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2019-10-20曹大明

三峡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土家族生态传统

曹大明

2017年9月,姜爱博士撰写的《土家族的传统生态知识及其现代传承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近30万字,是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社会发展学科群的研究成果之一。成果結合生态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采用文献搜集、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主客位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及其现代传进行研究,是一部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的新探索。具体来说,该书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其一,选题价值突出。从土家族研究角度来看,虽然学术界已有一批非常丰硕的成果,涉及土家族历史、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一些学者对土家族的生态问题也进行过不同角度的探索,但仍然缺乏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尤其是缺少对土家族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具体研究。本书对土家族生态知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及其传承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对土家族生态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整合和深化作用。从生态人类学角度来看,生态人类学在国内起步较晚,目前尚不成熟,本书的研究从个案、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

其二,理论准备充分。作者在绪论部分除对土家族研究的学术史有全面回顾外,对国内外生态人类学研究现状也有非常详细的梳理,并且对“本土知识”“地方性知识”“传统知识”“生态知识”“生态文化”“传统生态知识”这些相关术语的界定与辨析有极为细致而全面的阐述。在具体论述中,作者也较好地把握并分析了武陵山区自然生态与土家族传统文化、“外来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的关系。

其三,田野调查扎实。从2007年开始到2016年结束,从预调查、专门调查再到后续的补充调查,作者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地对分布于湘、鄂、渝、黔四省的多个省市区及所辖村镇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研,既关注“面”的广度,也重视“点”的深度。作者先是在恩施州利川市、鹤峰县、来凤县、宣恩县,湘西州永顺县、龙山县,重庆市酉阳县,贵州省沿河县等县市做了基本的材料收集和背景了解,然后对一些典型的村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如鹤峰县走马镇白果坪、燕子乡青湖村,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沙坨片区、大河镇,利川市谋道镇、忠路镇小河乡、汪营镇福宝山、团堡镇,湘西龙山县洗车河镇草果村、苗儿滩镇捞车村及永顺县的芙蓉镇与大坝乡,重庆市酉阳县后溪镇、酉酬镇,贵州沿河县土地坳和官周镇,对湘西永顺县双凤村、利川小河镇桂花村、宣恩县沙道沟镇彭家寨、来凤县翔凤镇马家园村等土家族村寨进行了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

其四,论证结构严谨。整体来看,作者从土家族生态知识形成的地理人口、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背景出发,全面挖掘、梳理了土家族从观念、规约到技术型的传统生态知识,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了这些生态知识的历史传承机理及现实处境,最后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如何有效传承与利用这些优秀文化的对策,思路层次明确清晰,框架结构完整合理。具体来看,作者在阐述土家族生态知识产生的渊源、包含的内容、传承的方式、面临的问题以及延续的策略时,将包括学术与非学术、官方与民间、历史人文与自然科学、图片与文字、实物与口述等方面的材料纳入其中,做到了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深度与广度的相融,不仅结构完整、材料丰富,而且视域宽广、论证严谨。

其五,问题思考全面。作者在分析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正面临的困境时分析,科学技术的介入和传统技术的变迁淘汰了相对更费时费力的传统生态技术,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削弱了合理利用资源的传统生态理念,实践教育的弱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淡化了利于生态知识传承的环境和氛围,国家生态政策的“过度保护”也一定程度妨碍了人对自然的认知,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如何实现传承途径的多样化,作者认为在倡导民间日常实践记忆方式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如编写乡土教材、培养乡土精英、开办乡村图书室与“农家书屋”、利用墙报、黑板报、大众传媒宣传推广,将传统生态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和村民娱乐活动。同时,也可通过生态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实践,在开发利用中进行活态传承,并建立法律法规完善、政府学者支持、经费人才充足的现代传承保障体系。由此,作者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传统生态知识现代传承体系。

人类是一个大家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拥有诸多相通的智慧,也形成了多样的“地方性知识”。然而,这些古老、独特、相异的知识却常常被湮没于“科技”“发展”“进步”“创新”等代表现代文明的口号中。置身于现代社会,我们虽时刻在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可以说,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思想支配着现代人的行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总是伴随着对自然的掠夺,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参与了人对自然的破坏。即便只在观念中,我们也始终把自然视为“我们”人类之外的“他者”。古时候的人们,可能对何谓“人”、何谓“自然”并未有清晰的划分,也无法借助现代高科技术轻易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相反,他们只是在求得生存的身体力行中与充满更多未知的大自然不断地冲突、磨合。或许就某种程度而言,逝去的先人比自诩“进步”的现代人更接近自然,也更理解自然,同时拥有更多与自然“交往”的智慧。武陵土家人在其特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和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一整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习俗和技术,孕育了独特的土家族传统生态智慧,对现代社会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下中国,加快推进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吸收历史传统中的生态知识,吸取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生态智慧,也要借鉴不同学科、不同阶层的生态理念。然而,在全面挖掘和整理各个地区的传统生态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传统生态知识如何更好地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以促进传统生态知识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姜爱博士的《土家族的传统生态知识及其现代传承研究》全面、深入探讨了这一极具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问题。成果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和丰富的文献收集,对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作了全面细致地整理,并在分析传统生态知识传承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知识现代传承体系,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文化振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土家族生态传统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土家风情惹人醉
少年力斗传统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