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亦长亦短皆精品:评印度长片《调音师》和法国短片《调音师》

2019-10-18游洪南陈文娟

电影评介 2019年13期
关键词:调音师印度

游洪南 陈文娟

2019年4月3日中国大陆上映了一部印度电影《调音师》,该片以法国同名电影短片《调音师》为蓝本,把2010年法国的这部14分钟的短片改成了长达140分钟的电影。法国这部短短不到14分钟的短片,是由导演奥利维耶·特雷内执导,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格萊高利.嘉德波瓦主演的法语惊悚片,电影内容短小精悍,场景浪漫却又充满悬疑,十分抓人眼球,结尾有一种戛然而止的精彩。该片获得2011年卢纹(Leuven)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在微电影史上留下了精彩的印记[1]。

印度片《调音师》(也称为《看不见的旋律》,Andhadhun)是由斯里兰姆·拉格万执导,阿尤斯曼·库拉纳、塔布拉迪卡·艾普特、安尔·德霍万联合主演的悬疑犯罪喜剧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个假扮盲人的钢琴调音师阿卡什(Akash)在意外成为一起凶案的“目击证人”后,所遭遇的种种出其不意、步步惊心的经历。影片故事波折惊奇,反转不断,被喻为印度脑洞悬疑片,位于各大印度电影榜单前列,成为2018年度IMDB(the International Movie Data Base)评分最高的印度影片。

从近几年的风向来看,短视频改编成影院电影很可能成为下一个风口。把短片改编成电影,外延空间往往很大,能给电影一个很好的创意。不过,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讲述了一个好故事。本文将以法国短片《调音师》和同名印度长片《调音师》为例,从电影主题、人物塑造、情节叙事等方面对两部电影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探索出两部影片的异同与成功之处。

一、电影主题

基于短片的影院电影改编,需要考虑到现代电影市场和商业需求。改编后的影片会对主题的广度进行拓展,横向丰满原片主题,纵向挖掘原片主题,激起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精神上的共鸣。印度版《调音师》阿卡西前段剧情基本承接法国《调音师》的主题,有着爱情歌舞与悬疑,但是后期主题翻转扩容,剧情发展一波三折,悬疑、惊悚、枪战,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

(一)法国《调音师》——短小精悍的人性迷局

2011年,一部由法国导演奥利维耶·特雷内(Olivier Treiner)执导的微电影《调音师》在业内引起了关注,受到影迷的追捧,虽然是一部仅有14分钟的短片,但深邃的主题思想和饱含的剧情张力却让人不禁叹服。电影用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短小精悍的构思,将人性的贪婪、懦弱、虚伪,全部暗藏在了电影的主人公——这个假装盲人的调音师身上。短片见大世界和深主题,正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法国电影最擅长精巧的构思和爆发性的张力,每一秒都将其利用到极致的微电影,更加紧凑而富有张力。《调音师》设计巧妙,适量的留白更能发散观众的想象。在这巧妙的小短片里,导演Olivier只用14分钟设置出一个悬疑故事,偷窥癖、暴露狂、审判者……细节、伏笔都很到位,情节颇有创意,还利用倒叙插叙交代人物背景,所有这些都凝聚于14分钟内的悬疑与惊悚。

也许导演Olivier压根就没打算写什么结局。不过更可贵的是,我们会发现剧本的文字魅力绝不在电影之下。剧本的写作风格十分老练,结构分明,布局巧妙。因为交代了电影所没有的细节,尤其是多了对环境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它在影响人物内心情感上起了什么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电影无法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的,文字的魅力跃然于纸上。该电影主题设计的精华还在于一个开放式结局,妙在开头和结尾是个环,砰地一声可以是枪声也可以是舞台上撞门声,可以理解成调音师成功脱险,也可以是死于妇人的枪下,引起观众无限想像。

