。进一步说,这种“清雅” 色调也是词文化中的一个新方向,是一种新的美学理想,“出水芙蓉”较之“错彩缕金”,明显是一种更高、更美的境界,是清新自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战胜了人工雕琢的华艳美。秦词“清雅”色调开启了创作中一种别致的审美意识——以自然清新为美,以及生活中对“清雅”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个人以为,对当代诗词创作而言,秦词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把握诗词创作的体裁特征,选择最能体现情感特征的景物与声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描绘深厚隽永的情怀,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对当代人而言,读秦观词,品味词中“清雅”色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含有的一种生命境界的探求,也是走近与灯红酒绿、熙攘喧嚣的生活相反,更具诗化理想的生活体验。

[注释]

[1] 徐培均,罗立刚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1.

[2] [3] 唐圭璋.词话丛编(全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267、4911.

[4] [6] [21]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2、225、226.

[5] 吴蔚.“清”与文学的关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4):116-119.

[7] 罗立刚.玉楼明月长相忆:婉约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80.

[4][5] 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331、41.

[6] 唐圭璋.词话丛编(全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643.

[7] 秦观,徐培均.秦观词集:卷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1.

[8] 徐志华.秦观词的女性形象与秦观人生角色的流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08(1):106-109.

[9] 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121.

[10] (清)舒梦兰.白香词谱[M].丁如明评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

[11] 龙榆生.中国韵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4.

[12] 秦观,徐培均.秦观词集:卷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8.

[13] 周汝昌,夏承焘,唐圭璋,叶嘉莹,等.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5.

[14] (清)王奕清,等.钦定词谱[M].孙通海,王景桐校点.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8:63.

[15] 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51.

[16] 潘高峰.论秦观婉约词的审美倾向[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1): 89.

[17]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618、647.

[18]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9.

[19] 徐培均.淮海集笺注[M].第二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630.

[20] 吴熊和.唐宋词汇编·两宋卷(第一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675.

[22] [25] [27] [28]唐圭璋.词话丛编(全五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6: 710、260、3785、3818.

[24] 谢永芳.张先词史地位摭论-兼及文学史上过渡型作家的判断标准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32—35.

[26] (宋)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M].徐培均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51.

[29] 吴丽清.秦观、李清照词艺术风格比较[J].肇庆学院学报,2002(23)6:29-33.

[责任编辑 王爱萍]

猜你喜欢

文学价值秦观
梦中题词
雷州遇苏轼
顺利的晋升之路
秦观拜师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喧闹深处有寂静
重读《子夜》再论其主题倾向和文学价值
谈“女书”的文学价值
论秦观“女郎诗”的文学价值及创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