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谷毛家坪遗址与武山洛门东旱坪遗址关联性略考

2019-10-15魏亚芳

丝绸之路 2019年2期
关键词:武山

魏亚芳

[摘 要] 渭水上游孕育了秦早期文明。本文对武山洛门的东旱坪和与其接壤的甘谷毛家坪等遗址所反映的周秦文化进行了探讨,以期考证甘谷毛家坪遗址与武山东旱坪遗址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 甘谷毛家坪遗址;武山;东旱坪遗址;秦文化

甘谷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① 设置了中国最早的县治——冀县(今甘谷)。到秦献公元年(前384)彻底征服洮河上游的狄戎而置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再到孝公元年(前361)陇西、武山一带的貆戎完全归顺,置貆道县(治所在今武山县桦林乡天局附近)。在秦国长达300多年向西拓展进程中,当时的冀县邑地作为秦人攻防西部诸戎的屯戍要塞,在此与西部诸戎长期在此对峙。冀县据于秦岭西端、秦陇交界处,在秦文化逐步西渐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留有大量的文化遗存。而在甘谷城西 25公里处发现的毛家坪遗址中的车马坑及相关文物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再向西延伸10公里,今武山县洛门镇东旱坪遗址所出土的文物亦成为秦文化在此繁衍的佐证。本文从地理环境、历史环境及人文环境等诸方面对同具秦文化特征的毛家坪遗址与东旱坪遗址之间的关联性作一初步的探讨,以为今后该区域文化遗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略有价值的参考。

  • 地理环境的关联性

甘谷与武山共处于渭河上游、东经105°05‘41.1”至105°03‘00.1”,北纬34°45‘12.2”至34°45‘35.3”之间。地理接壤、地貌相同,共属甘肃东部黄土梁峁沟壑区。同时,依山傍水的地理条件,也成为了先民们栖息生活的最佳选择。甘谷毛家坪遗址和武山洛门东旱坪遗址均如此。也符合古人“因天材,就地利”,② “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③的择地原则。两个遗址均处在渭河岸边的缓冲带上,地势相对平缓,利于人们生活劳作,故两处遗址皆为生活聚落。“冀”(今甘谷)的本义就是北方有田的地方,《说文》“冀,北方州也”,“两河间曰冀州”。到了汉代,本区依旧“沃野千里,谷稼殷积”。④再结合郦道元《水经注·渭水》的叙述来看,两地之地理关联性更加显见:

渭水又东,与落门西山东流,三府谷水注之,三川统一,东北流,注于渭水。有落门聚……渭水自落门东至黑水峡,左右六水夹往。左则武阳溪水,次东得土门谷水,俱出北山,南流入渭。右则温谷水,次东有故城溪水,次东有闾里溪水,亦名习溪水,次东有黑水,并出南山。北流入渭水,渭水又东出黑水峡,历冀川。又东过冀县北,渭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南有长堑谷水,次东有安蒲溪水,次东有衣谷水,并南出朱圉山……其水北迳冀县城北。秦武公十年,伐冀戎,县之。……渭水又东合冀水,水出冀谷,次东有浊谷水……次东有黄土川水,俱出南山,北迳冀城东,而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出岑峡,入新阳川……⑤

甘谷县磐安毛家坪遗址与武山县洛门东旱坪遗址间距不到10公里。毛家坪与东旱坪遗址同位于渭河南岸的二阶台地,同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层相近,墓葬形态(竖穴土坑墓)、出土文物也都极为相似,两个遗址相似、相近度非常之高。从地理状况来看,东旱坪遗址当属冀县县治辖区之内,地理意义上的关联性自不待言说。堪可视为同类遗址加以考察。

二、文化遗存的关联性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毛家坪和东旱坪遗址中的遗存中,不论其陶器形态或是丧制葬俗,都与周秦文化相同。周秦文化是赢姓氏族文化基础上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源起于中国西部的秦国,后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在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秦文化的要素又逐步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今天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存。毛家坪遗址和东旱坪遗址就是典型的秦文化遗存之一。

毛家坪遗址位于渭河南岸台地,分沟东和沟西两部分。沟西的北部为居址区,大部分被村庄叠压,沟西的南部为墓葬区。2012年发掘地点3处,共发掘灰坑210余个,发掘墓葬21座、墓葬分洞室墓、竖穴土坑墓两类,年代从春秋早期延续到战国中晚期,发掘车马坑2座,都为2马1车。发掘面积近2700平方米,发掘墓葬、房址、陶窑、灶址、灰坑、灰沟等各类遗迹735处,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其中金属器主要有铜鼎、铜簋、铜戈、铜匜、铜三足盘、铜甗、铜剑等,陶器主要是鬲、鼎、盆、豆、罐、壶等组合,石玉器有绿松石、炭精、料珠、石玦、玉玦等饰件,其中两件玉玦,墨绿色,半透明,材质为西距毛家坪30多公里武山县鸳鸯镇出产的鸳鸯玉。兽骨百余件,主要是羊、马、牛、猪、狗等家畜骨件,其中羊骨最多32件,此外,还发现野生动物羚羊角、鹿骨各一件。总的来看,毛家坪遗址出土的多是地域特征鲜明的早期秦文化典型联裆鬲、圆腹罐、侈口罐、大喇叭口罐等器物。

