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日韩校园欺凌防治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9-10-20孙耀胜何鸣熠

三峡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校园心理学校

孙耀胜 何鸣熠

摘  要:校园欺凌问题由来已久,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校园欺凌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干扰他们的正常生活,若这些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可能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美、日、韩各国关注校园欺凌问题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出了相应的工作方案。我国可以在借鉴三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校园欺凌现状,制定出符合我国社会的防治校园欺凌的相关制度。

关键词:校园欺凌;防范;治理;法律;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1-0084-05

世界各国校园都存在着校园欺凌的现象,并且有关校园欺凌的事件不时报道出来,一些甚至是性质相当恶劣的案件,层出不穷的校园欺凌事件触动着公众的神经。

近年来,我国被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日益增多,尤其是女生间的欺凌事件日益突出。而且手段也日益残忍,斗殴、扒衣等行为让人触目惊心。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身心健康,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2017年2月,五名女生在校内无故殴打、辱骂其他两名同学,造成其中一名学生精神抑郁,至今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在今年的三月,公安部刑侦局发布关于此案件判决结果的微博,虽然这五名同学属于未成年人,但她们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寻衅滋事罪,因而被判处有期徒刑11个月。各方普遍关注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并认识到防治校园欺凌的紧迫性。

一、校园欺凌的含义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

由于我国对校园欺凌问题关注较晚,各界一直缺乏一个较为统一的定义。美国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发生在学龄儿童身上的,具有真实的或可感知的权利失衡状态下的有害且具有威胁性的行为。”[1]

2017年12月,由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明确了校园欺凌的定义,校园欺凌指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该定义首先明确了学生欺凌的范围,即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其次明确了学生欺凌构成的四个要素,即为发生的单次或者多次、主观上的故意、表现的多种形式、损害的多个方面;最后特别强调要将学生欺凌与学生之间打闹嬉戏的区别开来。[2]

(二)校园欺凌的特点

第一,校园欺凌现象具有普遍性。校园欺凌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围,尤其在中小学校园范围更为突出。由于学生心理、心智都不够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能正确区分校园暴力和与同学间的吵闹,再加上学校、家长未对校园欺凌引起重视,导致校园欺凌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校园欺凌手段的多样性。校园欺凌常见手段包括直接对对方身体的攻击、语言上的嘲讽辱骂、社交上的鼓励排斥等。近些年,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网络欺凌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欺凌手段。

第三,校园欺凌行为呈现反复性。大多数被欺凌者通常在被欺凌后选择沉默,不愿或不敢告诉老师、家长,而旁观者通常也会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甚至叫好,这都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他们会以欺凌为乐,更加肆无忌惮的重复欺凌行为。

第四,校园欺凌双方力量不平衡。通常情况下具有某些缺陷的弱势群体更易成为受欺凌的对象,例如有口吃、身材问题、患有疾病等缺陷的学生往往容易受到欺凌,此外一些性格腼腆、胆小、经济状况较差的同学也容易受到欺凌攻击。通常而言,欺凌者的年龄会比受欺凌者大,也就是以大欺小。

第五,校园欺凌行为较为隐蔽。欺凌者通常会选择在更隐蔽的地方进行欺凌,如在学校宿舍,或在上下学的路上,亦或是监控死角。对于语言欺凌,学校、家长都难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从而难以判断孩子是否遭遇欺凌。

二、美日韩三国校园欺凌的防治措施

校园欺凌问题是一个在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的问题,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各国都在积极努力采取应对措施,从多方面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关注校园欺凌问题,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形成了较为综合的治理模式。首先是注重立法,对校园欺凌坚决“零容忍”,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方的责任、义务,注重以法治人。日本社会也频频爆发出校园欺凌的事件,2011年9月的大津市中學生受欺凌自杀事件的报道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意识到治理校园欺凌迫在眉睫,该事件直接推动反欺凌立法的工作。日本重视数据统计工作,以对各地方上报的数据严格把控,对虚报瞒报的行为严惩。坚实有效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为日本当局制定反校园欺凌政策奠定了稳固的基础。韩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等级观念较为突出,这种观念更易滋生校园欺凌行为。韩国把校园欺凌归纳到校园暴力范畴内,并在2004年出台了《校园暴力预防及应对政策的相关法令》用于处理校园欺凌问题。该法令以为后续相关法令的颁布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韩国逐渐把治理中心转移到校园,以学校现场为中心进行校园欺凌的防治,提高学校应对、处置校园欺凌的能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美日韩三国在校园欺凌防治上经验较为丰富,采取的各种做法较为成熟,防治校园欺凌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不断加强立法,建立健全反校园欺凌法