(二)印度《调音师》——不断反转的悬疑惊悚

以最初充满不定因素的14分钟法国短片《调音师》为蓝本,印度《调音师》很显然把这个不定因素的主旋律扩展到了整部电影,悬疑惊悚成了电影的主题和风格。这部电影长达140分钟,但电影里好听的音乐、紧凑的情节、人性的揭露和社会真实带来的冲击,还有直到最后的情节反转让观者在电影结束时发出惊呼,充满了好奇[2]。全片的节奏适当,配乐轻松诙谐,观众跟随着阿卡什的视角去体验故事,慢慢掉进导演所设的反转陷阱;多处反转的镜头调度堪称高智商悬疑片的教科文本。男主人公不盲装盲的设定与表演使得本片的很多细节亦真亦假,然而这也是影片的高明之处。可盲可不盲的设定,开放性的结局以及值得玩味的细节,使得本片在悬疑类型片上有着独特的一席之地。不论反转数量多少,刻意与否,细节是否值得推敲,不可否认的是,观众被电影剧情强烈吸引,跟着电影里跌宕起伏的剧情共呼吸、同惊呼。

在主题上,印度《调音师》并没有像法国《调音师》那样深刻挖掘人性,而是延顺着人性本恶的基调,在悬疑惊悚的类型上走得更远,甚至融合进印度影片独特的黑色幽默作为点缀,让整个故事在精妙的构思下,紧张之余还能妙趣横生。这部电影开头是印度电影中少见的小清新风格,画面明朗而唯美,20分钟后我们发现它是一部带着英式幽默的电影,又过20分钟后我们觉得这是一部希区柯克式的恐怖电影,再过20分钟后我们发现又错了……虽然听起来好像是一部杂乱的电影,但是导演把这些反转元素融合得非常好,明媚小清新逐渐转变成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又华丽转身露出阴郁现实的本来面貌,实现了印式歌舞欢悦向揭露黑暗世界的自然转变。或者说这部电影像是加入了许多不同香料的咖喱,前调微甜,中调微咸,后调辛辣得呛出眼泪,却又诡异、美味、和谐。

二、人物塑造

角色和人物塑造是表现故事和剧情的材料和工具。对于短片而言,因受时长篇幅的限制,人物可能相对有限,角色的多面性往往流于表面。影院电影则会通过增加配角数量、深入塑造主角的方式,使得角色更加多样、丰满、鲜活。

(一)法国《调音师》——内心独白、人物有限

法国《调音师》的角色相对单一、人物数量有限,除了主角调音师阿德里安,在短片中出现过的配角也就是他的老板、那个持枪逼着他的老妇人,其他角色(比如跳舞的女孩、穿着短裤在家里走的男人、街边路过的老妇人)都如过眼云烟,不会给观众留下太多印象。

假装盲人后调音师阿德里安的人生变了样,找回了久违的快乐,但这样的快乐是畸形的。当他变成一个偷窥者,他的内心也是扭曲的,有着最典型的自欺欺人和洋洋得意。他一边注视着只穿内衣翩翩起舞的妙龄少女,一边激情四射地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充满激情并且以难度见称,在决定人生成败的大赛上阿德里安仅仅弹出一个音符,但此时却手指如飞,仿佛人琴合一,导演把這样的曲子安排在偷窥时演奏,表达的是人们在挖掘他人隐私来满足自己利益时的那种眉飞色舞和扭曲的快感。

电影还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来塑造人物形象,在电影开头和后半段有很多的内心独白。电影一开头便是男主的内心独白:“我很少在公众面前演出。”暗示了男主的内心世界一直是怯懦的。“我不是为那个人演奏的,我不知道他是谁。我甚至看不见他,我是个盲人……我为我身后的女人演奏。”影片开头显然自相矛盾的话语将环境瞬间推向诡异。影片后半段有大量篇幅都是男主的独白,他劝自己“冷静点”,告诉自己“她应该完全没察觉”,甚至异想天开“也许她在洗我的衣服。那很好,不是吗”,但他也突然想到了暴露他假瞎的证据“我的日程本,在我口袋里”等等一系列的独白,他甚至在老妇人持枪站在她身后的时候还告诫自己“别回头,你是瞎子”。在异端情况下,阿德里安凭直觉做出反应: 继续像盲人一样演奏以求苟全性命。然而一旦做出决定,回头就太迟。一个偷窥者,成为了牺牲品,暴露在另一个人的怀疑目光和持枪威胁之下。

