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2019-10-15周美静许春晓

旅游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共生

周美静 许春晓

[摘    要]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测评对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基础概念还未得到清晰界定,测评指标体系尚未构建。基于已有文献,文章对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运用文献演绎法和专家访谈法获取了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维度和指标,由此得出的测评指标体系包括共生获益水平、共生界面水平、共生开放水平、共生公平水平、共生顺畅水平和共生均衡水平6个维度、16个一级指标和43个二级指标。接着,文章选取韶山市这一经典红色旅游目的地为案例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结构化访谈法将该指标体系应用于韶山市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测评。测评结果得出:韶山整体的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不高,各维度中,共生公平水平最高,共生均衡水平最低,共生开放水平、共生界面水平、共生获益水平、共生顺畅水平居中。分产业的共生发育水平方面,娱乐、景区及相关产业的共生发育水平较低。最后,文章基于韶山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测评结果及成因分析,提出4条管理启示:丰富旅游业态,拓展共生空间、理顺政府管理体制,优化共生环境、构建公私合作机制,打造共生平台、依托龙头企业,激发共生活力。

[关键词]红色旅游;共生;共生發育水平;测评指标体系;韶山市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9)09-0127-18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19.09.016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旅游跨产业融合与企业间合作的扩展推动部分红色旅游地演变成一体化的红色旅游共生系统,产生了明显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综合效益。全国现今拥有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①、3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② 和42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③,但大多是以孤立的景区存在,配套业态发育不足,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联动发展程度不够。针对这些问题,《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红色旅游要转变发展方式,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寻求与其他主体的合作④。《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指出应“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更多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文化消费”⑤。在此背景下,细致分析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概念与构成因素,实证评估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准确识别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短板,有助于提升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产业效益,并给类似的旅游地发展提供借鉴。

国内的红色旅游概念于1998年登上学术期刊,和绿色旅游、白色旅游等一起成为一种专项旅游产品[1]。随着《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红色旅游研究的数量开始迅速增加,大量学者就红色旅游的概念[2-3]、范畴[4]、发展对策[5-6]等展开了专题讨论。近年来,一些在海外留学的中国研究人员也开始关注政府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作用[7]、红色旅游作为文化和社会空间的属性及影响[8]等。

“共生”一词源于群落生态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生”理念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被看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9]。同时,工业/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10-11]、共生营销(symbiotic marketing)[12-13]成为研究热点。

红色旅游共生是中国红色旅游发展到融合新阶段出现的概念,在国外尚未发现相关研究。国内早期的红色旅游共生研究从资源整合角度着手,探索出“红绿”“红古”“红蓝”等结合发展模式[5,14]。近年来,以红色旅游共生为主题的研究逐渐兴起,主要围绕红色旅游内涵[15]、红色旅游资源[16]、红色旅游企业[17]、红色旅游区域[18-19]等层面来研究共生发展机理及策略。红色旅游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典型成果,如王忠和阎友兵运用TOPSIS方法对红色旅游绩效的评价[20];方世敏和曹红春对红色旅游经营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测[21];刘成文和冯淑华对红色旅游效应评价体系的研究[22];徐仁立和张永起对区域红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23]等。

总体而言,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起步不久,近年来成为热点,一些学者[24-25]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推动红色旅游共生研究系统化和科学化奠定了良好基础。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便是在此背景下延伸出的研究命题,目前仍缺乏相关成果。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思辨,界定了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概念,利用文献演绎法和专家访谈构建了测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结构化访谈对韶山市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进行了测评,并为韶山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提升提出建议。

1 概念界定

1.1 共生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是共生的3个要素[26]。共生单元是形成共生关系的基本单位和物质基础[26]。共生体是共生关系的集合体,如企业共生体是企业共生关系的集合。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包括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共生组织模式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26];共生行为模式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26]。共生环境为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影响因素的总和[26]。

1.2 红色旅游共生

袁纯清指出共生是“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26]。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研究者借用生物共生的概念,提出企业共生、产业共生、区域共生和国家共生等理念[27]。赵红等认为企业共生是指企业个体为了提高竞争力,获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在采购、生产配送、销售以及科研等各个环节联合,从而实现相同资源的共享和不同资源的优势互补[28]。红色旅游共生是共生理论在红色旅游中的具体应用,是共生单元围绕红色旅游资源集聚,并相互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或共享,同时产生正向效益的个体和组织间关系[15]。这些概念初步界定了共生的内涵,但共生的判别条件和门槛条件尚未明确,红色旅游共生的范畴尚不清晰。本文基于已有研究,辨析经济管理领域共生的本质及形成条件,进一步明确红色旅游共生的概念和范畴。

(1)共生单元是一个利益主体,且彼此的利益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生物通常为了营养、安全和繁殖等需要,选择与其他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经济社会的共生也是共生单元间基于一定的共同利益而结成的亲密关系,但它们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具有独立的利益诉求。政府、行业协会等组织为谋求公共利益而设立,难以归入共生单元。同时,共生单元间的利益又相互影响,共生单元在一起时能促进彼此利益的增加,分开便失去了共同利益增长的机会,甚至减损已获得的利益。因此,共生关系是共生单元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2)共生具有基本的门槛条件。第一,共生单元间必须拥有某些共同的特质(如共同的客源市场、相同的旅游线路等),至少形成一个共生界面,相互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有物质、能量、信息的双向交流,能产生正向的共生利益,且拥有对方一定量的信息[26]。第二,共生单元间要有长期共生的潜力。共生是一种常态而非偶然的状态。生物界的共生是指生物间相互依赖,共同生活在一起[29]。经济社会中的共生单元可以在地理空间上邻近,如旅游娱乐场所和旁边的旅游酒店;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如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建立共生关系,但都要是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至少应该具有长期合作的可能性,竞争对手偶然的一次性或短期合作,不能稱为共生。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红色旅游共生定义为利益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拥有共同的特征和互补性,并具有长期共生可能性的两个或多个红色旅游共生单元,通过共生界面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或共享,实现至少对一方有利,对各方无害的正向利益的相互关系。

1.3 共生界面和主导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分为内生界面和外生界面[26],内生界面是指由共生单元自身形成的界面,外生界面是指由共生环境形成的界面[26]。在红色旅游共生中,内生界面是指共生单元间订立的合同或协议,外生界面是指外部环境提供的共生平台[30]。主导共生界面是指对共生单元行为方向起支配作用的内生界面[26],本文将其界定为长期稳定的合同或协议。

