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2019-10-21潘有高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4期
关键词:运算能力运算题目

潘有高

摘  要:运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只有掌握好了运算能力,才能为后续数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样,运算能力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但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况分析,很多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关键点就在于他们的运算能力较为薄弱,而产生的原因大多基于教师不科学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自己对相关概念、公式的理解模糊不清和口算能力有限。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将会是教师必须要探索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  运算能力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积极转变了教学观念和策略,在注重传播知识的同时重视起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而核心素养理念的融入则为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算能力是整个核心素养构成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关键。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极为简单的运算题目学生都会大面积的出错,整体的计算能力偏低。而通过观察发现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教師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基础知识和口算能力不够牢固,加上粗心马虎,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运算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也就成了空谈。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运算能力

(一)数学运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学生学习数学最初就是要学会运用数字、符号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在内的单一运算、混合运算及数字转化等。它与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构成数学的“三大基本能力”。通常我们会将运算能力等同于计算能力,但实际上数学运算能力是基于特定的数学计算对象,通过分析思考之后,再结合所学的数学定理、计算法则、公式,运用正确的计算方法和运算流程来进行计算的一种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一般数学运算能力具有极其明显的层次性和综合性。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是从最简单的识数、加减、乘除等知识开始的,而后会愈加复杂和抽象,是一个逐渐递进而又层次分明的一个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从基本的准确性要求—运算合理简洁的较高要求,直至最后运算程序化的最高要求;而运算的流程既要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公式、运算律的掌握和运用,也要包括学生的观察、理解、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协调发展和相互支撑,离开任何一个环节学生的运算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从这个角度分析,提高运算能力是一个综合问题,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不断引导和逐渐积累的。

二、影响数学运算能力的因素

(一)从教师角度分析。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并重点强调哪些是重难点、哪些是容易出错的知识点,然后会再让学生去听、去背、多练,那么他们就能学会,题目的正确率就会提高。那么这个过程教师传达出去的都是“这个概念怎么解释”“这样类型的题目应该用哪种公式、怎么去做”。由此窄化数学目标,将数学精简为例题的解答,将学习转化成了机械性的模仿与记忆。

(二)从学生角度分析。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都是基于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并且他们的智力因素与兴趣、动机、习惯等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等作用的共同影响,学生将“做错题目”这个行为单纯的归结到了自己的粗心与马虎,并没有去正视真正的原因,也没有积极地去面对和纠正自己的错误,那么在这种“安慰”式的错误思想暗示下,再次遇到该类问题时仍然会出错,仍然会让“粗心马虎”当“背锅侠”。从更深层次去分析,学生打下的数学基础并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好、浮躁心理严重。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运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课堂教学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不但要向学生讲述“是什么”,更要与学生一起研究“为什么”以及这个知识能延伸出什么。因此教师要通过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比如讲游戏教学法融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囊括的数学信息比较多,教师首先可以通过“拼七巧板”这个游戏让学生将这个多边图形“分解”成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然后再启发学生利用将这些分解开的图形面积来计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包括了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其次,引入生活因素,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来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小数乘法的学习中,教师以“购物”来启发学生。每到月底,商场都会搞一些促销打折活动,一件大衣原价800元,活动期间打7.5折,那么现在我要买这件大衣需要花多少钱?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既让学生了解衣服过季就会减价的生活常识,又学会了百分数这一数学知识点。

(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如前所述,学生几乎都会将错误归结到“马虎粗心”这个方面,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计算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对这个题目大家可以多多审题,看清楚题目中要求的是什么,给出的条件又是什么?尤其是数字和符号,很多学生都会将“+”看成“-”,或者在去除括号时,没有将括号中的计算符号变化等,从细微处逐渐锻炼学生的耐心。其次,要培养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和估算的习惯,让学生形成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数感。比如三年级学习到了乘法就有系列关于估算的题型:学校要组织运动会,让体育老师去买4个篮球,4个排球,篮球45元一个,排球30元一个,老师一共带了300元,这些钱够买这些东西吗?那么可以将45元估摸成40元,然后再将剩余的5元×4=20,最后得出总共300元。

结语

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之一。而这项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督促学生逐渐形成的,因此为了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掌握运算的规律和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优化和计算习惯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衣晓蕾.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研究,2019(22).

[2]杨淑霞.浅谈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9(57).

猜你喜欢

运算能力运算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长算式的简便运算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问题及策略
追根求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