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手段,能够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建立校园欺凌的相关立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美国为治理校园欺凌,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力,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1990年《校园安全法》的颁布,到2010年美国最严厉的《新泽西州反欺凌法》的出台,使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有了法律支持。截至2015年,美国各州均完成了反校园欺凌立法,其中45个州还出台反校园欺凌政策。由于美国的特殊性,以州为中心的地方立法使其法律政策“因地制宜”,更具灵活性。

日本在校园欺凌立法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建立了刑事立法模式,该模式下年龄不是犯罪是否成立的决定性因素,无论什么样的欺凌行为都有可能是“犯罪”行为[3]106-112。这种模式为校园欺凌治理提供了刑法支持,更具威慑力。

韩国针对校园欺凌于2014年出台了《关于学校暴力预防及对策的法律》,并多次进行修改,以更好地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以及对欺凌事件的处理。

(二)坚持对校园欺凌的零容忍态度

美、日、韩政府对校园欺凌问题都十分重视,法律条文明确规定禁止欺凌行为,对欺凌行为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并坚决否定欺凌行为,违反者即使未成年也可能受到刑事定罪。这种零容忍的态度将会产生巨大的威慑作用,从而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三)强化学校责任,加强德育教育

校园欺凌行为绝大多数发生在校园中及校园周边范围内,有效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必须要抓好学校这一主体。纵观美日韩三国,学校建立相应的政策及处置预案,并对教职工展开培训,以提高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能力。在日本校园内,教师需要定期记录学生的异常行为,以方便校方及时发现欺凌行为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校园欺凌折射出的是学生的心理出现了偏差,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学校加强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及时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从道德方面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四)明确家长责任,提高责任意识

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觑,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努力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放松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同时家长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跟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心理、情绪变化。帮助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在遭到校园欺凌时采取恰当的措施保护自己,并且要及时告知学校、家长。

在美国,家长负有管教子女的义务,孩子一旦出现欺凌行为,家长也难辞其咎,甚至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例如转移监护权。若孩子的欺凌行为给对方的身体心理造成伤害,家长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并给予相应的赔偿。[4]39-44

(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防治校园欺凌中的作用

为防治校园欺凌,单单依靠政府、学校、家庭的力量是不够的,也需要社会组织提供相应的支持。美国当地成立危机中心,为学生免费提供24小时的咨询、转介服务,方便学生得到社会救助。同时当地的心理咨询中心等也会为学生提供心理治疗。

日本法律要求学校设立由律师、心理医生、前警官及其他专业人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和“儿童安全对策支援室”,在预防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同时,也为欺凌行为发生后对学生提供全面的处理措施。

韩国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广泛设立心理咨询中心,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为受欺凌者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5]84-89

(六)重视数据统计工作,全面了解校园欺凌现状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校园欺凌问题,为了制定更有针对性、更具体的防治措施,日本政府强化一线数据的收集和调查整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校园欺凌的实际状况,并会在每年发布上一年度校园欺凌的官方统计调查分析报告。其数据统计工作由政府和文部科学省推进,具有权威性,该项工作坚持了三十多年未曾间断。由于官方报告的数据是由地方学习、公共团体等自己统计、上报的,文部科学省会对上报的数据进行抽查,对虚报等行为坚决严惩。该项工作使得政府制定的措施更有针对性。

三、美日韩三国防治校园欺凌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快校园欺凌防治相关法律的制定

我国对校园欺凌问题关注较晚,目前尚未对“校园欺凌”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也没有针对校园欺凌问题的专项立法。美日韩三国都十分重视校园欺凌立法,强调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因此,我国首先要立法明确“校园欺凌”的定义,明确其法律界定。我国校园欺凌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加快校园欺凌的相关立法势在必行,尽快将该问题纳入法律法规的视野内,让校园欺凌的防治有法可依,让学生产生敬畏之心,以法律的强制性保护学生的合法利益。

(二)加大校园欺凌惩罚力度

我国现行的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处罰力度低,许多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欺凌行为而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学校对欺凌者通常采取说教的方式,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大大降低了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成本,欺凌者并未受到相应的惩罚,进而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欺凌行为。美国和日本通过加强刑事惩罚来提高惩罚力度,例如降低刑事责任的年龄限制,不再因为是未成年人而“手下留情”。加大欺凌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欺凌者的行为成本,对学生产生震慑力,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三)构建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防治体系