1.4 共生介质和主导共生介质

共生介质是指共生单元在共生界面上交流的媒介[26]。在企业共生中,共生介质表现为共生关系发生时的价值活动内容,如因技术合作发生的共生活动,介质是技术研发[31]。企业价值活动,包括物流、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和销售、售后服务、企业基础制度(会计制度、行政流程等)建设、人力资源管理,都有可能成为共生介质[32]。共生介质也分内生介质和外生介质,内生介质是指在内生界面上形成的介质,即通过订立合同或协议进行的共生活动内容,而外生介质则是在外生界面上形成的介质,即在共生平台上形成的介质。主导共生介质是指对共生单元发展方向起主导作用的内生介质[26],即通过订立长期稳定的合同或协议所开展的共生活动内容。

1.5 红色旅游共生系统

红色旅游共生系统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组成(图1)。在产业系统中,农户也是基本的利益主体,但企业是红色旅游及相关产业活动的核心。为抓住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最基本的“模块”,将红色旅游共生单元界定为追求投资回报和经济效益的红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企业,不包括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政府、行业协会等非营利性组织。根据《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旅游业包括旅游出行、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游览、旅游购物、旅游娱乐和旅游综合服务7大类产业,旅游相关产业包括旅游辅助服务和政府旅游管理服务[33]。据此,本文将红色旅游共生单元分为旅游业内共生单元和相关产业共生单元,业内共生单元为旅游出行、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游览、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综合服务7大类产业中的企业,相关产业共生单元则是旅游相关产业中的企业。

红色旅游共生环境是红色旅游共生单元之外的因素之和,包括政府旅游管理服务(如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企业管理服务(如行业管理协会)、旅游业中的公共服务(包括只收取成本价格的公共交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旅游及相关产业外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生态环境。游客作为消费者,是企业共生的市场基础,属于旅游及相关产业外的经济社会环境。

由于红色旅游的文化、经济等多重功能,红色旅游共生系统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共生环境方面。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博物馆等免费公共景区为红色旅游地带来了可观的客流,使旅游企业业务增长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搭便车”;此外,红色旅游承载的社会教育功能,让红色旅游共生系统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为注重社会效益的产  出[15, 34],因而目的地的整体建设和发展获得了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这些都为红色旅游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共生环境[15]。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红色旅游及相关企业往往面临着较多的政府管制[34],一旦政府履职不当,可能会给红色旅游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双重性质的共生环境让红色旅游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需要兼顾政府、游客等主体的认同,也让红色旅游共生系统中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协调更为复杂。

1.6 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

生物体的发育是指生物体从诞生开始,其机能和构造从简单变化到复杂,直至整个机体发育成熟的过程[35]。与生物体相似,共生发育是共生单元间共生关系逐渐发展完善,直至达到理想状态的过程。红色旅游共生发育可表达为:红色旅游共生体从形成到发育成熟,其机制(如利益分配等)和结构(共生界面、共生介质等)逐渐完善的过程。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是红色旅游共生体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能力的体现,是共生体改善内部结构、理顺发展机制、增进共生利益,提升共生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表现。

2 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2.1 测评维度

测评维度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得出。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得出:第一,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体现的是红色旅游共生单元构建和组织共生关系的能力,即共生单元的共生组织水平,可以从共生界面特征、开放特征、分配特征、阻尼特征和共进化特征等共生组织模式的5个方面特征进行评   价[26]。这5个特征反映了共生发育水平的5个方面,界面特征反映共生界面水平,开放特征反映共生开放水平,分配特征揭示分配公平性水平,即共生公平水平,阻尼特征反映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顺畅程度,即共生顺畅水平,共进化特征反映共生能量(利益)生成大小,即共生获益水平。

接着,采用专家小组访谈对维度进行补充和完善。访谈中,专家们认为除共生组织模式的5大特征以外,袁纯清[26]提到的共生均衡不仅体现了共生的动态稳定性,还预示着共生持续发育的潜力,应被列为第6种共生发育水平,即共生均衡水平。因此,共生发育水平的测评维度共有6个:共生界面水平、共生开放水平、共生公平水平、共生顺畅水平、共生获益水平和共生均衡水平。

2.2 测评指标遴选

首先,借鉴共生组织模式的研究成果,从它5大方面特征的描述中提炼出合适的测评指标;然后,查阅合作、战略联盟等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红色旅游共生特征改写成合适的测评指标,前两个步骤的工作共得到16个一级测评指标和46个二级测评指标;最后,采用专家评分和自相关分析法,删除不重要的或重复的指标,最终得到16个一级测评指标和43个二级测评指标。

2.2.1    共生获益水平

共生获益水平不仅包括共生单元的有形资产的增加,也包括无形资产的增值。共生获益水平可归结为业务成长(核心业务的加强和业务范围的扩大)、有形资产的增加(收入的增加)和无形资产的增值(服务质量的改善和顾客满意度的提升)3个方面[36]。此外,品牌资产集中体现了品牌的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其增值情况适宜用来测度无形资产的增值。专家还提出,人力资本(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的优化也是共生产生的效益之一,这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尤其重要。在实践中,企业社会责任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37],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共生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因此,选取业务成长、有形资产、品牌资产、人力资本和社会效应5个指标作为测量共生获益水平的二级指标。

(1)业务成长。借鉴李垣等的研究成果[36],选取核心业务、业务范围作为测量指标。此外,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结构-行为-绩效)理论,市场结构通过市场行为影响市场绩效[38]。已有研究表明,公司的业务结构也对公司的经营行为及绩效产生影响[39]。因此,将业务结构也选为业务成长的测量指标。

(2)资产价值。资产结构即各类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所占比例与企业绩效存在着正向或负向关系[40]。因此,除收入增加外[36],还将资产结构考虑在内,一起测量共生带来的有形资产的价值增值。

(3)品牌资产。根据企业品牌资产的研究[41],选取感知质量、品牌形象、品牌忠诚测量品牌资产。

(4)人力资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提出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42]。相似地,企业不仅能通过联手招揽人才等共生手段增加人才数量,还能通过联合培训、人才交流等共生举措改善人才结构和质量。因此,选取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作为衡量人力资本的指标。

