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克兰民间诗歌“Дума”的起源与特点

2019-10-21高园园

现代交际 2019年15期

高园园

摘要:乌克兰“Дума”作为乌克兰民俗文学中重要的瑰宝,始于乌克兰哥萨克时期,约公元16世纪,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依然能够受到现代乌克兰人民的热爱。从起源入手,探讨Дума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其不同形式,了解Дума在乌克兰人民心中的地位。

关键词:乌克兰民俗文化 哥萨克 Дума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068-03

乌克兰“Дума”作为乌克兰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瑰宝,对于研究乌克兰国情、历史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拟梳理“Дума”的起源、分类,探究其历史意义。

一、“Дума”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Дума”是乌克兰民间诗歌的史诗流派的一种[1],主要记载了16世纪至17世纪发生在乌克兰土地上的历史事件、当代人的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

术语“Дума”一词出现在远古乌克兰时期。这个词起先被用来表示思想,思考,后来被赋予了乌克兰英雄主义的色彩。而现今“Дума”仍旧表示“思想”和“文学流派”两层含义,文学流派层面“Дума”通过其内容激发听众对民族、国家的深思。出生于1856年的伟大乌克兰作家、诗人、政治评论家、翻译家伊万·弗朗科于1892年指出:“1560年至1648年间,歌颂勇士的史诗在扎波罗热草原上飘扬。例如:脍炙人口的乌克兰“Дума”:《萨米洛·基石科》《黑海风暴》《从亚速海逃亡的三兄弟》《玛鲁西亚·博古斯拉夫佳》等,是对乌克兰哥萨克时期第一阶段永恒的纪念,是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乌克兰民族的骄傲。”[2]赋予了“Дума”崇高的历史、文化传承意义。

术语“Дума”一词最早出现在波兰斯坦尼斯拉夫萨尼茨基编年史中。其中在提到讲述死于1506年的斯特鲁斯兄弟的乌克兰民歌时,该编年史作者写到,此作品是罗辛—乌克兰人的Дума。丹尼斯·祖布里茨基[十八、十九世纪乌克兰历史学家,民族志学者,档案保管员,圣彼得堡科学院考古委员会的成员(1842年)]、圣彼得堡科学院的成员(1855年)1832年用波兰语在利沃夫日报中《关于民歌》写道,其他的国家和民族没有与乌克兰“Дума”形式以及内容相似的民歌,作者还指出,“Дума”也不存在于波兰民俗文化中。[3]

著名乌克兰文学家、民俗学家米哈伊洛·沃兹尼亚克认为,科勃扎尔(“Дума”的演唱者)将“Дума”称为哥萨克的歌曲、诗篇。他认为,“Дума”一词来源于保加利亚语的“单词、词汇(слово)”,被用于远古时期乌克兰历史类型的长篇小说,例如:“伊戈尔远征记(Слово про пох?д князя ?горя)”。[4]

16世纪,术语“Дума”一词被赋予乌克兰民俗文学流派的含义,后来人们还用该词纪念已故的骑士。例如:在纪念已故米哈伊洛·维什涅夫斯基(1585)大公的“Дума”中,以大公的口吻“哀悼的歌声在长笛中回荡”;在为纪念1506年在与瓦拉几亚人战斗中去世的斯特鲁西兄弟的诗歌中写道:“罗辛人(现乌克兰西部地区)的耳畔环绕着征收赋税的民歌,而这忧郁的歌声还在继续”。通过这些现有的信息分析,“Дума”有以下一些特性:以社会为主题;哀诗体裁;凄凉的背景;表演的过程中还需要手势的辅助。关于科勃扎尔最初的记载要追溯到1503年(波兰记载)。

“Дума”一词在17世纪时,出现在乌克兰文字记载中。主要存在于当时一些歌曲演奏者的手稿、编年史、诗歌等中。这一时期的“Дума”主要描述有关骑士牺牲的历史英雄事迹;描述国家被侵略时国人的勇敢与顽强。

“Дума”的保存归功于他们的创作者(16至17世纪)以及后期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尤其是18世纪的科勃扎尔),而这些科勃扎尔绝大部分都是盲人。而“Дума”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因此后来就出现了科勃扎尔学校,而这部分盲人歌手一般是在一个或者几个小伙子的帮助下生活,而这些引路人除了帮助其生活外,还要学习弹奏科博扎和班杜拉的技巧、歌唱的方法、熟记“Дума”歌词。科勃扎尔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也正因如此,该类民俗作品的文本才得以保存至今,并且沒有丧失原始的形式。1920年,乌克兰研究专家米哈伊洛·沃兹尼亚克在克拉克夫发现了1684年乌克兰民间史诗原稿,其正文与流传至当时的文本几乎完全相同。