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主动参与,相互配合,其中政府在该体系中应起主导性作用。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为主导力量,进行校园欺凌的调查研究分析,从而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我国校园欺凌现状,以更好的制定一个符合我国社会的防治政策,并可以依靠国家的强制措施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在以政府和教育部门为主导的基础上,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明确分工,健全防治校园欺凌的工作机制。

同时,积极发动公益组织、心理咨询室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反校园欺凌的宣传工作,并对学生提供专业的辅导和帮助。韩国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着力从学生的心理方面入手防治校园欺凌。欺凌行为折射出欺凌者的心理问题,以及受欺凌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正视其心理问题。首先,对受欺凌者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以免日积月累的伤害造成心理扭曲。另一方面,对欺凌者也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纠正其认知偏差,及时将欺凌者的思想行为拉回至正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的心理情绪,也应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将校园欺凌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

(四)明确学校责任,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

在美国,各州的反欺凌法明确规定了学校在防治校园欺凌中的责任,日本则从校园欺凌的发生、发现、处置的全过程规定了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在校园欺凌防治中担任着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6]。一方面,学校作为“管理者”要制定并完善校园欺凌的相关校规和政策,提高全校师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并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与此同时,开展对教职工的相关培训工作,提高教职工发现校园欺凌现象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能力。最后学校还应追踪了解本校校园欺凌的状况,以及时调整本校的相关政策,提高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

另一方面,学校作为“教育者”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而不仅仅片面的追求成绩,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的协调发展,引导班级开展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校园活动,并将校园欺凌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中,开设校园欺凌的专门课程和德育课程,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校园欺凌的危害。学校也可以邀请公安、司法进校进行普法教育宣传,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去遵守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可以有效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

(五)引导家长重视家庭责任,强化家长责任意识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顺利成长成才的基础,因此,父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文明的方式处理问题,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有哪些危害、校园欺凌会有哪些后果,在此基础上教育孩子不要进行欺凌行为,以及在面对欺凌时该采取怎么样的措施保护自己。还要告诉孩子在被欺凌后不要默不作声,要勇敢地告诉老师和父母。

此外,家长要用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到孩子的思想动态,鼓励孩子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对孩子多一些引导、疏导,少一些否定、指责。这样孩子才能吐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父母一起商讨解决办法,避免因一时冲动而犯下错误。

现下女生校园欺凌的案件逐步增多,家长要认识到对女生进行相关教育的重要性。在对女生的教育上要有一定区别,女生心思较为细腻敏感,在与女生沟通交流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鼓励女孩子将内心的想法说出来,避免不良情绪的累积而对自己或他们造成伤害。

(六)号召全社会努力营造和谐氛围,净化网络环境

通常而言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不够成熟,极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很容易在学生中传播开来,进而被学生所模仿。现代社会网络快速发展,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接触到海量信息,一些负面信息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网络同时也为学生开辟了一条网络欺凌的道路。因此,全员营造和谐氛围、加强网络监管势在必行。

首先可以通过大众媒体的舆论作用,使全社会对校园欺凌有正确的认识,提高每个人的责任意识。同时要多多宣传社会正能量的一面,进行正能量事迹的宣传报道,为青年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和谐与美好。减少暴力信息的传播,降低暴力信息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其次,相关部门要对网络中传播的不良信息进行严格监管,避免包括大量暴力、欺凌内容的信息广泛传播而被学生所模仿。对网络欺凌行为要及时反应并加以制止。在美国,有36个州在反欺凌法中加入了网络欺凌的内容,网络欺凌者可能面临监禁的惩罚[7]55-63。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召开了针对网络欺凌的专门会议,在《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中明确规定了网络监察机关和网络平台等各方的责任与义务,一旦发现欺凌行为,受欺凌者有权利要求删除相关欺凌信息,并获得侵害赔偿。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加强网络监管,杜绝不良信息的广泛传播,坚决反对网络欺凌。

注 释:

[1]New Data Show a Decline in School-based Bullying.https://www.ed.gov/news/press-re-leases/new-data-show-decline-school-based-bullying.

[2] 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2017年11月22日。

[3] 任海涛、闻志强:《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经验镜鉴》,《复旦教育论坛》,2016年第6期。

[4] 周冰馨、唐智彬:《防治校园欺凌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年第3期。

[5] 吕君:《韩国<“以学校现场为中心”校园暴力应对政策>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

[6] 廖婧茜、靳玉乐:《美国校园欺凌问题治理的发展、经验及歧视》,《教育科学》,2017年第5期。

[7] 黄明涛:《国外校园欺凌立法治理体系:现状、特點与借鉴——基于七个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校园心理学校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心理小测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