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西游记为例谈整本书阅读策略

2019-10-21赵利芳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4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阅读素养阅读策略

赵利芳

摘  要: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小学中高年级怎样让孩子学会整本书深度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形成阅读素养,促进精神成长,是目前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将以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为例,结合实践经验分享笔者和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关键词:整本书共读  深度阅读  阅读素养  阅读策略

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现今,《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而朱永新教授倡导的“师生共读”,又恰恰是整本书阅读的绝佳方式。因为,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自主阅读是浪漫的积淀,但师生共读才是深度阅读的起点。整本书阅读,尤其是名著的阅读,如何才能让学生领略其中的语言价值、精神价值,并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呢?下面,以《西游记》整本书共读为例,谈一谈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浅显阅读策略。

一、阅读方法的渗透

(一)聚焦事件,提取文字,构建画面

《西游记》中人物众多,且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那么,怎样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分析人物形象呢?

在《西游记》第一节推进课上感知孙悟空这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关注目录,梳理孙悟空身上发生的主要事件,提炼关键词语,区分得意之事和失意之事,对孙悟空的人物形象进行整体把握。

整体感知之后,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恨逐美猴王》这个经典章节上,提取描写孙悟空的相關语句,以读促悟,进一步感知孙悟空的猴性与人性的交叠。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唐僧等其他三人的性格特点也跃然纸上。这个过程,其实是学生对书中这些熟悉的人物形象,在初始认知经验上进行重新构建的过程,形成了立体的画面感,为朗读、理解、表演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二)梳理信息,借助图示,直观呈现

对于《西游记》这样的大部头小说,故事神奇多变,如果缺乏引导,学生很容易将阅读变成一种冠冕堂皇的看热闹。所以,梳理全书内容,对重要信息进行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种梳理,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才能直观有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主题汇报课上,我利用鱼骨图引导学生梳理孙悟空的成长变化过程。鱼骨图上方,从孙悟空的不同称呼入手,引导学生根据孙悟空不同的称呼,将孙悟空的成长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如,童蒙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叛逆期,职业生涯期,成功期。在鱼骨图的下侧,又引导学生梳理在孙悟空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帮助他达成了成功?学生提到的有团队、本领、勤奋、师傅指导、武器,以及紧箍咒的约束等。在将这个鱼骨图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也经历了一个提升,对书的内容也进行了深度的整合,而整个鱼骨图,给了学生直观的感知和深刻的印象。我想他们对于这本书已经不是停留在看打打杀杀热闹情节的浅层次上,而是完成了一个深度的解析。

当然,图示呈现,根据不同的话题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在《西游记》阅读课上,除了鱼骨图,我还分别用到了表格、思维导图、坐标图。比如第二次推进课上,针对《真行者普陀诉苦,假猴王大脑乾坤》这一回,引导学生对假猴王和真行者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比对,分别板书在纵坐标线的两侧。看到这样的图示,学生仿佛找到了撬动地球的支点,纷纷畅所欲言,所言有的放矢,直指中心。

经过整体的梳理,再加上恰当的图示呈现,将一个故事、一本书进行浓缩,给予孩子们直观的感知,冲击他们的头脑,激发他们的思考力,提升他们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能力,这才真正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二、精神价值的提取

(一)确定主题,线性贯穿,层层深入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可以挖掘的内涵是非常多维的,那么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究竟要通过阅读这本书让孩子们收获什么、又延伸思考什么呢?

经过对文本的细读研究,联系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我最终确定了“成长”这个关键词为主题探讨的中心。从导读课到两节推进课,以至于最后的主题汇报课,都是围绕“成长”这个词,以不同的话题为切入点,层层深入,一线贯穿。

如,《西游记》导读课,我设置的话题是:《西游记》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你喜欢谁?孙悟空都有哪些称呼?经过探讨交流,孩子们对于孙悟空称呼的变化有了初步的感知,称呼的不断变化寓示孙悟空的不断成长。

那么,孙悟空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在推进课上,我设置的话题是,孙悟空经历了哪些得意之事,哪些失意之事?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在成长的历程中得意之举和失意之事缺一不可,因为有得有失,才会更加促进人的蜕变。

第二次推进课上,我设置了一个假设性的话题:真行者=假猴王。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信息来验证这个假设。果然,这个假设一抛出,孩子们便跃跃欲试,很快从文本中提取了相关的信息,而且以精辟的语言总结出:真行者,是蜕变后人性化的孙悟空,而假猴王正是之前那个猴性满满的孙悟空。最后更可喜的是,孩子们说,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真我”和一个“假我”在针锋相对,面对诱惑,怎样进行抉择?面对困难,怎样进行解决?这一个选择、判断的过程,就能够给我们带来成长。

主题汇报课,又回归到了导读课时候提到的孙悟空的不同称呼,引导学生根据孙悟空的不同称呼来划分他成长的不同阶段,并总结从“石猴”到“斗战胜佛”的历程中,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孙悟空的成长?这是在前面三节课的基础上,对于孙悟空的成长进行的更深入的解析。

一本书,一个关键词,四节课,把“成长”这个主题进行了线性的贯穿和全新的建构,并不断开拓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孩子们对于成长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

(二)抓取核心,圆形辐射,以点带面

《西游记》人物繁多,除去妖魔鬼怪和各类神佛,主要人物就有四个。那么,在时间有限的读书课上,教师不得不思考怎样系统、高效推进阅读,将阅读的价值最大化。

纵观我的四节课,采取的策略就是抓取孙悟空这个核心人物,从分析性格特点,到感知其成长之路的艰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而其他三个主要人物,则在不同的课上选择侧重点辐射感知,连同为数众多的妖魔鬼怪和神佛,引导学生课下运用学到的方法,如思维导图,鱼骨图进行梳理。这样,不仅授人以渔,而且授人以“钓鱼”的契机,一举两得。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阅读素养阅读策略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开展郊区初中学校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