(5)社会效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更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如获得政府、消费者及员工的认同[43]。因此,选取政府认同、旅游者认同和员工认同3个指标衡量共生产生的社会效应的大小。

2.2.2    共生界面水平

共生介质、界面稳定性和共生专一性是共生界面的3个重要属性[26]。共生介质是共生单元交流的媒介,界面稳定性反映界面属性的稳定性,共生专一性反映共生单元间的相互依赖程度。

(1)共生介质。共生介质的衡量分为4个方面:共生介质数量、共生介质互补性、内生共生介质所占比重和主导共生介质所占比重[26]。

(2)界面稳定性。界面稳定性表现为共生界面维持平衡和恢复平衡的能力,它取决于共生界面的属性和质量[44]。在生态系统稳定性测量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是找出稳定状态各个指标的临界值,通过比较现状与临界状态确定稳定性的大小。在直接测量困难太大的情況下,可以将相关属性作为替代物,间接测量各属性恢复稳定的能力的大小[45]。本文采取间接测量方法,选取的间接指标为:冲突协调顺畅度[31]、界面持久性、界面出现的频度[26],以及主导共生界面所占比重[26]。

(3)共生专一性。共生专一性反映共生单元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可以用更换共生伙伴的困难程度和中断共生关系的不利后果为它的二级测评指标[46]。此外,参考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47],选择共生交易量所占比重测量共生专一性。

2.2.3    共生开放水平

李玲将共生开放水平分为开放广度和开放深度两个维度[46]。(1)开放广度。参考已有研究,结合共生研究内容对原有测评指标进行改造,用共生业务范围所占比重和共生占用资源所占比重测评开放广度[46]。(2)开放深度。根据专家访谈意见,用优势业务参与共生的比重和核心资源的分享程度测评开放深度。

2.2.4    共生公平水平

共生公平包括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36]。分配公平是指共生单元的投入与收益的公平程度[36]。程序公平是指共生决策制定过程的公平程度[48]。

(1)分配公平。李垣等提出,可以通过比较共生单元的共生利益与它所做出的投资、所承担的责任、同类共生关系的优秀回报率、以及共生伙伴所获利益来测评分配公平[36]。

(2)程序公平。借鉴李垣等的观点[36],结合共生实际进行改造,从信息公平、地位公平和话语权公平3个方面测量共生程序公平。

2.2.5    共生顺畅水平

参考袁纯清的研究,选取成本顺畅、分工顺畅、沟通顺畅测量共生顺畅水平[26]。成本顺畅衡量共生阻碍产生的成本的大小,分工顺畅考察共生分工方式的合理程度,沟通顺畅反映共生单元间沟通的数量和质量。

(1)成本顺畅。基于周敏等关于关系成本的探讨[49],并重点关注共生产生的显性成本,将共生成本归纳为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

其次,借鉴罗顺均等的研究[57],访谈人员的选择标准为:(1)级别比较高,能掌握比较全面的信息;(2)在企业拥有较长的工龄和较深的工作资历,能掌握较为准确的信息;(3)拥有和研究主题契合度高的岗位职责。最终,本文共选取了33位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见表3)。最后,为了全面获取韶山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现状,本文还对韶山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

细化指标的评分标准分为两种,一种为10分制,评分范围为0~10分;一种为百分制,评分范围为0%~100%,计算结果统一转换成10分制分数。指标评分的计算方法如下:指标层指标的得分为细化指标的算术平均值,准则层指标的得分为指标层指标得分的加权总分,目标层的得分为准则层指标得分的加权总分,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1):

[SD=∑[(∑SAm/NAm)βBi]βCi] (1)

SAm代表每个指标层指标下所有细化指标得分的总和,NAm为每个指标层指标包含的细化指标的数量,βBi代表每个指标层指标的权重,βCi代表每个准则层指标的权重,SD为目标层指标得分。i的值从1开始连续编号,m的值由每个指标下指标的数量决定。

4 测评结果及分析

4.1 分维度的测评结果

根据式(1),得到韶山市红色旅游总体的共生发育水平和分维度的共生发育水平。由图2和表4可知,韶山市红色旅游总体的共生发育水平不高,只有5.216分。细分来看,共生公平水平(7.56分)最高,共生均衡水平(3.577分)最低,其他水平相差不远,得分均在5分左右。结合访谈资料,本文对各维度的测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呈现韶山市红色旅游共生发育现状。

4.1.1    韶山的红色旅游共生公平性较高

韶山红色旅游共生公平水平得分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水平,主要是因为韶山红色旅游各产业之间拥有清晰的合作模式,程序公平(7.521分)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旅行社、景区、饭店、酒店、演艺企业、纪念品商店、旅游相关企业之间已形成了稳定的合作模式。宾馆总经理在访谈中便提到了他们与旅行社之间的合作模式:“我们(当地宾馆和旅行社)互相之间没有矛盾,大家各自收各自的钱,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序号9)。银行经理也表示:“我们和旅游企业的合作跟其他业务没有很大差别,都是按照流程走”(序号30)。

此外,韶山联系密切、彼此信任的社会网络使分配公平(6.624分)得分较高。韶山市由乡村发展而来,大部分居民是亲戚或朋友关系,沟通顺畅,共生氛围融洽。“我们(俩家相邻的宾馆)关系很好,本来就是亲戚关系,平常客人多了,他们家住不下就会放到我们家,我们家住不下也会放到他们家”(序号12)。

然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共生公平的感知存在分异。旅行社、饭店、购物商店、酒店、老景区(韶峰、滴水洞、毛泽东纪念园)、旅游相关企业等成熟企业公平性感知较高,而新兴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和新兴演艺企业(润泽东方)则在客源市场开拓、产品推广等方面对外界依赖很大,让利较多,话语权较小,程序公平性较低,导致分配公平性也不高。“没办法,新景区所有的客人都靠旅行社和导游引荐,不然基本上没有游客过来(序号1)”。这说明韶山新兴的红色旅游企业目前还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阶段,即共生伙伴获益大于自身获益的阶段,共生公平性有待提高。

4.1.2    韶山红色旅游共生顺畅水平有待提升

韶山红色旅游共生顺畅水平为5.252分,处于中等水平。结合实地考察与访谈,发现韶山企业之间共生成本方面的阻碍较小(6.711分),但分工不太合理(5.400分),沟通不够顺畅(4.150分)。“目前的分工方式在很多细节方面还要多考虑,比如怎么一起宣传企业,怎么想办法吸引游客过来”“本地的一些企业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先,有些东西跟他们不太好沟通”(序号2),从外省引进的景区管理者说道。不同产业的共生顺畅水平也有所差异。一位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表示,客源是韶山企业共生关系缔结的关键,为获取客源,新兴企业往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尤其是资金成本。

