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热潮
——以《偶像练习生》为例

2019-10-18吴怡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练习生综艺偶像

吴怡雯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什么是“偶像养成类”综艺

“偶像养成类”综艺,是把练习生日常训练和比赛舞台全部记录下来,以“偶像养成”为核心目标的新兴节目形式。

国内的这类节目最早出现在2015年,综艺《燃烧吧少年》的出现象征着卫视对此类节目的最先试水。2016年开始,《hello!女神》、《最强女团》、《明星的诞生》等节目也在各大网络平台出现。但在最初阶段,这类节目在国内并没有产生很大热度。直到2017年,各大卫视和网络平台推出了《超次元偶像》《明日之子》等节目,“偶像养成类”综艺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特别是在2018年,《偶像练习生》和《PRODUCE 101》引发了收视热潮,使得“偶像”一词前所未有地活跃在大众面前。(见表1)

表1

二、“偶像养成类”综艺引发收视热潮的原因

(一)准确把握受众心理

1.普遍存在的好奇心理

好奇心是在一种普遍存在社会心理,也是大量粉丝追星行为的内在动机。普通人出于对明星隐私的好奇,会在互联网上想尽办法搜索其相关信息,明星的八卦绯闻也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消遣。

《偶像练习生》中的选手同以往选秀节目不同,他们并非纯素人,其中不乏一些小有名气的选手。比如从《声动亚洲》出道的蔡徐坤,在节目播出之前,他的微博就有一百多万的关注量;比如早先参加过韩国《PRODUCE 101》第二季的朱正廷和Justin,他们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和粉丝基础;又比如在《中国有嘻哈》上亮过相的小鬼和朱星杰,出过单曲、接受过采访,也被广泛关注着。但大部分粉丝对明星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其在舞台上的形象,一种被包装过的人设形象。所以,很大一部分观众是这些选手的粉丝,去看节目是因为好奇他们喜爱的明星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另一方面,其中还有一些虽然未出道但自带话题的选手,比如范冰冰的弟弟范丞丞、焦恩俊的女儿焦曼婷、成龙侄子Jeffery 等,这让节目还没开播就赚取了不少流量。大家会很好奇他们的实力到底如何,是真的能歌善舞,还是只会靠家里人上位?

除了这两类比较典型的选手群体外,还有一些曝光度较少、来自小公司的练习生,他们吸引观众的能力相对较弱,但到节目播出几期后,会有一部分受众被圈粉。或许一开始还会“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但越往后越感慨“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地追着看了下去,好奇自己的“爱豆”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艺能”,这是部分受众的真实写照。

2.欲望与理想的替代性满足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提到,个体竭力追求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本能欲望,“人在难以摆脱的挫折中寻求某种精神快感或积极联系,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自我补偿①”。在日常生活中,受众作为普通人,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梦想得不到实现的失落会推动人们转向外部环境去寻找精神补偿。

“当自己喜爱的明星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而这一方面恰恰是自己不可能完成的,那么个体对明星的心理寄托其实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替代性满足②”,很多有兴趣、有才能的观众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展示自我的舞台,但他们对于成功的渴望依然存在,不仅仅是在本职工作方面,还有外貌、演技、唱歌、跳舞等等方面,所以说“受众将自己的欲望、理想和信念向外投射和放大,本质上是一种深层自我的现实化、人格化和理想化③”。

在节目中,“越努力越幸运”这句鸡汤口号反复在视频中出现,节目想展现的是:这些本来并不完美的练习生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经过一层一层的筛选,一次一次的锻炼,迅速地成长起来。“成长”和“励志”这样的节目设定,贴近年轻受众的心理,也接近他们的生活主旋律。看着偶像的蜕变过程,受众会情不自禁地自我投射,仿佛自己也身在其中,自己也有所成长、有所进步,从而获得满足感。

(二)有效整合媒介资源

1.网络投票排名实时刷新

《偶像练习生》是网络综艺,粉丝可以通过爱奇艺平台为选手投票。该节目的比赛规则是:100 名练习生每周都随机组团进行舞台表演,由观众投票决定排名,选手排名每周公布一次,并淘汰部分人员,最后一期进行决赛,根据实时排名选出票数前9 名成员,组成团体“nine percent”出道。