也正因如此,科勃扎尔卡巴扎一般不会对诗歌中的具体事件、行为进行评论。例如,“恶继父”将继子赶出家门,谴责不听妻子劝告一心想去从军的哥萨克“哥萨克伤害的并不只是自己,离开年轻的妻子参军”。还有一种形式,科勃扎尔会向听众或已故的历史英雄询问:“嘿,你们都还好吗?你们盖特曼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怎么样?在白尔采科城和波兰人和解了吗?”(1651年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与波兰人签订的友好和平协议)。这类情况属于即兴表演。

近代,也就是在19世纪,俄罗斯诗人К?ндрат Рил??в首次使用了“Дума”这个术语,并使用“Думи”一词作为其书名。米哈伊洛·马克西莫维奇(19世纪乌克兰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将“Дума”这一术语看作民俗学的基础名词,他也是第一位用现代意义诠释“Дума”的学者。这位学者、民俗学家通过诗歌的不平等结构和特殊的表演方式:宣叙调(拖长声调说话),将“Дума”划分至另外一个领域。

二、“Дума”的表演方式以及歌词特点

“Дума”的表演方式简单,一般只有一个旋律。这也是宣叙调的本质(拖长声调说话或者演唱),根据演奏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表演可以既活泼又快速(相对),或冷静或缓慢。 此外,由于“Дума”的表演者同时也是这部作品的翻译者,同一个“Дума”可能会在不同的情况下或在不同的表演者中或高亢或低沉或犹如行军般亢进。例如“Дума”选段:

史诗“黑海风暴”则是以慷慨激昂的、冗长的话的形式呈现。

Стали вони отцеву й матчину молитву сохваляти

他们也已为人父母

СталанаЧорному морю супротивнафиля утихати

站在黑海对面的人们消停下来

Став Господь милосердний ?х визволяти

仁慈的主拯救了他们

Вони тод? до пристан? прибувають

他们到达了码头

Заб?лий кам?нь руками хватаються

手里挥舞着白色的石头

Насуход?л виступають

在岸边

? словами промовляють:

说道:

?Которий чолов?к отця-мат?р шану?-поважа?

尊敬父母的人儿

Бог йому милосердний помага?

仁慈的主会助他一臂之力

Которий чолов?к отця-матери не шану?,не поважа?

不尊敬父母的人儿

Нещасливий той чолов?к бува?

他注定是不幸的

Так в?н абиде марне пропада?

也注定会虚度一生

显而易见,抒情类诗歌与“Дума”在外在形式上甚至是有区别的:乌克兰抒情类歌曲有固定的诗节韵律(该类诗歌一般由四行组成,也称为四言诗),每行由相同数量的有韵律的音节组成(八九个音节)。“Дума”没有诗节,而是一段冗长的话(通过特定的诗句,表达完整的故事或想法),而每行的音节数量是不同的,但尽管如此,也是存在一定的韵律的(韵脚主要在动词上),且通常会连续几行押韵。[5]除此之外,歌曲是通过演唱方式完成的,而“Дума”则是通过宣叙调完成的,即就是朗诵。不同数量的音节组成“Дума”被称为不分节的诗(也就是说,在“Дума”作品中缺乏明确划分的节律,由不同形式诗句组成)。所有这一切都证明“Дума”与《伊戈尔远征记》有着直接的联系,马克西莫维奇称之为“Дума”,库利什(19世纪乌克兰著名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编辑、历史评论家等)认为该诗是以“Дума”的形式创作的。当代学者,其中包括米哈伊洛·沃兹尼亚克,都认同库利什的观点。

三、“Дума”的分类

在乌克兰民俗学中,“Дума”的分类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课题。有根据时间先后分类的,有根据其描写手法分类的。但,“Дума”最重要的不是其旋律,而是内容。[6]因此,本文只研究20世纪乌克兰民俗学家、作曲家、民族志学者、文学家菲拉莱特·克莱萨对“Дума”的分类,他将乌克兰“Дума”分为历史题材和非历史题材两大类。