4.1.3    韶山红色旅游共生空间巨大

韶山红色旅游共生均衡水平得分最低,为3.577分,这表明与理想的共生规模相比,现有的共生规模还远显不足,共生空间还很大。根据表4中各产业的共生均衡水平计算结果,交通和购物大约还有50%的共生需求没有被满足,住宿、餐饮和相关产业约留有60%进一步共生的可能性,景区、旅行社、娱乐分别还有大约70%、80%和90%的共生空间。酒店副总经理在访谈中表示:“已经合作的企业都相处比较融洽,但是,希望未来与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在会议方面有更多的合作”(序号6)。另外,一些被访谈者认为韶山共生规模受制于韶山旅游市场规模。一位饭店总经理说道:“我们当然希望提高收入,但是,客人只有这么多,中午吃饭和过夜的客人也只有这么多,想合作也合作不了”(序號13)。技术手段的落后也是导致共生规模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很多企业对电子商务不是很熟练,没有利用好这个销售渠道”(序号13)。

4.1.4    韶山红色旅游共生界面水平和开放水平不足

韶山红色旅游的共生界面水平(4.928分)和共生开放水平(5.047分)得分均不高。共生介质发育不佳(4.410分),各企业通过订立合同或协议进行共生的较少,一是大家认为产业发展情况一直在变动,每个企业的发展前景都不确定,难以保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二是大家的合作模式普遍不稳定,没有谋求长期稳定合作的动力。界面稳定性表现相对较好(5.269分),共生专一性较差(4.501分),表明企业更换共生对象的代价不高。

在共生开放方面,开放广度(5.450分)比开放深度(4.025分)表现更好。韶山各企业之间的核心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在被问到是否会优先为合作的旅行社预留客房时,一家饭店总经理表示:“这个不一定,谁先来就给谁,旅行社团队游客价格给的低,赚的更少”(序号11)。这些凸显出韶山红色旅游共生单元间的相互依赖和信任的不足。

4.1.5    韶山红色旅游共生获益不均衡

韶山红色旅游共生获益水平的权重为0.319,但得分却只有4.973分。韶山红色旅游共生获益水平相对较低有两个原因:一是尽管业务成长(5.400分)和资产价值(4.757分)等方面的获益较高,但品牌资产(4.182分)和人力资本(3.213分)等方面的获益较小,降低了共生获益的整体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韶山红色旅游共生以业务共生为主,品牌、研发、人才等层面的共生较少。在人才这一块,除演艺企业与外界艺术职业学院有一些合作外,其他企业在人才招聘、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对外合作较少。“我们在韶山设有实习基地,但是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去外面实习,留下实习或者工作的学生很少”(序号31)。此外,共生获益中的社会效应得分较高(5.104分),这是因为韶山常住居民对毛泽东普遍怀有崇敬之情,旅游企业也高度配合区域内的治理措施和统一行动,如配合环境治理、在毛泽东诞辰提供福寿面等。

二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共生获益水平各异,旅行社(7.632分)、购物(5.441分)和娱乐(6.261分)获益较多,景区(3.430分)、住宿(4.820分)、交通(4.580分)和餐饮(4.400分)、相关产业(3.229)获益较小。新兴企业在业务范围和品牌知名度方面获益更多,成熟企业则在业务结构和资产增值方面收获更大。

4.2 分产业的测评结果

分产业计算韶山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表4),发现韶山各产业的共生发育水平得分在4~6分之间。其中,旅行社得分最高,为5.861分;餐饮(5.822分)和交通(5.780分)紧随其后;购物(5.487分)和住宿(5.256分)居中;娱乐(4.741分)、景区(4.311分)和相关产业(4.222分)得分最低。结合访谈结果和现实观察,可进一步分析各产业共生发育情况。

(1)韶山旅行社业的共生发育水平最高。韶山旅行社较高的共生发育水平(5.861分)主要得益于韶山较大的客流量。其中,共生获益水平(7.632分)和共生界面水平(6.665分)较高。但是,韶山旅行社的共生规模尚未达到理想水平,共生均衡水平(2分)还需提升。

(2)韶山餐饮业的共生发育水平(5.822分)排名第二,主要得益于它较高的开放水平(8.500分)和公平水平(9.500分)。韶山餐饮的共生方式较为灵活,旅行社、娱乐、购物均可与其合作,并且合作模式和合作规则清晰,利益冲突较少。

(3)韶山交通业的共生发育水平排名第三。韶山的旅游交通方式比较单一,核心景区内只有旅游环保车一种交通方式。但是交通企业在与当地酒店、饭店、景区等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整体顺畅度(6.455分)较高。此外,交通的均衡水平(5.000分)与购物并列第一,在所有行业中相对较好。未来,韶山旅游发展集团还打算在景区内打造特色化、主题性交通方式,进一步丰富旅游交通服务,交通业的共生发育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4)韶山购物业的共生发育水平排名第四。购物的共生公平水平(8.525分)和均衡水平(5.000分)表现较好,但共生开放水平(4.000分)和共生顺畅水平(4.102分)相对较差。韶山购物的共生发育问题主要在于韶山的文化创意产业发育不足,旅游纪念品缺乏创新,在设计、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共生力度较小。

(5)韶山住宿业的共生发育水平排名第五。住宿的共生顺畅度较高(6.670分),但开放性(4.000分)不够。韶山住宿的共生规模主要受限于过夜游客规模较小,导致住宿企业竞争大,合作小。据统计,2017年韶山旅游人数达2052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272万人次,只占到总人数的13.26%①。

(6)韶山娱乐业的共生发育水平排名第6。韶山旅游目前最主要的娱乐项目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山水实景演出。由于二次消费产品的研发不到位,加上演艺固定成本较高,目前的盈利情况不乐观,共生均衡水平(1.195分)有待提高。此外,由于前期需要快速提高知名度,演艺公司在共生方面让利较多,共生公平水平(3.839分)较低。

