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宋初参知政事与宰相地位差别看高中历史学习

2019-10-20于瀛海

知识文库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书赵普太祖

于瀛海

在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中有“到了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的表述。此处的中书门下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以下同),而宋初对同平章事构成牵制的参知政事课本却语焉不详甚至未有涉及。而这种简略地编写模式对于学生学习本课以及中国古代史相关问题均造成很大困扰。

宋代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同时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那么,参知政事对宰相的限制到底有多大?这种限制是否在各个时段都是相对均衡的?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而本文尝试从宋初宰相和参知政事在知印、押班以及其它礼仪问题上的尊卑、等级之分的角度做一些探讨。而这种探讨亦可引起我们对高中历史教学与学习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

1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渊源

同平章事一职来源于唐朝初年,彼时唐太宗以综理政务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为宰相;其他参予政务但是资历并不够三品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这些官员都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朝宰相名目极多——《新唐书·宰相表》列出宰相之名目达四十余种。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资历最浅;安史之乱后更多以资浅者出任,肃宗至德以后才是真正的宰相。代宗时,同中书门下三品亦改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北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政事,知枢密院事(枢密使)主理兵权,称为“二府”或“两地”,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财务;尚书、门下两省在宋朝已式微,宰相的权力较唐朝稍小。

参知政事于唐朝首先设置,并非正式官位,而是三省长官以外的官员,加上此头衔(与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即可以进入政事堂议事,等于成为宰相群的一员。宋代亦承袭唐代参知政事的官职名称,在宋代太祖时,为分割宰相权力,故在同平章事(即宰相,简称平章),底下设参知政事(简称参知、参政)。

2 相权的体现

相权除了具体的政务处理外,在“形式”上可以体现为相印的掌管即知印、上朝时统领百官的前排位置称押班;和“礼仪”上则变现在与其它官员行走时的是否平齐、祭祀时的位置等等。而这些方面,在宋初,参知政事和宰相之间的差别,时大时小,很耐人寻味。

3 参知政事的演变

参知政事原不知印,不升政事堂,为宰相的副职,至太祖开宝六年始升都堂议政。而据《宋史·职官志》卷六参知政事条称:“至道元年(995年),诏宰相与参知政事轮班知印,押班齐衔,行则并马。自寇准始,以后不易。”即宋太宗至道元年寇准为参知政事开始,参知政事和宰相轮流掌印,上朝时并列,同行时也可以并行。其实《宋史》的记载是不那么准确的。

据《宋会要·中书门下省门》载太宗至道元年四月诏书可知:“自今参知政事宜与宰相轮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视事及商议军国政事,并得升都堂。先是,吕端、寇准并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至是,端作相,准尚参知政事,端虑准不平,且言:‘臣兄吕余庆任参知政事日,悉与宰相同。特从其请以慰其心焉。”

由是我们大概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吕端和寇准原本同为参知政事,后来吕端升为宰相,为了照顾寇准的情绪,援引太祖朝先例,给予参知政事寇准与宰相知印、押班、并行等权力。所以《宋史·职官志》所言宰相与参知政事知印、押班相同之例始于寇准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实际上早在太祖朝吕余庆任参知政事时候就有了。

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七太祖乾德(964年)二年四月戊子条:“先是赵普独相,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其后普恩替,始均其任,既而复有厘革。”

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罢,赵普独相。后太祖虽任命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但是“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庭上事,殿廷别设砖位于宰相后,敕尾署衔降宰相数字,月俸杂给皆半之。盖上意未欲令居正等与普齐也。”显然,参知政事初设之时和宰相的地位是没法比的,不知印,不押班,诸多礼仪上也低于宰相,俸禄也只有宰相的一半。

但是后来赵普权重,太祖出于制约赵普的目的,开宝六年(973年)六月诏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与普更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这大概就是吕端说吕余庆“悉与宰相同”的原因。之后八月,赵普就罢相了,利用扩大参知政事权力来制约宰相就没有必要了,所以很快“既而复有厘革”,也就是又回到宰相单独知印,参知政事在押班及其他礼仪问题上当然也就低宰相一截。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载:“(太宗)雍熙四年(987年),文德殿前始置参政砖位,在宰相之后。”虽说开始给参知政事设砖位,但是明确规定在宰相之后,更不用说知印、押班等事了,所以参知政事的地位还是不高。

转机就出现在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四月的诏书,也许是太宗当时很想重用寇准的原因,当然这也和为事谦让的吕端有关系。不管怎么样,参知政事获得了和宰相近乎相同的权力。不过寇准刚强自任,揽权自专,很快被太宗所不信任,至道二年七月,寇准罢参知政事,同年闰七月,太宗迫不及待的下詔停止参知政事和宰相押班知印同列。只是“祭祀,行香,书敕,并以天宝六年六月二十八日诏书”。所以参知政事保留的唯一和宰相同等的权力只存在于祭祀等礼仪问题上,而最重要的知印、押班去掉了,砖位也恢复到宰相之下的状态。

而至神宗皇帝元丰改制,改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北宋再不复同平章事与参知政事。徽宗皇帝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钦宗靖康间复改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南宋高宗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4 参知政事的总结

所以我们来审视宋初参知政事和宰相在知印、押班、砖位及其他礼仪问题上并列与否的问题,可以大体上看出:

参知政事初设于太祖乾德二年,虽然目的是为了制约宰相,但当时在诸多方面就规定参知政事比宰相低,这应该是宰相和参知政事正常的关系状态。后来赵普权重,太祖令参知政事吕余庆等与宰相同列,但是这种情况只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因为赵普的罢相恢复到了正常状态。后来雍熙四年,参知政事地位有所提高,但是提高相当有限,近止于礼仪方面。到了至道元年,寇准为参知政事时,参知政事地位达到高峰,但是也是存在了很短的时间,随着寇准被罢免又恢复到了正常的状态。

所以宋初参知政事在知印、押班等事上与宰相同例只是在两次特殊条件下才产生的,其产生与太祖、太宗对当时政局的掌控与对宰相限制等因素息息相关,但随着这些暂时条件的丧失,两者的关系立即恢复正常。

而神宗以后同平章事与参知政事终北宋一朝均不再设。

5 历史教学的思考

制度与政局关系密切,许多制度就是在政局的不断变化中发展、演进,所以制度史的研究应该是一种“动态史”,而不是简单一个立国之处设立制度后代执行就了事的,而我们在教学中却往往忽视这种动态的历史。

高中薄薄的的三本历史书是不可能把世界古往今来几千年的文明详尽展现出来的,教材更多的只能概括总结大体的历史趋势,当然这种编写上简单概括是不可避免。但是这种简单概括的历史又往往容易让学生形成对历史认识的固化,亦会限制他们的思考。在愈来愈注重学习、思考能力的今天这种固化的思维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我们不能只告诉学生历史大的趋势,在重农抑商中也有与大商人王元宝促膝而谈的唐玄宗,在专制皇权日渐强化中也有敢于坚持原则的“大礼议”中的群臣。历史总是在必然中掺杂偶然,也在趋势中有着趋势的反动。只有明白历史的复杂性,我们对于历史才能有更科学的认识。

而宋初参知政事和宰相的地位差别的反复变化,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学习视角。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阳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中书赵普太祖
八月十五月儿明
王言撰制与魏、齐文运承变
德不配位的赵普
婆婆纳
刘向《列子书录》之“中书”即“内书”,“中”字不借指朝廷
你可知道一道圣旨的出台流程
不可替代
曹植聪慧
笑里藏刀
气坏皇帝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