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挖掘民族特色,优化美术课堂

2019-10-21谭清梅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6期
关键词:铜鼓壮族纹饰

谭清梅

摘要:乡土美术资源的开发是美术课改的其中一个内容。努力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人文景观、民间艺术、地域风情,使之成为优化农村美术课堂的源泉。

关键词:乡土教材;民族特色

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当地的美术课程资源,发挥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习到属于本地区的独特的民族特色,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多样性和实用性的需求,是当前美术课堂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富宁县地处边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彝、仡佬6种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我县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针对这一特点,我勇敢尝试,在壮族的民族文化中不断进行乡土美术教学探索。

一、壮族的服饰

壮族妇女心灵手巧,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颜色搭配上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因此,在教学《美丽的壮族服饰》这一内容时,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欣赏、交流、探讨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壮族服饰的魅力及特点,让学生明白服饰不仅是视觉美的享受,而且还是民族艺术的传承。同时还通过范画的展示、教师的示范,给学生有个参考的方向。第二课时则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工或者绘画的形式,根据壮族服饰的特点,融人自己的想象,设计、制作一套壮族服饰。一节课下来,各式各样的漂亮的服饰都在学生那一幅幅形式不一而又流露自然感情的画面、手工作品中展现出来。

二、壮族的民居

壮族人民勤劳勇敢、聪明,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幢幢木楼。这种“干栏”式的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这就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壮族还喜欢在自家的房屋四周用竹子编成篱笆围圈,房前屋后栽种芭蕉、翠竹和果树,因而周围绿地如茵,果木遮天,竹丛掩映。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现今,这种干栏民居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消失。成村连片的干栏建筑已经寥寥无几,因而于栏建筑在当今显得弥足珍贵。为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理解传统文化思想,在教学这课《漂亮的壮族村庄》,当我把拍摄的录像、收集的照片把这些房屋建筑展示给同学们欣赏时,我看到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流露出惊奇的表情。我意识到,这课的设计是非常正确的。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如泥土、木条等,自已设计创作一间别具特色的壮族民居。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审美综合素质,更深刻体会到先辈们创造的珍贵,领略、体会壮族人民辛勤的劳动和智慧。

、三、壮族的节日

各种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们是艺术沃土盛开的奇葩。富宁壮族最隆重的就是“陇端节”了。陇端节又称“陇端街”、“风流街”,是富宁县壮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至三月间择日举行。举行陇端节的地点一般在宽阔的田坝中间,各村寨的壮族赶到现场,或对唱情歌,或演壮剧,或调换大牲畜,或交换农副产品,极为热闹。壮剧表演是陇端节一大特色亮点,在壮族民间就有“无戏不赶珑端街”的说法,可见看戏是人们过陇端节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过几天节就演几天戏,一般白天演武戏,晚上演文戏。

《有趣的陇端节》这课,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赶陇端节时的见闻,然后自由发挥。其组织与操作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有意识的引导。这样我们既可以通过本课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又弘扬了民间特色艺术。

四、壮族的铜鼓

壮族铜鼓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把铜鼓看做是传家宝,十分珍惜它,并千方百计地保存下来,使之世代相传。《铜鼓声声贺新年》这一课,我用图片、视频、实物,让学生知道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画像纹饰大抵分物像纹饰、图案纹饰两类。物像纹饰有太阳纹、翔鹭纹、鹿纹、龙舟竞渡纹和羽人舞蹈纹等;图案纹饰有云雷纹、圆圈纹、钱纹和席纹等。这些图像纹饰往往以重复或轮换的形象、构图出现,产生强烈的整体艺术效果,表现出合理的装饰布局。鼓胸装饰帶的图像有长卷形式,而鼓腰装饰带的图案则是独立成篇,循环往复。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铜鼓。

这样一来,加深了同学对传统铜鼓的深刻认识和深厚感情,对弘扬民间传统艺术有积极的作用。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热爱自己的家乡。

五、壮族的生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个地方其地域风情也大不相同。在壮乡,人民的生活淳朴而又丰富多彩,人们以其特色的方式创造着美的活动。据我了解,壮族人民很喜欢唱山歌、织布、捉鱼。很多学生的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以前时织布机,还有丰收的八角等。这些地域风情都是我们美术创作的源泉。我曾经以《八角飘香》为美术活动课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我在课堂上只是加以适当的引导。结果我发现,学生对这个内容再也熟悉不过。一张张的画充满乡土特色,有的描绘了农民正在采摘八角的场面,有的描绘了农民在晒八角的场面,有的描绘了一家人兴高采烈迎接八角大丰收的场面...丰富多彩,各有特色。我想,这些来源于我们生活的或许就是艺术的源泉。

这样的美术活动课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绘画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助学生想象力和创作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只要仔细观察,善于在生活当中去发现,发掘适合于本地方的学生的农村美术资源,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乡土的美术资源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我们的美术课堂将会是百花齐放,大放光芒!

参考文献:

[1]佚名.殷会利民族美术教育与研究文集[M].2009.

[2]李虹.关于在艺术院校中建立云南民族美术教育体系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5):108-110.

[3]曾金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艺术教育[J].民族艺术研究,2000(s1):126-131.

猜你喜欢

铜鼓壮族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广西铜鼓千年历史的欢歌
壮族迎客歌
东兰铜鼓响八方
壮族山歌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