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山水,以及实践中的我

2019-10-17梅婉婷

中国书画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央美术学院体悟纸本

◇ 梅婉婷

(梅婉婷,1983生于湖北武汉。200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我的山水世界,即从研究生时对龚贤的认识开始,便已确立出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初始创作,技术是纯粹的自我感知而非传统意义的临习。对龚贤的认识是自己的封闭意识,这是自我阅读消化后的某种精神启示,是一种时空碰撞。在接下去的小品作品中得以呈现其貌,这是“无为”的行动。在自信力找到并开始坚定准备大尺寸系列作品《界·外》,大胆走出去是阶段性的工作再现。鸿坤美术馆的首场个人秀,我用《界·外》《迹》《限》作品来释解心中的山水。我想山水极限的刻度已被我捕捉。作品《界·外》怀有对五代、宋以来的高古山水,带有敬意与近乎膜拜的心里在解读这些山水圣贤所表达的自然之境及自我感受,不自觉地被笔端所再现。说起用笔、用墨、用水、用气等等,我想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与自然为伍的方法,与西方人的画刀、排笔皆然不同,也与我们的邻居日本标榜的什么“禅”意不同。中国人的山水观,从工具起用,放空自我的精神游历,到非它非我、真真假假的界外幻境,我想这样的宇宙观及精神高度,西方人达·芬奇手里那支墨水鹅毛笔或者日本禅师铃木大拙的“禅”都是界!

稍微迟缓地、慢慢地、转念地,我的《限》《迹》《域》也随之展开啦。这是局部特写,如摄影镜头拉进,拉进的是自然,是高古画圣的近距离体悟与现实实践。笔转折、停顿,有风声,有草语,有天地之际的漂移。也许是诗歌,也许是一位壮士走过,也许是未来城市的占有,这些都是感触,穿越古今吧……总之,不知不觉就画了过来,并于2014年作了这个人生中的首展。回首已是过往,幸会旅美山水大家李华弋先生来现场指导,也是不小收获。古为今用,与古为徒,也是山水这一专题在近年海内外学术界的共识、共享与共鸣吧!走一走,停一停,观景,也是写景,不同的视觉眼点就这样形成了,离一张完整的画也就近了。这也许就是笔随心境,有感而发的妙出。我的很多画都是这样不经意而成的,我感觉这就是自然!

《寒潇秋域》是我开始创作历程的第二阶段,画面感开始舒放,笔意也更加自如。题材多以湖水、浅滩、水面植物为主。这类题材在宋画里面也很常见。我想对这类景致的描绘有两层意义:一是异象地体会古人对此意的刻画;二是自我抒情,对古法的自然性进行当代演习。这种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练习是对新事物的体悟。这种体悟远超书本,纯粹是自己的经验。如同由缓至紧的乐章,时而有云,时而高山,时而溪水不断。这段时间我特别喜欢描绘初秋的苇塘,有些寒气,放眼过去,很是野逸,有些悲情,这般景致与宋画也是吻合的。我想时空却有轮回一说,让我以当代的心情对话遥远的过往。在对山水的学习实践中,渐进与自然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更多的是加进对自然的体悟,我想这是最重要的。古人有古人的山水,现代人有现代人的山水,当代的我们呢?当然也应该有我们的答案,这是立体的洪荒错层,似有漫步其中,一览各类植物及阳光雨露,行色人众。我想山水告诉我们的是一个道理,一个生活态度,一个宇宙观………

梅婉婷 界外 68cm×136cm 纸本墨笔 2012年

(梅婉婷,1983生于湖北武汉。200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宋建华

梅婉婷 迹之一 22cm×32.5cm 纸本墨笔 2013年

梅婉婷 迹之二 22cm×32.5cm 纸本墨笔 2013年

梅婉婷 限迹之一 68cm×136cm 纸本墨笔 2013年

梅婉婷 限迹之二 68cm×136cm 纸本墨笔 2013年

猜你喜欢

中央美术学院体悟纸本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熊明非作品选
兰华生作品
体悟整体思想之魅力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张青简介
寇月朋作品欣赏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