(7)韶山旅游相关产业的共生发育水平排在第七。相关产业的公平水平(9.000分)、顺畅水平(6.385分)较高,但获益水平(3.229分)、开放水平(2.000分)、界面水平(3.800分)、均衡水平(4.144分)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旅游相关产业均是成熟产业,办事流程规范清晰,利益分配及沟通交流障碍较小。但是,相关产业与旅游业的共生还不是很深入,共生潜力有待随着韶山旅游业态的丰富而释放。

(8)韶山景区业的共生发育水平最低。据韶山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透露,大部分到访韶山的游客游览完毛泽东故居、铜像广场、毛泽东纪念馆等免费景区(属于共生环境)就离开了,只有约1/6的游客会进收费景区。因此,景区的共生获益(3.430分)不大,共生界面(3.855分)不穩定。其次,滴水洞、韶峰等观光型景区旅游内容单一,游客逗留时间短,而清溪、银河等新景区产品还较少,导致了景区业共生均衡水平低下(3.195分),市内难以形成旅游环线。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与讨论

5.1.1    界定了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相关概念

本研究基于生态学领域的共生概念,以及经济管理领域共生、旅游共生和红色旅游共生已有理论成果,对红色旅游共生、红色旅游共生3要素、红色旅游共生系统、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楚界定,并提供了共生界面和共生介质等的操作性定义,为其他目的地旅游共生发展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指出红色旅游共生为利益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拥有共同的特征和互补性,并具有长期共生可能性的两个或多个红色旅游共生单元,通过共生界面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或共享,实现至少对一方有利,对各方无害的正向利益的相互关系。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是红色旅游共生体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能力的体现,是共生体改善内部结构、理顺发展机制、增进共生利益,提升共生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表现。

5.1.2    构建了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指标体系

以往研究选取红色旅游人数、收入、游客满意度、受教育人数等宏观数据评价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整体效果[20-23],尚未深入红色旅游发展的内部结构及其关系。本研究基于微观企业间的共生关系,构建了一个包括6个维度、16个一级指标和43个二级指标的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指标体系,指出了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主要表现为:第一,红色旅游共生单元通过共生在业务、资产、品牌、人力资本及社会效应方面获得的利益;第二,红色旅游共生单元在成本、分工、沟通3个方面的顺畅水平;第三,共生单元间相互开放水平,如基于优势业务的共生和核心资源的分享;第四,红色旅游共生界面水平,包括共生介质、界面稳定性和共生专一性;第五,红色旅游共生单元对分配过程及结果的公平性感知;第六,共生关系网络的密度。该指标体系给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实证测评提供了工具,同时也从微观企业间关系的视角解析了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机理,可以为旅游融合发展实践提供指导。

5.1.3    实测了韶山市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

以往研究使用统计年鉴或者专家评估数据,在产业层面揭示了目的地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58-59]。本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访谈获取数据,得出韶山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较低,总体得分为5.216分,其中,共生公平水平(7.560分)>共生顺畅水平(5.252分)>共生界面水平(5.240分)>共生开放水平(5.047分)>共生获益水平(4.973分)>共生均衡水平(3.577分)。结合访谈结果,得出韶山拥有较好的本地共生网络,各产业拥有清晰的共生模式和规则,相互之间信任基础牢固,因而共生公平性感知良好。但是,韶山高层次的共生举措较少、深层次信任与开放不足、新型业态培育力度不够、共生的手段落后等,因而其他维度的发育水平较低。测评还发现,韶山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旅行社、餐饮、交通、购物、住宿、娱乐、旅游相关产业和景区,旅行社、餐饮能满足来韶游客的基本需求,共生发育基础条件更好,发育水平更高。然而,韶山红色旅游企业整体缺乏创新,对外共生努力不够,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导致整体的共生发育水平低下。其中,因过夜游客较少,业态发育不足,导致住宿、娱乐、相关产业和收费景区的问题更为突出。评价结果反映了韶山市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为其他红色旅游地的共生发展提供借鉴。

5.2 管理启示

基于韶山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评价与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提升韶山红色旅游的共生发育水平,需要在丰富旅游业态,拓展共生空间的基础上,处理好政府之间,政府、企业与社区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从而优化共生环境、打造共生平臺、激发共生活力,具体得到以下4条管理启示。

5.2.1    丰富旅游业态,拓展共生空间

测评结果显示韶山红色旅游的共生均衡水平最低。市场统计数据也表明,韶山以一日游游客为主,限制了韶山市旅游产业链的延长,核心景区对周边旅游空间发展带动有限,旅游收入与客流量形成反差[35]。这一方面说明韶山红色旅游的融合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另一方面也显示当前存在巨大的“漏损”市场。由于市场消费偏低,企业共生发展空间受到制约,进一步限制了韶山作为世界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前景。要突破发展瓶颈,韶山应当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战略举措,着力培育乡村度假、体育休闲、研学教育等旅游业态。同时,打造“月光经济”,丰富夜间业态以留住游客,延长消费链条,培育区域旅游环线,从根本上提升韶山市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

5.2.2    理顺政府管理体制,优化共生环境

韶山红色旅游的管理体制较为复杂,它由湖南省韶山管理局(直属湖南省委办公室的正厅级部门)和韶山市政府(隶属于湘潭市政府的县处级部门)共同管理。其中,湖南省韶山管理局负责管理毛泽东故居、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氏宗祠和滴水洞景区,韶山市政府负责管理韶峰、毛泽东纪念园等景区。两个管理政府分别掌管一部分红色旅游资源,难以形成发展合力[35]。分头管理体制不利于韶山市红色旅游的一体化发展,也不利于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的优化,难以实现“韶山故事”的完整讲述。因此,在管理体制方面,建议湖南党委政府协调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和韶山市政府管理职能,整合各自监管的旅游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韶山市全域旅游发展。

5.2.3    构建公私合作机制,打造共生平台

韶山的旅游政府、企业和当地社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沟通不畅和利益冲突,导致红色旅游共生进展缓慢。因此,韶山市应当划清政府、企业和社区之间的界线,明确各自的作用与角色,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区参与的合作机制。首先,政府应该紧扣红色旅游的社会功能,保护好珍贵的红色旅游资源(如毛泽东故居、毛泽东铜像广场等),并大力发展红色教育培训,以教育激发红色旅游活力;二是坚持以红色为本色,规范红色旅游项目的审核和监管,制作项目准入条件与负面清单,保持红色旅游的严肃性;三是在红色底色的基础上,搭建共生平台,包括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和配套设施、策划区域性节庆活动和营销活动等。同时,放宽对企业的管制,出台鼓励政策,如对参与体验型红色旅游教育项目给予税费减免和贷款优惠;四是强化社区参与,将周边的乡村旅游纳入韶山市整体旅游规划当中,为其提供行业指导和宣传营销,引导周边居民结合韶山红色旅游特色,提供旅游餐饮、住宿、纪念品等产品和服务。