历史题材的“Дума”(绝大多数)还有三类大分支。第一类,讲述与鞑靼人和土耳其人战斗的历史。例如:《奴隶的哭泣》中主要讲述了土耳其鞑靼统治时期奴隶制度的残酷;《从亚速村逃亡的三兄弟》描述了三个被俘虏兄弟的逃亡史;《玛鲁西亚·博古斯拉夫加》描述了拯救俘虏的过程;歌颂哥萨克胜利的民歌《萨米伊洛·基石科》。第二类,描写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时期的历史。例如:《赫梅利尼茨基和巴拉巴什》阐述了战争开始的原因;《科尔孙的胜利》歌唱了哥萨克与波兰战争的胜利; 深受乌克兰人民喜爱的民歌《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与他的军队》。历史题材和英雄主义题材的民歌主要歌颂了当时人民的丰功伟绩,强压之下的乌克兰人民对自由的渴望。

历史事件与战争的功绩虽然是“Дума”的主要形式,但却不是唯一形式。“Дума”还会讲述家庭伦理、亲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情感。[7]该类型属于非历史题材的“Дума”,主要描述乌克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生活的不公,如反映家庭伦理的民歌《姐姐和弟弟》《寡妇和他的儿子们》;其中也不乏搞笑类型的作品如《婆婆的观点》。以及上文中提到了、的《从亚速村逃亡的三兄弟》结合了家庭关系和兄弟友谊主题,乌克兰文艺类型的电影“马迈”就是以该民歌改编而来的。该“Дума”前半部分已经对道德伦理定了基调:三个兄弟成了土耳其的战俘。一次,他们三个发现了一个绝佳的逃跑机会。老大和老二商量着如何逃回家时,恰巧被三弟听见了,大哥直接拒绝了带三弟回家的请求,因为他们只有两匹马。尽管哥哥们不顾他的死活,但弟弟仍然决定和他们一起逃离,尽管他还是没有逃脱命运的摆布。回家的路并不是那么好走,他在穿过没有人烟的草原时,由于缺水和食物,最后,筋疲力尽地饿死在草原上。这时,哥哥们并没有因弟弟的去世而感到难过,而是想着如何推卸责任,他们甚至想好了怎么去应付父母。最终他们为自己的自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有些“Дума”的版本中,他们最后还是落在了土耳其士兵的手里,另外一些版本中,他们回到了家,但是父母狠狠地惩罚了他们。兄弟二人对弟弟命运漠不关心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弟弟会跟他们瓜分父母的遗产。 因此,“Дума”的主导思想还有,自由与幸福不能以牺牲亲近人为代价。

四、科勃扎尔

乌克兰民间史诗形成于16世纪与17世纪之间,也就是扎波罗热哥萨克最兴盛的那段时期(16世纪)。著名的扎波罗热西奇建立于该世纪的后半叶,也正因如此, “Дума”更多歌颂的是乌克兰哥萨克的生活与功绩。直至十八世纪,“Дума”并没有因时间的消失而消失,其类型與乌克兰民间历史歌曲类似,其歌词由不规则的诗词组成,班杜拉—科勃扎尔是“Дума”的演唱者。[8]

许多学者认为,科勃扎尔是鞑靼和土耳其的战士或者战俘,他们一般都或多或少地有身体上的残疾,比如眼睛看不见或者其他身体缺陷(虽然也有一些健康的哥萨克弹奏班杜拉或者科博扎—可以在《哥萨克马迈》画中得到证实)。乌克兰最著名的科勃扎尔代表为上文中提到的库利什和舍甫琴科。

四、结语

“Дума”能够历经千年,流传至今,除了其内容简单易懂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描述了乌克兰艰难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描述了乌克兰人民坚韧不屈、向往自由的精神,叙述了当代人民在强压之下的生活状态。同时,作为乌克兰民俗文化最重要的一种形式,通过歌唱、朗诵的方式,描述了中世纪时期乌克兰人民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形成,是乌克兰人民的精神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Kirdan B.P.Ukrainian People's Epic.Moscow,1965:3.

[2]Franko I.Charakterystyka litertury ruskiej XIX wieku //Kwatalnik historyczny.Lviv 1892:714.

[3]K.O folklore songs // Bulletin of Europe,1827:194-196.

[4]Vosnyak M.S.History of Ukrainian Literature: Lviv,1994:426-427.

[5]Rilsky M.Geroye epic (Duma): Bibliographic index.Kyiv,1995:10.

[6]Nudiga G.People's poetic epic of Ukraine // Duma.Kiev,1969:23-24.

[7]Maksimovich M.Preface Kiev,1849:4.

[8]Peretz V.Ukrainian Dumas in the new edition of K.M.Grushevskaya.Kiev,1970:87-88.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