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极石

2019-10-21张芊然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伊顿战俘渔民

张芊然

一岛一屿皆景致 ,一礁一石总关情。

那年夏天,我背上画板去东极岛写生。船将靠近码头,便见一块峻奇的礁石,矗立在海岸线上,凝望大海,默默伫立。近前细看,它青灰色的表层布满褶痕和凹坑,那是岁月变迁的见证。如一位睿智的长者,独立潮头,看尽人间的风云诡谲,守着沧海变桑田的秘密。

东极石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不禁拿起画笔,隐隐约约,历史恍如一层层浓重的色团晕染开来。

赭红色的回忆

“轰隆”一声,死寂的海面传来巨响。

整艘船被鱼雷撕裂出一个巨大的口子,船体随后四十五度倾斜,正在日本船舱中的英军战俘伊顿被一阵狂浪卷起,然后抛向大海。

冰冷刺骨的海面上,到处都是漂浮的油桶、散落的木板……慌乱之中,伊顿紧紧抓住身边的一块木板,勉强在洋面上漂浮。“嗖嗖、啪啪……”日军的子弹呼啸而至,伊顿慌乱挣扎,扑腾着身体躲避着枪林弹雨。不幸的是,手臂还是被无情的子弹击中,伤口加重了他的感染,他筋疲力尽,几近昏眩。

那是1942年10月2日,日本客货轮里斯本丸号载着1816名英军战俘行至中国舟山东极海域,误被美军鱼雷击沉。日军在该船沉没过程中非但不施以援手,反而企图制造美军杀害战俘的假象,并用机枪等惨忍射杀,大批英国战俘因此遇难。

当伊顿再次睁开眼睛,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置身在一大片赭红色的礁石之中。那是一个叫小孩洞的地方,洞口隐蔽窄小,洞内却宽敞宜居,据说是当地小孩玩耍时发现的。当天,东极当地渔民倾船出动,冒着生命危险,共救出384名与伊顿一样落水的英军战俘。

东极岛盛产花岗岩,赭红色的花岗石以坚硬著称。那天残阳如血,染红了那一片布满花岗石的海岸。东极石无语,默默见证着这一切。

那片赭红,却是伊顿所见到的生命中最温暖的颜色。

青褐色的思念

英国伦敦,一幢布满藤蔓和青苔的老屋。

95岁的伊頓太太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她示意儿子取出珍藏在客厅柜子里的一只木盒,打开那层包裹用的锦布,一块青褐色的石头出现在面前。

这是伊顿太太第N次打开锦布看那块东极石了,那被海浪侵蚀的表层已被她抚摸得光滑无比。

那块东极石见证着他们的爱情。伊顿获救回到英国时,便向她求婚了,在写给她的那一封封情书中,伊顿多次讲起了在东极小孩洞中的奇遇。那时他因枪伤高烧不退,东极渔民将各种海草捣烂,用民间土法为他解毒。为补充营养,专门为他熬制了味道鲜美的海蜒粥。

那块东极石见证着跨越大洋彼岸的情谊。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伊顿偕太太专门来到东极岛谢恩,他找到当年救他的渔民时,热泪盈眶,与他们紧紧相拥在一起。

在即将回国之际,伊顿再次来到东极的海滩上,伫立凝望,落日的余晖洒向海面,那一幕血色记忆恍如昨天。他久久无语,俯下身去,带回一块青褐色的东极石。

时光荏苒,青褐如藤般蔓延。伊顿去世后,这块东极石一直被他太太珍藏着。她常常凝望着它,这里面,有她无尽的思念和牵挂。

多彩的遐想

历史如画,在层层色团中无穷变幻。

手握画笔,凝望岸边那块东极石,我遐想着与一位睿智长者倾心长谈。

穿越历史的迷雾,他仿佛在讲述那个“神火”的传说。

每当黑夜来临或台风大雾天,一位叫财伯公的渔民便会在东极岛山巅岩石上放火,他用一束束枯枝野草引燃篝火,手擎火把,目光炯炯,为远方迷航的渔船指引方向,直至他生命最后一息。

这个百年前的故事流传至今,后人感恩他的善举,勒石塑像,以示纪念。

那把夜色中的“神火”,闪烁着东极渔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朴素情怀和人性光芒,已然凝聚成一种精神,代代相传。

历经战火的洗礼,他又在述说一个多彩的新故事。那场惊心动魄的东极拯救,曾让中英人民的心灵纽带紧紧相连。如今,伴随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这片蓝色土地又焕发异彩,渔民们开辟远洋渔业勇闯海外市场,东极渔民画走出国门声名远播,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背着行囊出现在东极岛上……

我在倾听,倾听世间沧桑的轮回,倾听石魂深处的回想。

赭红如瑙,青褐如釉,灰白如陶,乌黑如墨……东极石是多彩的,它棱角犀利,不屈不挠,张扬着个性。它又是灵动的,看尽世间冷暖,粗犷的外表下却深藏着一个个温情故事,给人无尽的遐想。

思绪飞扬,回转笔触,我将这些都融入画中。这幅画就名叫《多彩东极石》。

如果天堂有灵,我想将这幅画送给远方的伊顿和他的太太,告诉他们关于东极的新故事。

路漫漫,情绵绵,潮起潮落,且听石吟!

猜你喜欢

伊顿战俘渔民
伊顿花园别墅设计
伊顿花园别墅设计
什么是战俘?(答读者问)
也门交战方两天内交换224名战俘
伊顿成功举办伊顿—长城车辆解决方案技术日
伊顿 全能大帝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以哈有望交换战俘
朝鲜战争交换战俘的真实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