5.2.4    依托龙头企业,激发共生活力

韶山小企业居多,管理者普遍重视短期利益,缺乏战略眼光,品牌共生和研发共生较少,这也是韶山红色旅游共生初级形态的表现。韶山亟须引进甚至培育富有实力和责任心的旅游龙头企业,在共生理念和模式上做出表率,形成标杆,推动企业间从业务共生的初级形态向品牌共生、研发共生等高级形态演进。2017年,韶山与旅游龙头企业景域集团、绿色集团共同合作开发韶山平里村田园综合体,致力于打造乡村休闲业态,此项目若能成功落地,将对其他类似项目的合作形成示范作用。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文结合理论思辨与实证探究,对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相关基础概念、维度,以及测评指标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限于篇幅长度和调研条件,文章留有一些局限有待未来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拓展。首先,本研究基于文献演绎和专家访谈得出比较全面的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指标,但指标的精简性、实用性还有所欠缺,后续研究可运用因子分析法等进一步检验和精简测评指标体系。其次,由于调研难度大,本研究无法将全部企业纳入调查,而是选取了规模较大的企业这一类关键知情人进行访谈来获取行业信息,最大限度地逼近共生发育水平的客观情况,未来研究可选取企业较少的案例地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最后,本文虽然定量评价了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水平,但共生单元间的网络结构缺少描述,后续研究可结合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考察红色旅游共生发育的网络结构演化特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TIAN Yong.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ourist market in Jiangxi province [J].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1998, (4) : 101-104. [田勇. 江西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调查与对策分析[J]. 江西社会科学, 1998, (4) : 101-104. ]

[2] LIU Haiyang, MING Jing. Red tourism: Concep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mode [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2010, 17(1): 66-71. [刘海洋, 明镜. 红色旅游: 概念、发展历程及开发模式[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0, 17(1): 66-71. ]

[3] XU Chunxiao, ZHU Xiangping, ZHANG Huan. A research into the relationship of red cultural atmosphere, tourist attitude and advocacy[J]. Tourism Science, 2016, 30(5): 1-11. [许春晓, 朱湘平, 张欢. 红色文化氛围、游客态度与拥护关系研究[J]. 旅游科学, 2016, 30(5): 1-11. ]

[4] HUANG Jingbo. Study on red tourism consumer market and behavior pattern[J]. Consumer Economics, 2007, 23(1): 29-31. [黃静波. 红色旅游消费市场与行为模式研究[J]. 消费经济, 2007, 23(1): 29-31. ]

[5] YU Fenglong, LU Lin. Problem diagno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d tourism development: Aconcurrent talk about the enlightenment from re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Jinggang mountain [J]. Tourism Tribune, 2005, 20(4): 56-61. [余凤龙, 陆林. 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兼论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启示[J]. 旅游学刊, 2005, 20(4): 56-61. ]

[6] YANG Hong, LIU Yuqiao, YUAN Kaiguo, et al. A study on the tourism industry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at great mens hometown “red triangle” in Hunan province[J]. Human Geography, 2011, 26(3): 154-158;160. [杨洪, 刘玉桥, 袁开国等. 伟人故里“红三角”旅游产业优化研究[J]. 人文地理, 2011, 26(3): 154-158;160. ]

[7] ZHAO N, TIMOTHY D J. Governance of red tourism in China: Perspectives on power and Guanxi[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6(1): 489-500.

[8] LIN C F. Red tourism: Rethinking propaganda as a social space[J]. Communication and Critical/ Cultural Studies, 2015, 12(3): 328-346.

[9] WU Chunyou. Resource Efficiency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Management[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6: 33-37. [武春友. 资源效率与生态规划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3-37. ]

[10] BEERS D V, BOSSILKOV A, CORDER G. Industrial symbiosis in the Australian minerals industry: The cases of Kwinana and Gladstone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8, 11(1): 55-72.

[11] NOTARNICOLA B, TASSIELLI G, RENZULLI P A. Industrial symbiosis in the Taranto industrial district: Current level, constraints and potential new synerg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122: 133-143.

[12] VARDARAJAN P R, RAJARATNAM D. Symbiotic marketing revisited[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6, 50(1): 7-17.

[13] DICKINSON J B. Symbiotic marketing: A network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Research, 2012, (11): 1-27.

[14] YANG Xiaozhong, WANG Qingbin, YE Shujuan, et al.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the re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in western Anhui[J]. Journal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 2008, 24(5): 126-130. [楊效忠, 王庆斌, 叶舒娟, 等. 皖西红色旅游开发和保护一体化模式研究[J]. 皖西学院学报, 2008, 24(5): 126-130. ]

[15] XU Chunxiao, ZHOU Meijing. Study on connotation of red tourism symbiotic development based on a symbiosis concept evolution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Hu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2014, 30(4): 87-91. [许春晓, 周美静. 从共生概念演变看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内涵[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4, 30(4): 87-91. ]

[16] XIAO Haiping, GU Renxu, HUANG Jingbo. On the combined developing mode of the red triangle regions tourism resources[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0, 19(3): 121-127. [肖海平, 谷人旭, 黄静波. 湘粤赣“红三角”省际边界区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10, 19(3): 121-127. ]

[17] ZHOU Huiling, XU Chunxiao. Research on the symbiosis atlas of red tourism enterprises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s[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2015, 29(1): 81-85. [周慧玲, 许春晓. 红色旅游企业共生图谱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 29(1): 81-85. ]

[18] HUANG Xijia, ZOU Xiaoy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teractive red tourism area based on symbiosis theory: A case study of Nanchang district in Jiangxi province[J].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2010, (2): 213-218. [黄细嘉, 邹晓瑛.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 2010, (2): 213-218. ]

[19] XU Chunxiao, LI Qiao. A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ymbiotic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in Changzhutan Area[J]. Tourism Science, 2015, 29(2): 14-27. [许春晓, 黎巧. 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J]. 旅游科学, 2015, 29(2): 14-27. ]

