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旧动能转换视角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研究

2019-10-21李欢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31期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旧动能转换湖北省

李欢

摘 要:在各省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热潮中,针对湖北现行的产业现状,对湖北经济结构转型、培育新动能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深入推进湖北的新旧动能转换,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建设符合湖北实际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为全国各省市的经济体系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湖北省;经济结构转型;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1.001

1 引言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支撑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经济体系。其的成功提出能够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湖北省在这一方面也做出了许多探索和努力,当然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本文将进行深入分析,以求总结经验,从而带领全国各省市共同走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 培育新动能的探索及成绩

2.1 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其中典型的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成了目前位于全国前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据统计,2017年该区GDP超过14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3403亿元,增长13.7%。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囊括了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环保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及高科技农业等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具有高于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6年,东湖高新区实现全年营业收入11367亿元,同比增长12.97%;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占比44.01%,生物产业占比8.84%,环保节能产业占比10.29%,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11.21%。园区内产业收入主要来自于新兴产业。经过新技术改造之后,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可以快速“弯道超车”。

2.2 新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旅游业在经历了景点竞争到线路竞争再到城市竞争之后,已经进入了区域性旅游合作协同阶段。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鄂西地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湖北做了有益的尝试,构建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鄂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恩施地区短短几年来,接待人次、综合收入均在飞速增长。2017年,恩施州全年游客人数为5132.89万人次,同比增长17.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7.46亿元,同比增长22.3%,已成为湖北旅游发展的强劲增长极。无独有偶,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英山县,通过打造四季花海成功带动英山人民“脱帽”致富,旅游产值和游客接待量连续3年实现了30%的增长。再者,黄陂区构建了“一城一环二轴四区八业态”的全域旅游新格局,为黄陂解决精准扶贫以及“三农”问题提供了强大支持。据统计,2017年黄陂区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0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8%。实现旅游总收入82.8亿元,增长14.3%,旅游业形成了黄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湖北省改变传统的“围绕景点”的旅游模式,以一种浸入式、慢生活、全范围的旅游观念来吸引游客,“全域旅游”的新型产业模式优化了旅游供给,推动了湖北旅游业的大发展。

2.3 新业态形成产业发展新动力,带动产业升级换代

湖北重点扶持服务制造业,致力于培育产业链两端的新型业态。服务型制造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发展服務型制造可以重塑我省制造业价值链,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在引导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时,我省新认定省级示范企业12家、示范项目2个、示范平台6个,择优推荐上报国家示范企业3家、示范项目5个、示范平台2个。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有助于湖北建成制造强省,带动产业升级换代、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2.4 新模式颠覆传统模式,构成现代经济软实力

一是创新商业管理模式。湖北省的“双招双引”政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颠覆了传统的模式,吸引高精尖人才留在武汉,培养人才,为武汉创造经济增长的软实力。有效培育了新兴技术、核心产业的造血能力。把湖北重应用、轻基础的技术现状,扭转成了培育核心创新能力、研究基础建设的新模式。

二是创新城市建设模式。武汉采用的海绵城市改造项目主要集中在青山区与四新区一旧一新两块,经过288项改造项目,武汉市降水、蓄水、排水、水资源利用率等现实问题得到缓解。打造了城市治水的新模式,为全国作出示范。

三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湖北自贸区首创了武汉、襄阳、宜昌三地共建的平衡布局的发展模式,突破了以往城市重合的地理区块模式。湖北自贸区运行一周年以来,截至2018年1月底,实现了进出口804.28亿元,其中进口279.16亿元,出口525.12亿元,以占湖北0.065%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全省31.4%的合同利用外资和29.6%的进出口。

3 动能转换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民生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中的职工安置问题

近年来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粗钢产量居高不下,行业整体步入“冰冻期”,发展尤为缓慢。在全国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宝钢和武钢于2016年完成了重组合并。宝武重组合并后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多余职工安置分流问题。据统计,宝武合并之后,登记在册员工总数超过22万人,在岗员工17万人。据了解,从2015年来看,武钢集团生产粗钢8亿多吨,生产钢材11亿吨,产能利用率在70%-75%的水平。按人均生产能力计算,只需要3万人炼铁、炼钢,武钢要为剩下的员工找别的出路。多余职工的生活来源没有了保障,会阻碍企业改造,动能转换,这就成了我们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时所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3.2 生态环境方面: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冲突的问题