有学者提到:“节目播放期间,选手们依照粉丝喜欢的类型被塑造,吸引粉丝;粉丝则通过各个渠道、平台关注自己所喜欢的选手的动态,为其投票。④”偶像和粉丝之间,其实是一种各取所需的关系,而这一系列互动也是粉丝观众群体得到满足的过程。节目从始至终都让观众参与到“偶像制作”的过程中,粉丝可以在爱奇艺每天投一票给自己支持喜爱的练习生(充值成为会员或者买赞助商产品可以增加票数),并且练习生们的排名会每周公布一次,这使得粉丝们时刻“保持警惕”,每天投票以保证自己的“爱豆”排名不下降,而在不知不觉中,受众就对该视频平台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2.微博平台带动的全媒体覆盖

新浪微博中的热搜话题传播快、效果强,能进一步引起网友的广泛讨论。节目组以微博为主要宣传阵地,同时在电台、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等各个媒体平台,实现全媒体覆盖,保持节目“流量”。

有效融合多种媒介的宣传推广策略,使得《偶像练习生》收视率的稳步增高,一段时间内关于该节目的信息在互联网中铺天盖地地涌来。信息的轮番轰炸、传媒的过多渲染,不仅增加了大众的猎奇心理,还使明星成了前卫时尚的标榜,强化了受众的从众心理。学者白琨总结道:“也就是在这种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当大众媒体制造出大量明星让人崇拜时,人们也就似乎理所当然的对这些明星崇拜了起来。⑤”

比如,第一期节目播出后,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周围的一些人会有新的口头禅,像“我不能影响他们”“你心里没点balance 吗”“我觉得我都要爱上他了”等等。如果没有看过节目,就没法和同龄朋友共语境,这是大部分热爱潮流的年轻人所“不允许”的;因此,年轻个体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会不自觉地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也就是所谓的盲目从众,这是很多非粉丝观众最初去观看节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消费偶像“小鲜肉”现象

在21世纪,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关注点从“生产”转向了“消费”,大众偶像也从生产型转向了消费型。与此同时,在当今社会,女性的地位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大众对“女为悦己者容”的角色期待和刻板印象逐渐消解,相反,女性消费“小鲜肉”的现象变得极为普遍。

“小鲜肉”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名词,这个词包含着对年轻男性的物化和消费心态,所以一定程度上对于男性来说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而女性从“被看”变为“受众”,从“被消费者”变为“消费者”,这一转变映射着女性社会主体地位的提高。

在国内很多选秀节目中,男性选手的形象也从以往的“肌肉型男”向更符合当今女性审美的“可盐可奶的小鲜肉”转变。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提到的第六层“审美需求”,是指人对美的生理、心理、精神的需求和欲望。《偶像练习生》节目中的练习生基本上都是有颜有身材的“小哥哥”,在其主要受众年轻女性眼里,这些都算是“美好事物”。所以说,节目组对受众审美需求的准确把握,是其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偶像养成类”综艺是2018年最火爆的选秀节目,在2019年也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样“三个月速成班”式的选秀机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练习生训练时间短,实力不够”“后续造星资源不够,培养机制跟不上”“粉丝群体流动性大”等等。所以,节目制作组不能一味追求眼前效益,而是要把握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已有优势,将其打造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否则“偶像养成类”综艺只会是“昙花一现”。

注释:

① 杨银娟.替代性满足:我国青少年对日本动漫出版物的解读研究——以《海贼王》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2(08):56-59.

② 袁延明,刘岩.明星真人秀节目走红的受众心理探析——以《奔跑吧,兄弟》为例[J].声屏世界,2015(07):30-31.

③ 白琨.超越自我,追寻完美——心理学视野下的明星崇拜现象[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5.

④ 许芫颜.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小议[J].出版广角,2017(08):66-68.

⑤ 白琨.超越自我,追寻完美——心理学视野下的明星崇拜现象[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5.

猜你喜欢

练习生综艺偶像
偶像报
SEOUL TRAIN
食神练习生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我的偶像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