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鸿雁传书

2019-10-18胡文捷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傅聪傅雷教导

胡文捷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间,父母与儿女之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同時也穿插呈现了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因已经知道傅雷夫妇此生的结局,再读起傅雷夫妇写给傅聪的家书,感到唏嘘不已。通过这百封家书,不难感受到傅雷夫妇的修养与底蕴,特别是通过他们对傅聪的倾诉与引导,更能感受到他们身为父母的体贴与关怀、身为长者的智慧、身为社会一员而创造出的精神财富。

很多时候,书信的内容是琐碎的,就像普天下的父母那样,来信先问一句寒暖,送孩子离开时哭得厉害,彻夜睡不着觉,算着日子、推测什么时候能收到孩子的书信。对于科技发达的现代,也许我们已经无需为等待远方亲人的音讯而煎熬,但父母对远行孩子的牵挂都是一样的,他们在午夜时分惊醒,想着远在国外的孩子吃得饱吗?穿得暖吗?和朋友相处得好不好?学业和工作是否已经有所成就?

这样的挂念经常贯穿在书信之中,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若你缺少勇气的时候,尽管来信告诉我,我可以替你打气。倘若你心绪不好,也老老实实和我谈谈,我可以安慰安慰你”。无论在哪里,无论是谁,天下父母心是永恒不变的。傅雷曾提到,妻子朱梅馥在向朋友们读傅聪寄来的书信时,经常快乐到流泪,他们为孩子的健康和成就开心满怀,为人父母的骄傲之情跃然纸上。

傅雷夫妇对傅聪的关心不只是嘘寒问暖的,也体现在对儿子为人处世的教导上。傅聪年少成名,傅雷夫妇并没有因此而自满和虚妄,他们经常告诫傅聪戒骄戒躁,时常反思自己。傅雷夫妇在书信中的教导是如此的眼熟,正像是我们的爸妈在饭桌上的那些唠叨,当时听着耳朵长茧,可是如今回想起来,却总觉得鼻子酸酸的。那些我们觉得厌烦的絮叨,其实是长辈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后得出的精简而睿智的人生哲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种俗语,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

有时,他们的教导是那么细腻,他们嘱托傅聪,到别人家做客时,脱了大衣,也一定要把围巾一起围在衣架上。他们留意到傅聪的手总是插在衣兜里,便提醒他,这种行为是没有礼貌的。又比如,外出吃饭双手不放在刀叉上时,要平放在桌面上面,不能放在腿上或者膝盖上。从这样的细节里可以看出,傅雷夫妇对于孩子的教导是细致入微的,他们不仅要他做一个成功的音乐家,更要他做一个有涵养、讲礼仪的绅士。读书信内容时,便常为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折服。

《傅雷家书》之所以具有很高的文学阅读性,还在于傅雷夫妇在书信中传达出的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悟。傅雷对傅聪,不只是把他当作儿子,还把他当作挚友,他在信中写道:“儿子变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别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与傅聪波兰求学的经历相似,傅雷早年留学巴黎,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且热爱音乐,其回国后教授美术史和法文,并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相同的经历,让他能够更容易与傅聪共情,并提出一些人生建议,例如,他提起自己21岁在瑞士正患着青春期的、罗曼蒂克的忧郁病:悲观、厌世、彷徨、烦闷、无聊。不只是傅聪,哪怕是我读到这里也不禁莞尔,这可不是我21岁的模样嘛。

傅雷经常在书信中同儿子一同讨论艺术、音乐和文学,以及人生的道理,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幸福和满足。“真理第一,学问第一,艺术第一”,他的感悟都是融会贯通的,讲给外行,别人听得云里雾里,傅聪却是懂的。傅雷对傅聪提到,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傅雷对于诗歌、音乐和文学的感悟总是很妙,这是一种天赋,天赋之下的感悟也必须是同样有天赋的人才能理解并践行的。

彼时的傅聪在国外学习肖邦的钢琴曲,“肖邦的作品跟波兰的气候一样,变幻不定,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风雨雨,忽而又阳光灿烂,肖邦的音乐是极其微妙的”,他有时悟不得,与傅雷在信中倾吐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傅雷也必定会以自己的经验,给出相应的指点。傅聪的悟性也是极高的,没有辜负自己的父母和祖国,在国外的巡演中受到了空前的欢迎。

傅雷对傅聪的指点,不单只对他有所帮助,对我们来说,也是有很强的指引性的:

他提到感情时,说要把“这些事当作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慨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存着凭吊的心怀”。

当然也有傅雷传世的名句:“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契相抱。”

当傅聪在演奏时觉得自己总是无法获得完美、感到非常矛盾时,傅雷简单几句便开导了他——“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大的矛盾呢:形式与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往来的百封书信能够流传至今,还因为傅雷的许多书信在寄出前,都要由其妻子朱梅馥誊抄一遍做底。比起傅雷的谆谆教导,朱梅馥的来信更多的是从母亲的角度表达对孩子的担忧,让傅聪多多体谅他的父亲,站在人民的角度让傅聪明白,当他拥有别人难以企及的好资源时,要懂得知恩图报,牢牢记住自己的身份,学会回报社会。

记得,在生命的最终时刻,傅雷给予傅聪的赠言是这样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作家,更是一位父亲所给予自己孩子的最大的期盼。

猜你喜欢

傅聪傅雷教导
傅雷的称赞
恐惧宴会的钢琴大师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钢琴天才傅聪:黑白键上有我的“终身”情人
一粒米
没有寄出的信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on Poetry Translation
傅聪:我的信不能入《傅雷家书》
遵从内心的呼唤
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