[20] WANG Zhong, YAN Youbing. Red touris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ased on TOPSIS method: Taking the leaders hometown red triangle as cases[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3): 516-520. [王忠, 阎友兵. 基于TOPSIS方法的红色旅游绩效评价——以领袖故里红三角为例[J]. 经济地理, 2009, 29(3): 516-520. ]

[21] FANG Shimin, CAO Hongchun. The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bout red tourism scenic management[J]. Journal of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2009, 25(2): 43-47. [方世敏, 曹红春. 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5(2): 43-47. ]

[22] LIU Chengwen, FENG Shuhua. Research on the index system valuation of red tourism impacts: A case study on Nanchang[J]. 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 :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 27(1): 76-80. [刘成文, 冯淑华. 红色旅游效应评价体系研究——以南昌为例[J]. 鲁东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27(1): 76-80. ]

[23] XU Renli, ZHANG Yongqi.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of regional red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2, (6): 49-51. [徐仁立, 张永起. 区域红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6): 49-51. ]

[24] XU Chunxiao, SHE Bailian. Market dynamic mechanisms in the symbiosis between tourist destination[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7): 96-105. [許春晓, 佘白连. 旅游目的地间共生的市场驱动机制研究[J]. 旅游学刊, 2016, 31(7): 96-105. ]

[25] TAN Huayun, XU Chunxiao. A study of the symbiosis of interes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ist network: Taking red tourism in Shaoshan as an example[J].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2016, (1): 64-70. [谭华云, 许春晓. 行动者网络视阈下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共生研究——以韶山红色旅游为例[J]. 广西社会科学, 2016, (1): 64-70. ]

[26] YUAN Chunqing. Symbiosis Theory: Aconcurrent Talk about the Small Economy[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1998: 7-47. [袁纯清. 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7-47. ]

[27] HU Xiaopeng. Theory definition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industry symbiosis[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8, (9): 118-128. [胡晓鹏. 产业共生: 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 中国工业经济, 2008, (9): 118-128. ]

[28] ZHAO Hong, CHEN Shaoyuan, CHEN Rongqiu. Study on the behavior models and mutual economical benefit of enterprise symbiotic[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04, 12(6): 131-137. [赵红, 陈绍愿, 陈荣秋. 生态智慧型企业共生体行为方式及其共生经济效益[J]. 中国管理科学, 2004, 12(6): 131-137. ]

[29] DE BBARY A. Die Erscheinung Der Symbiose[M]. Strasbourg: Verlag von Karl J. Trübner, 1879: 5.

[30] ZHOU Meijing. Tourism symbiosis type and its performance in red tourism[J].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17(6): 78-85. [周美静. 旅游共生类型及红色旅游共生发展表现[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 17(6): 78-85. ]

[31] LI Liangxian. Study on the Conduct of Symbiosis During the Growth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base on the Competition-cooperation Relation [D]. Nancha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1. [李良贤. 基于竞合关系的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共生行为研究[D]. 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 2011. ]

[32] PORTER M E. Competitive Advantage[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112.

[33]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National Tourism and Related Industries (2015) [Z]. 2015-07-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 (2015) [Z]. 2015-07-21. ]

[34] ZHANG Taicheng, WANG Weinian. Research on re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welfare[J].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2014, (1): 246-251. [张泰城, 王伟年. 公益化视域中的红色旅游发展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 2014, (1): 246-251. ]

[35] XU Jialu, PENG Yixin.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High School Teaching: Biovolumes[M]. Shenyang: Shenyang Press, 1990. [许嘉璐, 彭奕欣.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生物卷[M]. 沈阳: 沈阳出版社, 1990: 55.

[36] LI Yuan, YANG Zhiping, SHI Huibin.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mechanism of procedural fairness and allocation fairness[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9, 6 (6): 759-766. [李垣, 杨知评, 史会斌. 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影响联盟绩效的机理研究[J]. 管理学报, 2009, 6(6): 759-766. ]

[37] KANG C, GERMANN F, GREWAL R. Washing away your sin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lity, 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6, 80(2): 59-79.

[38] BAIN J 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67.

[39] SHAO Quanquan, ZHOU Zhaohui.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life insurance companys business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 Insurance Studies, 2010, (12): 24-34. [邵全权, 周召辉. 寿险公司业务结构调整对产业组织的影响研究[J]. 保险研究, 2010, (12): 24-34. ]

[40] TANG Yali, LIU Guiho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asset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7, (4): 84-86. [汤亚莉, 刘桂宏. 我国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绩效的实证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 (4): 84-86. ]

[41] XUE Yongji, YANG Zhijian, LI Jian. Impact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 on brand equity: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risk percep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14(4): 58-66. [薛永基, 杨志坚, 李健. 慈善捐赠行为对企业品牌资产的影响——企业声誉与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14(4): 58-66. ]

[42] SCHULTZ T W.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M]. WU Zhuhua, et al trans.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Press, 1990: 15. [西奧多·W·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 吴珠华等, 译. 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15. ]

[43] ZHANG Qingyi. The advantages and social effects of SMEs fulfilling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J]. Modern Finance & Economics, 2008, 28(1): 75-78. [张庆一. 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优势及其社会效应[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8, 28(1): 75-78. ]

[44] NIU Cuijuan, LOU Anru, SUN Ruyong, et al. Basic Ecology (the 2nd Edition)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2: 87. [ 牛翠娟, 娄安如, 孙儒泳, 等.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7. ]

[45] YAN Haiming, ZHAN Jinyan, ZHANG Tao. Review of ecosystem resilience research progres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3): 303-314. [闫海明, 战金艳, 张韬. 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3): 303-314. ]

[46] LI Ling.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enterprises dependence and openness to cooperation performance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etwork[J]. Nankai Management Review, 2011, 14(4): 16-24. [李玲. 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间依赖、企业开放度对合作绩效的影响[J]. 南开管理评论, 2011, 14(4): 16-24. ]

[47] YIN Yan, ZHANG Yuqing, ZHOU Yingheng. Chinas foreign trade dependence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anel error correction model and panel [J]. Macroeconomic Research, 2013, (11): 75-80. [尹燕, 张宇青, 周应恒.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面板VAR的实证分析[J]. 宏观经济研究, 2013, (11): 75-80. ]

[48] LUO Y. The independent and interactive roles of procedural, distributive, and interactional justice in strategic allianc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 3): 644-664.

