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课中价值观教育的渗透的实践研究

2019-10-16张明科

教师·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渗透价值观

张明科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纲要的颁布,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已经全面铺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价值观的渗透逐步引起了众多教师、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价值观的渗透意义非常重大,不仅能使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得到有效落实,还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个性和终身发展,是当前时代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文章基于新课程探究了小学语文阅读课价值观渗透现状,指出了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让价值观的渗透更有意义,则应该对教材中的内容做到全面掌握,并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例证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教师还应该善于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将团结、和谐、爱国等各类价值观进行充分的挖掘,进而促进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根据课堂实例指出了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掌握的价值观教育内容,指出了作为教师首先价值观要正,在进行价值观渗透的时候要注意适度,作为教师还应该注意阅读教学方法运用的灵活性。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价值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2-0036-02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价值观作为教学的一项重点工作应列入育人工程当中,这就要求价值观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是,当前素质教育并未真正地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在一起,学生似乎被当成了知识收纳的容器。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一部分小学生受社会价值冲突、生活习性的影响,会产生功利价值和道德价值的矛盾。教师由于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理念等影响,在价值观渗透实践过程中也会出现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本研究主要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渗透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使小学生真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养成正确价值观,进而使其真正爱上文学,爱上自己的人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渗透的价值观内容分析

教师要想做好价值观的渗透,则应该对教材的内容做到全面的掌控,充分地利用教材,厘清学生需要掌握的价值观内容,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价值观内容的渗透。

(一)热爱科学的价值观

在小学语文文本中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形象,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中描绘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诺贝尔》中描绘的是执着奉献的热爱科学的价值观。渗透得好,这些都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做学问就是要有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科学观。

(二)爱国主义价值观

例如,《升国旗》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渗透爱国主义价值观,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打好其他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时还能激发对汉字的热爱。在学生学好生字词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杰出的精神文化,升旗仪式引导着学生尊敬国旗,继而启发学生对祖国的文化的更强烈的自豪感。

(三)团结友爱的价值观

例如,文章《六个馒头》中就蕴含了丰富的团结友爱价值观,该文章中体现的友善价值观,其内容更贴近当前小学生的生活。《六个馒头》描述的故事出现在春游期间,讲述的是学生们均在准备零食,而其中的一个女孩却买了六个馒头,在出发的当天,女孩吃了其中的一个,有的学生以没吃饱为理由,将剩下的馒头吃掉了。后来学生们以吃了馒头为借口请女孩吃饭,女孩的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并逐渐接受了同学的帮助,享受着纯洁的友谊。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渗透现状分析

社会的发展需要价值观进行引导。语文课程教育不仅具有工具性,同时还兼具人文性,其蕴含着先进的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也就是说语文阅读和价值观教育二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学生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

笔者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课上采用的基本上都是接受型的授课,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这样的课堂多注重学生知识掌握的量,而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较为忽略,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个体的学习积极性。要想真正提高阅读教学吸引力,增加课堂乐趣,教师不仅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还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处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体验,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但是笔者发现在下面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忽视了。

《七色花》阅读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带着学生进行自然段分析的时候,直接将答案给了学生,向学生直接说明第一自然段描写的是燕子在外形上看著活泼可人,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燕子可以在春天增加更多的朝气,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燕子在飞行时候的样子,第四自然段描写的是燕子在休息时候的样子,第五自然段描写的是作者对燕子的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将自己的情感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必然会失去自己进行价值观思考的机会,无法细细地对文字进行品读。新课改理念下学生本应该属于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应该成为课堂的引导者。但是上面案例中的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二)教师的价值引导不足

根据新课标,大多数教师都进行了新三维目标的解读,并将解读结果写到了教案中,也给予了学生一定的主动权,例如“你最喜欢哪段?”等问题,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基本上都是肯定的。实际上一律的肯定虽然看似认可和尊重学生,但是却不是真正意义的价值观渗透。有时候会出现矛盾的答案,教师一旦引导不力就会导致学生失去辨别的能力。

(三)价值观渗透过度现象严重

笔者发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价值观并不进行渗透而是强硬地灌输,导致渗透过度,使语文阅读课程成了思想品德课。有些教师似乎是为了渗透而渗透,在特定时间给出了价值观的内容,显得非常突兀,这些均是不可取的。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文《三克镭》教学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字词的认识就花费了很长时间,又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思考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学生发言也较为积极。一节课下来,笔者发现教师过分地看重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错将语文阅读课程当成了思想品德课。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有效渗透的对策

作为教师要想让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有效渗透,就需要将自身的价值观摆正。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一)教师的价值观要正

教师的价值观正指的是其要做到关爱学生、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等,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關系,要能够以身作则。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冷漠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切记千万不能将情绪转移给学生,不要将消极的思想释放给学生。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要让学生所长得到发挥,进而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宽松的价值观渗透氛围。

(二)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作为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教学方法运用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展合作学习,进行价值观的渗透。例如,在《学会合作》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所带来的力量,继而有效地启发学生合作意识,则可以在教学中积极开展阅读教学,使学生能在学习中逐步学会合作。再比如,《三个小伙伴》的文章描绘的是小袋鼠、小野猪和小象的故事。它们三个一起上山去栽树,非常的友爱,在合作栽树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却懂得将自己的特长利用起来,一起合作将树木栽好。这个故事的意义是非常好的,能够告诉学生要相互合作和团结,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事情办好。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新课的导入。将文章当中的“伙伴”这两个字的笔顺说出来,然后带领学生读“锄头”“嘴巴”等词语,让学生知道哪些词语当中有轻声的音节。

(2)挑选出一个学生进行第一自然段的朗读,并对“一同”这个词进行解释,让学生看图说话。

(3)挑选出几个学生进行第二到第五自然段的朗读,让学生讨论栽树所分的步骤、栽树的时候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等内容。但是故事中三个小伙伴均没带工具,怎么办?让学生共同讨论挖树坑、运肥料、浇水没有桶等种种困难如何解决。虽然困难众多,但是三个小伙伴都不着急。大家一起合作,最后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教师还设计了填空式的对话内容,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直观。

(4)当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到第六自然段的时候,则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愉快、兴奋的心情。

(5)之后分角色朗读、表演,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价值观的渗透要适度

教师在进行价值观渗透时切记千万不要拿出价值因素进行直接灌输,要带领学生踏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交际和写作能力。例如,在《跳水》阅读教学中,学生们看到了放肆的猴子总是拿船长儿子开玩笑,在船上孩子为了将自己的帽子拿回来爬到了桅杆顶端,紧急时刻,船长用枪逼迫儿子跳水,最后才得救。有的教师利用这些内容,总结出了船长的机智和果断,但是这些实际上是小学生无法总结出来的。所以这样的灌输式价值观渗透实际上意义并不大,笔者建议教师的渗透要适度,要将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出来,在不断的认识深化中逐步形成文化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价值观,认同价值观。

四、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进行价值观的渗透既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但是当前价值观渗透中却存在着各种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教师的价值引导不足、价值观渗透过度现象严重,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则价值观要正,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注重价值观渗透的适度性。

参考文献:

[1]魏宏聚.课堂教学中实施价值教育的途径和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3(2):9-13.

[2]王红梅,何亚明.积极心理健康教学视野下小学生阅读疗法的实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9):77-81.

[3]李国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4]周玉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渗透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