长江经济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5,拥有6亿人口,GDP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四成。过去“长江大开发”的理念造成了目前长江环境污染严重、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人为灾害增加的严峻现实,“长江大保护”迫在眉睫。“长江大保护”要求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水利;中游围湖造田,退耕还湖;下游加固大堤,建设防洪蓄洪工程。这些举措暂时违背了沿岸两地农民的利益,退还耕地,农民的生活需要另谋新的出路,农业产值短期上也会受到影响,这是短期利益受损。而“长江大保护”从长远来看,具有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优势。然而,“长江大保护”的效益需要时间的沉淀,短期内效益并不明显。这就存在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冲突的问题,进一步阻碍了新旧动能转换,从而导致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进程放缓。

3.3 要素供给方面:同质化竞争加大了资源配置的难度问题

政府对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推动往往会在新兴产业或者新技术方面给予政策优惠,这会导致企业争先恐后进入同一行业或者引进同一技术,形成“跟风”效应,引起同质化竞争。同质化竞争使得企业间的产品趋于雷同,降低了产品所具有的价值,造成内耗严重,对企业和行业造成巨大的危害。

另外,同质化竞争加大了资源配置的难度,企业和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争夺的是同一种资源,分工不明确,不能错位发展导致彼此都成了市场中的竞争对手,从而会引发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最终损害双方利益。同质化竞争也降低了要素在市场中的流通效率,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不能形成配套,要素在市场中也就不能顺利流通,效率无法提升、效能无法创造,新旧动能转化也就会陷入停滞状态,最终阻碍经济结构的转型。

3.4 动能转换主体方面:企业动力不足问题

事实上,新旧动能转换的各项举措和措施最终都会落到企业身上,因为企业是经济活动最小的经济单位,新旧动能转换的主体应当是企业。而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则发现目前各市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时仍然是政府主导,动能转换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在拉动而内生动力不足,企业缺乏积极性,市场也缺乏活力。

企业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一是融资难。各地普遍反映企业资金紧张矛盾加剧。全省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逐年下降,2018年5月末,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下降7.4%。二是政策落地慢。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惠企政策,但由于宣传不够、知晓度不高和落实不快导致了企业普遍反映获得感不强。三是企业成本压力增大。目前原材料、物流、用工等要素成本上升,工业效益持续回升难度较大。

4 加快湖北经济结构转型的建议

4.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站位要高,注重融合发展

在建设新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时,需要提高战略定位,站在一个更宏观的层面来考虑湖北的发展。长江新区在规划建设时就很好地考虑到了将区域经济主动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在全球层面,打造了一个承担国家战略、传承长江文明的样板区;在国家层面,打造了一个国家中心城市新引擎,构建了中部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在区域层面,打造了长江经济带新增长极,辐射带动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别山革命老区协调发展;在市域层面,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目标增添新动能。

4.2 衡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标准需以民生为先,注重协调发展

在探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衡量原则不再是以经济指标的增长为最终目标,而是需要以民生为先,以百姓的幸福感为首要目标。如在此次调研中,笔者发现英山县作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时,百姓的幸福感提高了,生态环境改善了,但仅仅由全域旅游所带来的收入并没有显著提高当地的公共财政收入。民生发展与传统的经济指标之间产生了冲突,这就提醒当地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需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改革原有不合理的利益机制,协调好多方利益者的关系,最终还是需以百姓为先,以民生为先,只有这样,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最符合人民需求,最能为百姓谋求福利。

4.3 推进动能转换时应为企业减重减负,注重主动发展

动能转换的主体应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只有企业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主动谋求发展,动能转换才有可能持续推进。在帮助企业减重减负时,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开展企业减负专项检查及帮扶解困、产业链上下游对接服务活动,增强企业获得感。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并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服务,为企业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

4.4 提供要素保障時应注意结合实际,注重针对发展

在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地方,加大科技创新资源要素供给、加快建设工业研究院、孵化器、产业联盟等创新服务平台。在缺乏精尖人才的地方,提出一系列福利政策吸引人才精英,培育造就一批“产业工匠”。在需要资金支持的地方,加快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相关政策落地,加快政府投资融资平台改革,扩大产业基金规模,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需要制度改革的地方,推进制度改革,精简审批手续,提升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威,周士跃.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2018,34(05):1116.

[2]黄群慧.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J].宜宾科技,2018,(03):2730.

[3]白洁.湖北新旧动能转换的定量测度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8,(07):5358.

[4]张存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N].甘肃日报,20171030(008).

[5]邢小娟.经济发展新阶段湖北经济增长动力研究[J].管理观察,2015,(32):130132.

猜你喜欢

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旧动能转换湖北省
浅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新发展理念
西部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挑战与应对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