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探究

2019-10-21杨克往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4期
关键词:提问技巧准则现状

杨克往

摘  要:提问作为一种有效地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增加他们对阅读的自信心。但提问也是需要一定的准则和原则予以规范的。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需要全面的分析当前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现状,并结合具体的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科学的提问准则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在此文章就对此话题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  提问技巧  准则  现状  对策

课堂提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而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过程。那么这个理论运用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求师生之间通过和谐的互动、通过问题的科学设计和提问,让学生的阅读方向更加清晰,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能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文本思想、体验作者情感,进而提高阅读能力。但很多情况下教师还是会因为提问的“度”把握不准而导致提问作用不断削减,也就无法促进阅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在阅读中应该怎样充分地发挥出提问的作用和优势,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断地钻研、反思和總结,分析提问应该遵循的准则,并运用新的方法来提高提问的艺术水平。

一、阅读教学提问的准则

(一)目标明确。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让学生的情感、智力、技能等得到发展。因此提问要有目的,这是最基本的准则。只有目的准确,提问到点子上,才会带动学生深入学习。一堂课需要掌握哪些重点、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学会哪些技能、培养什么样的情感等都是提问的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提问仍然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范围和接受能力。

(二)时机恰当。教师要把握住提问的频率和时机。当大部分学生出现了疑惑、质疑等表情或者想说话的举动时,教师可以就刚才讲到的予以提问;当学习到重难点的时候,或者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形成与培养有关的时候,教师要予以提问,以便强化和巩固知识点;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或者做小动作时教师可以提问。

(三)难易适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材的内容来选择难以适当的提问内容,并且要由简到难、由浅到深。另外,教师提问的问题数量和次数都不能过多,要张弛有度、适可而止。比如阅读时要以启发式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最后要用总结式的提问来引导学生对文本予以总结。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现状

(一)问题的精炼度不够。通常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频繁地去提问,学生只顾得上回答教师的问题了,也不再专心地去阅读和思考了。最常见的就是“是不是”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太多,学生只回答“是”或“不是”即可,这样与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没有差别。这样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

(二)问题的层次性不够。前章讲过提问要张弛有度,但这个“度”很多教师都没有掌握好,提出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提问的启发性作用;另外,多数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并没有留太多时间给学生去思考,一旦学生们答不上来,就会直接公布答案。长期下去,教学效率会逐渐降低。这都说明教师对文本内容的研究和分析并不深入和透彻,导致设计的问题不科学。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受阻。提问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很少互动,学生只是回答问题,教师并没有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疑惑、想法等表达出来,并且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答案都是按照标准答案来判断的,也就扼杀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削减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同样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一)阅读前的问题导入。以问题导入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阅读,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也让阅读更加具有针对性。比如部编教材四年级中有一篇这样的文本内容《走月亮》,相信很多的学生在接触到题目时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什么是“走月亮”?那么教师就可以用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走进课外:同学们跟自己的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经常去哪里散步呢?你喜欢和妈妈一起散步吗?如此以问题的形式设计出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和求知欲望。

(二)阅读中的答疑解惑。阅读中要把握段落之间的关键处,如此才能紧扣题目要求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比如在阅读《穷人》这篇文章时,针对“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句话教师就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是“温暖而舒适”?有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那么学生就会根据问题找准重点段落,然后从中阅读,在字里行间品味、感悟,得出答案:指的是家庭环境干净、整洁、明亮、温馨,还有渔夫与妻子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睦,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另外,在阅读中还需要把握单元主题和读写训练重点,并根据学段目标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重点段落,对此进行提问。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其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一段是最能体现“父爱如山”的情感的。“8、12、24、36这些数字之间为什么要用‘,?为什么要描述父亲外貌?儿子与父亲的对话为什么会用‘?和‘!呢”?这样的提问可以营造出一种“代入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爱。

(三)阅读后的总结反馈。阅读并不是读完文章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对阅读这个过程进行总结和反馈,这样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而学生也才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由此才能实现对阅读的整体控制,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结语

阅读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才能实现的。而提问就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引导方法。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问,科学设计和利用提问,充分地发挥出提问的作用,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艳冬.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中国校外教育,2016.

[2]刘兰花.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技巧的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

猜你喜欢

提问技巧准则现状
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新审计准则背景下审计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探析夹逼准则在求极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