(二)印度《调音师》——层层反转、人物众多

资料显示,将14分钟不到的短剧变成接近140分钟的长片,印度《调音师》至少有6个编剧,其中一位是法国短片的编剧。每个角色在不断反转的剧情中穿梭,一个接一个的反转(全片共50多处)不断给观众强烈刺激。开片中浪漫文艺的、装瞎的阿卡西到了片中眼睛真的瞎了,下半部影片便是阿卡西与突突车主、卖彩票者联手敲诈警官和恶毒女人西米的故事,到结尾还出现兔头拐棍对易拉罐神之一击,剧情翻转再翻转,完全超乎我们想象。

这部电影的演员整容强大,成功地塑造了电影里的人物形象,给电影添色不少。男主由印度男神阿尤斯曼·库拉纳出演,库拉纳在印度电影圈打拼多年,所塑造的形象多是善良暖人的角色,深受观众喜欢。这次在《调音师》的角色“亦正亦邪”的把控,也让他在短时间内快速圈粉。女主由作为印度国宝级的女演员塔布出演,她炉火纯青的演技把西米的套路和狠毒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部电影人物众多,有文艺帅气、装瞎求生存的男主阿卡西,性感美艳却心如蛇蝎的女主西米,有单纯善良泼辣的苏菲,有西米过气的影视巨星老公普拉默和身材健美当警长的情夫曼诺拉,还有参与绑架西米事件的从事黑市器官买卖的“医生”、以卖彩票为生满手戴满金手镯金戒指的萨库、开突突车的莫里,甚至还有小小年纪就懂得卖手机照片得钱的小男孩。主角人物鲜明,配角众多,引发观众思考的地方也很多,每个人物都能体现当代印度生活现状和社会的某个层面。比如当男主说出老妇人萨库手臂上湿婆的纹身,并在昏迷前嘟哝着“对着你湿神婆的纹饰起誓”时,那个几乎把人性完全抛弃的毒妇居然停止了作恶。在印度,印度教的湿婆派信徒将湿婆神奉为宇宙最高神,湿神婆是在印度底层民众中得到最广泛信仰崇拜的神,人们在社会上遭受各种伤害无处可躲时,唯有宗教给了他们宁静的空间[3]。

三、影片叙事

(一)法国《调音师》——倒叙顺叙+闪回技巧

戏剧性的设计,创意先行。在《调音师》这部短片中,镜头语言与影片情节完美结合在一起, 电影的画面与风格也极其吻合。法国《调音师》这部短小精悍的微电影,将电影的叙事手法和视听语言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整部影片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不得不说,这部影片的质量使其在微电影史上足以留下印记。

舒缓的钢琴曲慢慢奏起,轻柔中带着谨慎和克制,是舒曼的《诗人之恋》。看完整部影片后我们就能意识到开头的设计是多么精巧,只有侧面的老人虽然身体僵硬,但是我们看不到他另一面的伤口。三角钢琴的俯拍,只穿袜子和内裤的男主眼神空洞地弹奏着。机位巧妙地只露出妇人站在男主身后,隐藏了手中的钉枪。气氛诡异却使人想不到血腥。男主内心独白道:“我很少在公众面前演出。”然后接着:“我不是为那个人演奏的,我甚至都不知道他是谁,我是个盲人,我为我身后的女人演奏。”显然自相矛盾的话语将环境继续推向诡异。琴声舒缓地进行,突然一个急促的声响,琴声戛然而止,黑底白字写着“Laccordeur”(调音师)。很多人将这个声音归结为妇人扣动了钉枪,或者是关门的声音,此处的理解多种多样。但不管哪种理解,我们都知道这个突兀的声响,使剧情进入顺叙状态。

由于短片本身特殊的时长限制,使其必须在叙事结构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保证影片能够快速进入高潮,因此,对于高潮铺垫和高潮本身的刻画显得尤为重要。导演在情节逐渐推进过程中老练地运用了闪回的电影技巧,在男主角与老板咖啡馆的谈笑之间,将男主角的身份和所从事的调音师职业以及装扮成盲人的原因,极为高效且清晰地作了回溯和交代,并巧妙地在两人的话语中插入了危险信号的铺垫。导演利用男主角对自身伪装得意地自我夸赞和老板略带不悦的焦虑与担心话语,悄悄地暗示了调音师洋洋自得即将带来的危险和杀机。

