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和校园社团双平台的隐性课程建设在作业治疗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2019-10-18叶敏仪黄尹虹张效玮欧阳静明莫玉兴丘开亿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隐性考核康复

张 雪,叶敏仪,黄尹虹*,张效玮, 欧阳静明, 莫玉兴, 丘开亿

(1.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康复保健系,广东 广州 510450;2.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广东 广州 510440)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相对于显性课程的一个概念,也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一般泛指按照一定教育目的及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并对学生成长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隐性课程切入层面包括:教育观念层面、思想行为层面、管理制度层面、物质与环境层面以及教学评价层面[2],每个层面又包括若干内容形式,需要结合校园环境、制度等实际情况而具体制定,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加和完善。本次隐性课程设计就“思想行为层面”的“校园活动”项目为切入点,并依托我校“校企合作”和校园社团双平台开展,具体研究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16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全体学生,共11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99人,年龄分布在19~24岁之间,平均年龄(20.14±0.96)岁。其中参加本次隐课活动的54人设为实验组,其余65人列入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以及上一学年平均成绩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2)。

表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n)

表2 两组一般资料基线对比

2.方法。作业治疗技术课程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课程教学环节完成后,依托“校企合作”和学生社团双平台开展个人竞赛方式的校园活动。该活动围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由本校一线教师、一线康复治疗师、企业人员以及“康复协会社团”共同制定活动方案,最后由合作企业与“康复协会”共同执行完成。参赛内容是制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的标准化视频展示,参赛形式以团队小组形式进行,每支参赛队伍3~5人。最后邀请校外专家对参赛作品鉴定和评奖。学生本着自愿原则参与,参赛学生被纳入实验组,其余学生对纳入对照组。大赛结束后,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全部学生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章节理论成绩及操作成绩考核测验。理论试卷及考试由非授课教师A完成,实践操作由专任实验员B及两名外聘临床教师共同打分完成。所有资料由专人C进行保管及数据分析。

3.评价。该实验采取教考分离的双盲方法,即相应课程部分及竞赛部分结束后,单独安排非授课教师对学生分别进行考核和评价。考核环节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实践考核内容依照全国康复技能竞赛的项目进行设计,主要包括两大项目,即与患者面谈沟通的能力和专业康复技能操作的能力。第一项包括以下内容:道德素养和交流能力;沟通所得信息的质量;面谈的组织能力;时间的管理能力等。第二项包括以下内容:操作者自身体位摆放及患者体位摆放;康复用具及仪器的管理;所给患者的指令和解释;对患者的反馈和鼓励等。

4.统计方法。统计描述和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两组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

5.质控。本实验全程采用双盲法,对教师群体实行教考分离,即安排不同组别人员分别担任授课教师与考核教师,增加了多名校外不知情人员,保证参与考核教师人员全程未参与该次活动,以减少人为及心理因素影响。对学生做好保密及隔离工作,社团活动主题的隐性课程一结束立即安排考核,避免干扰因素的影响。再者,由专人对每一份笔试试卷、实践考核评分表当日进行复核,发现问题及时更正补充。

二、结 果

根据考核结果统计数据显示,实验组无论是理论考核还是实践操作方面,得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如下(见表3)。实验组在操作考核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操作过程条理性强,操作程序步骤分明,所需操作考核的时间也相对较短。

表3 两组考核情况对比分)

三、讨 论

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包含知识的传输和技能的传授,更应渗透综合素质的提升。职业素养具有情景性、养成性等特点[3],而隐性课程体系可隐藏于学校各项活动中,是利用学生易受暗示的无意识心理特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作用,其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估量。此次作业治疗技术隐性课程建设调动了校企合作和学生社团双平台,在丰富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增加了校企合作切入点,丰富了学生社团活动。其对专业学生教育的影响分析如下。

1.巩固专业教学效果。 接受教育的个体因不同的兴趣爱好、文化修养、性格类型等因素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提示需要因材施教,提供多种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需求。传统课堂的授课场所及授课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这就需要“隐性课堂”对传统的“显性课堂”进行必要的补充。通过隐性课堂潜移默化的影响,吸引学生关心专业知识,应用专业技能,丰富专业学习的方式,最终巩固专业教学效果。本次实验的实验组的理论成绩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通过隐性课堂的巩固学习,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更牢固和扎实。

2.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 此次实验中,实验组学生不仅在操作考核得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操作过程也条理清晰、步骤分明,所需操作考核的时间也相对较短。可见隐性课程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隐性课程没有强行灌输和纪律约束,而是通过陶冶和感染产生号召力,吸引学生关注动手操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长期保持[4]。这种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教师在显性课堂反复示范教授的效果。

3.拓展课外技能。开发隐性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将学生多种课外能力融入到专业技能中。隐性课程让原本枯燥刻板的专业知识变得“嚼之有味”,甚至“兴趣盎然”,还在无形中拓展了学生多项课外能力,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本次活动围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技能,开发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摄影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台词解说能力、视频剪切编辑能力等多方面技能,所收到专业学生参赛作品远比最初设想的水平高出很多,可见学生的课外潜能非常值得专业教师进一步开发利用。

4.团队合作精神。校园活动形式的隐性课程开发是多方合作的结果,就此次隐性课程开发而言,该校园活动聚合了多名专业教师、临床带教、企业方等人员组合,需要整个团队通力合作完成,提高了一线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另外,学生参赛形式以团队小组形式进行,每支参赛队伍3~5人,小组内人员进行有效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参赛作品,因此该校园活动增强了专业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他们走向康复治疗师的团队工作模式。

总之,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必要补充体系,其在专业教学方面的研究开发很有必要。随着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不断推进,隐性课程正逐渐被纳入正式的课程设置当中,其教育地位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5-7]。笔者们正通过不断实践研究,初步建立作业治疗技术课程的系统化隐性课程体系,然后以此为落脚点进一步建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整个专业核心课程的隐性课程体系,发挥隐性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隐性考核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