[49] ZHOU Min, NIE Guihua, ZHAN Ming.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network transformation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 network and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J].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2007, (1): 7-8. [周敏, 聂规划, 占铭. 个人关系网络与组织关系网络转化机理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 2007, (1): 7-8. ]

[50] LIND M R, ZNUD R W. The influence of a convergence in understanding between technology providers and user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veness[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2): 195-217.

[51] MARKS M A, ZACCARO S J.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leader briefings and team-interaction training for team adaptation to novel environments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2, 85(6): 971-986.

[52] WU Xin, WU Zhiming.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hared mental modeling work teams[J].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05, 37(4): 542-549. [武欣, 吴志明. 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影响因素与效果[J]. 心理学报, 2005, 37(4): 542-549. ]

[53] YAO Zhenhua, SUN Haif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p management teams composition,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Soft Science, 2011, 25(6): 64-68; 75. [姚振華, 孙海法. 高管团队组成特征、沟通频率与组织绩效的关系[J]. 软科学, 2011, 25(6): 64-68; 75. ]

[54] RICHE B W, BURNS P, Palmer C. Tourism Research Methods: The Combination of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Social Research[M]. WU Bihu, YU Haibo, trans.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8: 170-171. [里切 B W, 伯恩斯P, 帕尔默C. 旅游研究方法: 管理研究与社会研究的结合[M]. 吴必虎, 于海波, 译.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170-171. ]

[55] CHEN Yunsen. Social network and enterprise efficiency: Evidence based on structural hole location[J]. Accounting research, 2015, (1): 48-55; 97. [陳运森. 社会网络与企业效率: 基于结构洞位置的证据[J]. 会计研究, 2015, (1): 48-55; 97. ]

[56] FENG Weihong, SHAO Xiuying.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usiness network of tourism cluster: A case of pingyao ancient Ctiy[J]. Human Geography, 2015, (5): 134-139; 146. [冯卫红, 邵秀英. 旅游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属性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 人文地理, 2015, (5): 134-139; 146. ]

[57] LUO Shunjun, LI Tian, LIU Fuxian. “Intelligence introduction” learning promotes enterprise upgrading in the catching-up process: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n Pearl River Piano[J]. Management World, 2015, (10): 144-159; 188. [罗顺均, 李田, 刘富先. 后发追赶背景下“引智”学习促进企业升级的机制研究——基于珠江钢琴1987-2013年嵌套式纵向案例分析[J]. 管理世界, 2015, (10): 144-159; 188.

[58] YAN Youbing, YIN Yunjie. Research on conv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haoshan red tourism demonstration zone[J]. Journal of Hu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2015, 31(3): 102-107. [阎友兵, 殷韵洁. 韶山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5, 31(3): 102-107. ]

[59] ZHU Dongguo, JIANG Xiaoyu, ZHOU Yuan. Evaluation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Shaoshan red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tourism[J]. Journal of Hu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2018, 34(1): 53-61. [朱东国, 蒋晓煜, 周媛. 全域旅游视域下韶山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度测评[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8, 34(1): 53-61. ]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ymbiotic Development Level of Red Tourism

ZHOU Meijing1, XU Chunxiao2

(1. School of Busines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2. Tourism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 A symbiotic system for red tourism can produce comprehensive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However, the symbiotic systems of many of Chinas red tourist destinations have developed at only a low level. Evaluation of the symbiotic development level (SDL) of red tourism offers a means of assessing the extent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such tourism. Currently, the basic concepts related to assessing SDL of red tourism have not been clearly defined an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as yet to be constructed. Accordingly, in light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initially defines the basic concepts related to SDL of red tourism, including symbiotic unit, symbiotic environment, symbiotic model, symbiotic interface, symbiotic media, red tourism symbiosis, and SDL of red tourism. To clearly define the framework for the present analysis, a symbiotic system of red tourism was constructed. Within that framework, symbiotic units incorporate units in both the tourism industry (catering, accommodation, transport, touring, shopping, entertainment, and comprehensive services) and tourism-related industries (tourism financial services, tourism education services, ancillary services for tourists, and other ancillary services). A symbiotic environment of red tourism refers to the factors outside those symbiotic units, which mainly consists of tourism management services by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as well as factors related to the extern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sing the above framework, this study conducted a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used an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to identify evaluation dimensions and indicators. An index system for the SDL of red tourism was formulated, comprising 6 dimensions (symbiotic benefit level, symbiotic interface level, symbiotic openness level, symbiotic fairness level, symbiotic smoothness level, and symbiotic equilibrium level), 16 first-level indicators, and 43 second-level indicators. To empirically evaluate the SDL of red tourism, the classic red tourist destination of Shaoshan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area. A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and 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were adopt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and scores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SDL of red tourism in Shaoshan (5.216) was relatively low. Among the dimensions, symbiotic fairness level (7.560) was the highest and symbiotic equilibrium level (3.577) the lowest; symbiotic openness level (5.047), symbiotic interface level (5.240), symbiotic benefit level (4.973), and symbiotic smoothness level (5.252) were in the intermediate range. Additionally, among industries, travel agencies (5.861), catering (5.822), and transport (5.780) were the top three; entertainment (4.741), tourism-related industries (4.471), and scenic areas (4.311) had the lowest scores; shopping (5.487) and accommodation (5.256) were in the intermediate range.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causal analysis, this study makes the following four suggestions toward enhancing the SDL of red tourism in Shaoshan. First, Shaoshan should diversify its range of tourism products to attract more tourists, thereby expanding the symbiotic space for tourism enterprises. Seco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in Shaoshan has long been an obstacle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herefore, to optimize the symbiotic environment for tourism enterprises, it i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relations between Hunan Shaoshan Administration and Shaoshan Municipal Government. Third, the local government, tourism enterpris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should clarify their own positions and rol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toward constructing a clear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mechanism, thereby  establishing a smooth symbiotic platform for tourism enterprises. Finally, Shaoshan needs to introduce and even cultivate strong, responsible leading tourism enterprises to set a good example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ereby stimulating the symbiotic vitality of red tourism in Shaoshan.

Keywords: red tourism; symbiosis; symbiotic development leve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haoshan city

[责任编辑:刘    鲁;责任校对:王    婧]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共生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红色旅游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与毒液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