(二)印度《调音师》——音乐、正剧、悬疑、动作混合的Masala

多年以来,印度影片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电影风格,包括独特的叙事要素组合、与好莱坞和欧洲电影截然不同的类型划分、超长的放映时间、炫丽的色彩运用,当然还有令人难忘的音乐和歌舞元素。《调音师》这部在印度大热的影片,几乎包含了所有这些元素,堪称一部将音乐、正剧、悬疑和动作混合在一起的Masala(马沙拉)电影[4]。

导演在叙事和情节的推动过程中也老练地运用了闪回的电影技巧。影片开头就是一个猎人在射杀一只瞎了一只眼睛的兔子,这只兔子一路奔跑躲避,撞上菜地里的稻草人,穿过满是包菜的菜地和茂密的草坪,来到了标有“浦那 32公里”路标的公路旁,此时猎人扳动了机枪,“砰”的一声之后是一串高速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甚至随即翻车的声音,此时影片名《调音师》出现。这个叙事场景在片尾又得到了映衬,与阿卡西说的故事相互呼应。但阿卡西最后是不是真的被这只瞎了眼的、被射杀的兔子所救,还真是个谜,观众对这个主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这个貌似不相干的开头之后,影片立刻进入顺叙状态,进入普拉巴特路的普通民宅,钢琴声悠扬的画面。

印度《调音师》的主角阿卡西身为调音师,影片中自然出现了无数音乐场景、很多动人的钢琴曲、抒情的歌声。影片一开始就是阿卡西在家里练习钢琴曲的场景,认真、投入,还伴着窗外洒进来的缕缕阳光,温暖而动听。影片中也有一些印度风格的曲子,阿卡西在弗朗科餐厅的表演,有时候是弹奏婉转动听的曲子,有时候是动感十足、激情四射的印度歌曲且边谈边唱,整个餐厅的听众在他的弹唱下,热情洋溢翩翩起舞。影片结尾也是以索菲意外发现阿卡西演奏会消息,循着歌声与他相遇。在阿卡西深情、动人心弦的歌声中,在阿卡西生动阳光地弹唱“告诉我,你是否遇见过她”中,在乐队激情四射的伴奏中,索菲与阿卡西相遇。音乐,作为影片叙事的线索,敏感地把握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对主人公内心情感的起伏描述,也是相得益彰的。

结论

未来短片改编成电影,是不是会成为一种潮流,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无论是法国《调音师》,还是印度《调音师》,导演出色的掌控能力和调度能力成为这两部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法国《调音师》短小精悍的篇幅中,充分把控情绪节奏和悬念感的设置,并且画面兼具电影美感,既揭示了导演对自欺欺人的讽刺与叹息,又在深刻主旨的挖掘过程中给予破解谜题的观影享受,不愧是一部足以获得奖项殊荣的优质影片。在印度《调音师》140分钟的长篇幅中,反转不断、惊悸有余,浪漫、唯美、清新、悬疑、惊悚、动作兼而有之,而且男主帅气逼人、声音浑厚,音乐充满魔力、动人心弦,导演用他的创意、镜头语言、营造的氛围带给人们不亚于好莱坞大片的震撼和刺激。两部影片,虽然一部是短片,一部是影院长片,但都创意十足而且具有开放性的结尾,引人深思,不愧为影片之佳作。

参考文献:

[1] 许莹.印度电影《调音师》:让观众参与到电影叙事的架构中来[ N ]文艺报, 2019-4-12(4).

[2] 柳莺.《调音师》:看不见的眼睛,看得见的黑暗[ 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04-15(12).

[3] 郭菲.我在印度的701天[ 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113-133.

[4]王志毅.孟买之声 当代宝莱坞电影之旅[ M ]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31-53.

猜你喜欢

调音师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调音师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山哈·印度摄影
调音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印度大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