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住尘尽花犹香

2019-10-21叶琴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美育情感语文

叶琴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语文教育则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感受,吕淑湘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他一语道出了语文本身所蕴含的美,因此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能够从语文中发现美、感受美、走进美。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就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认为培养“完全人物”体育、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重视并实施美育,因为“美育者一方面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方面又为德育与智育手段。”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教育,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强。要培养具有“真、善、美”合一的全面的人,中学语文教学就应该贯穿并渗透美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极大限度地发挥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就必须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通过语文教材中一篇篇饱含人文底蕴的范文,把情感、意志、审美情趣融入课堂,以审美的方式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学习语文。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审美呢?我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趣味导入,激发审美心理

趣味导入,可以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图像、文字、画面进行有机组合,让内容更直观、更具体、更形象。还可以运用电影、音乐、绘画等想象空间,激发审美心理。如教授《本命年的回想》这一课时,可将教室四周挂满过年的饰品,如中国结、对联、灯笼、鞭炮等,营造一个喜气洋洋的过年气氛,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家过年的照片、视频展示出来,有了这种氛围的营造,学生会很快进入情境,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蓄势。比如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一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在欣赏了振奋人心的音乐后,从命运多舛的贝多芬身上找到“我要紧紧扼住生命的喉咙”的坚强意志,从而奏出的生命最强音,进而更好地理解有着相似命运的史铁生的人生遭遇以及他的心路历程和精神轨迹。

精心设计导语,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我在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以李白、杜甫的艺术风格作比较导入,我说:“同学们,有人以‘咯血打比方来说明李白、杜甫的诗风,一个人咯血,逆风也会腥膻十万里;一个人咯血吐出的应该是血痂,你觉得他们各对应的应该是谁?”听完这句话,学生会纷纷猜测:我们学过李白、杜甫的哪些诗?这些诗作体现出两人怎样的创作风格?这就使审美成为了求知的动力,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魅力朗读,激活审美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审美教学应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叩击学生心灵的门扉。怎样激活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体验美呢?

朗读是我们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人丰富情感的摇篮。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更好地体味语言文字的魅力。采用朗读教学法,不能采用单一的朗读形式,应该采用多形式朗读,如男女生对读、男女生二重读、师生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我在教授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时,上阙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概括壮丽雪景的语句我让全班齐读,接下来的七句让男生读,读出磅礴的气势,最后三句让女生读,读出雪后初晴的妖娆,下阙前两句全班齐读,中间七句男女生二重读,突出惋惜之情,最后三句师生共读,读出英雄豪情。这样就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了。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人物情感出来了,有如闻其声的感觉,也能体会到词中语言的魅力,還能充分领悟到词人宏伟的气魄,广阔的胸襟以及满腔的豪情。

学生的每一次魅力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的审美情感。这样的魅力朗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审美情感激活了。

三、合理想象,激发审美心理

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是最高阶段,也是审美教育的最佳境界。合理想象,可以激发审美心理。只有借助想象,心理才能取得更深广的感受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于文学作品是虚与实,情与景的对立统一。所以,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过程中,如果审美主体只对审美对象作表面的具体的感知,那还只是浅层次的。必须在此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相关的生活经历或相似感受的联想、或产生新的合理的想象,才能使审美感受趋于深层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对课文的形象给予适当的补充和丰富,让课文在头脑中鲜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借有限的景看到无限的情。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描绘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图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生动画面,学生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影像,但诗中独特的意境美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则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去细细体会。通过想象让学生仿佛看到诗人缓缓漫步于康河河畔,并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都映入眼底。让学生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缕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离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化成了“西天的云彩”。学生想象的翅膀一旦打开,就比较容易领悟到诗中的留恋、惜别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四、多元思维,提升审美层次

诚然,和谐统一能使人赏心悦目,但冲突对立的美却更能使人惊心动魄,比如,莲花的高洁在于“出污泥而不染”,珍珠的多彩却孕育在难看恶心的河蚌之中,面目丑陋的卡西莫多却有着善良的心……丑也是一种美。

在美学理论中,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丑具有某种积极的审美价值。丑的审美价值来自与美的比较和对立的统一中,通过对丑的揭露,从而肯定美,否定丑。

美与丑是相辅相成的,作家的审美理想往往通过对丑的揭露与鞭挞曲折地反映出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自然也包含了通过审“丑”达到审美的这种形式。深入分析课文当中的“丑”,剖析丑恶形象肮脏的灵魂,培养学生批判与憎恶的情感,引导他们在对丑的否定中认识美。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故乡》中的杨二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幽径悲剧》中的愚氓等,都是集百丑于一身的丑角,对这些丑类的观照就是对真善美的认识与追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作家审美理想的挖掘。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理解美,将学生从狭窄的应试教育课堂带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天地中去,正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事实证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超越,得到升华。

让审美教育成为语文课堂的“暗香”,在尘埃落定之时,也能嗅到阵阵余香,体会到暗香涌动的雅致,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与灵动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实验学校(212331)

猜你喜欢

美育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