东旱坪遗址位于武山县洛门镇金川村南侧的东旱坪上,在渭河南岸第二、第三台地上。遗址东西长800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约320万平方米。分布范围内的断面上暴露有灰层、灰坑和白灰居住面,文化层厚0.5-1.5米、深约2米,采集到标本有石器、陶器等。曾出土有彩陶罐、双耳红陶罐等。从所获文物标本看,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及商周寺洼文化。洛门西旱坪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时的大量陶片,以及战国时期铁斧、铁削。两处遗址都出土了马、牛、羊、猪等家畜的大量骨件,这都表明此区域当时农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以此来看,两处遗址同处要地,亦出土了大量的同时期的文化遗存。

二、 历史脉络的关联性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祖先中潏“在西戎,保西垂”,“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⑥ 秦人先祖最早在甘肃活动的中心区域——西垂(西犬丘),即今天水及附近的礼县、西和一带。后随秦人势力的扩张,其势力范围在渭水流域不断拓展。至秦武公时期,打败了渭河上游的邽戎和冀戎,始置冀县,主体范围在今甘谷境内。春秋早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秦武公时,秦国都城已迁至平阳(今陕西宝鸡市阳平镇一带),但依然视西垂为祖都,仍在当地保留了管理机构。而赋予县以行政管辖职能的郡县之县,直至秦孝公时才出现。《史记·秦本纪》记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⑦  。又《史记·六国年表》载孝公十三年(前349年)“初为县,有秩史” ⑧  ,有秩史就是設县令。

2013年,毛家坪遗址一春秋秦墓出土一组五件鼎,《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载:“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此取之宋,其谓之郜鼎何?器从名,地从主人。器何以从名?地何以从主人?器之与人非有即尔。宋始以不义取之,故谓之郜鼎。至乎地之与人则不然。俄而可以为其有矣。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楚王之妻媦,无时焉可也。戊申,纳于大庙。何以书?讥。何讥尔?遂乱受赂纳于大庙,非礼也”。何休注曰:“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⑨ 同年,另一墓地还出土了“三车十马”坑,其马头均朝东,系贵族出行车辆,车舆带漆皮彩绘,车轼上有蟠虺纹彩绘,舆板白底红彩。《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可见,县邑长官一般由大夫级别爵位的贵族担任。毛家坪墓葬用鼎制度和乘舆制度也都集中体现了周代“大夫县邑”制之特点。据此推测,毛家坪遗址极有可能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冀县城的墓地,特别是这些保存完好的春秋早期车马坑的出土,对两周车制的演变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并表明本区域是秦早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需要指出的是,东旱坪战国晚期秦墓出土了一些漆器残片,因其严重腐蚀无法辨识器形。2012年冬,其邻近的西旱坪遗址洛门初中建设工地,武山县文物局在清理西汉早期墓地时,也发现了一些漆器残片。以上这些考古成果,特别是“用鼎制度” “车舆制度” “带围沟秦墓”都反映出本区域春秋战国的墓主身份起码属于县大夫以上级别贵族规格,结合《水经注·渭水》有关故城溪水的记述,毛家坪—东旱坪遗址区域应该就是《史记·秦本纪》“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冀县)初县之”的县治属地。以此推论,早期冀县县域,除包括今甘谷渭水流域广大地区外,还应包括今武山县洛门镇东部地区,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这不仅在毛家坪—东旱坪遗址考古调查发掘的器物上有明显的关联体现,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亦可说明。《汉书·地理志》云:“冀……有朱圉山,有缇群山,有洛门聚。”《后汉书·隗嚣传》云:“落门,聚名也,在今秦州伏羌县西。”《后汉书》志23《汉阳郡·冀条》载:“落门聚,来歙破隗嚣处” ⑩

综而论之,无论从地理角度还是历史角度,也无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考古学角度分析,甘谷毛家坪遗址和武山东旱坪遗址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即有着不可否认的关联性,进而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加以考察与研究。

注释

① (汉)司马迁《史记》卷5,第182页,中华书局,1978年。

②《管子今译·乘马第五》第39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

③同上

④(宋)范晔《后汉书》卷87《西羌传》,第2869页。

⑤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17《渭水》,《四部备要》第47册,第267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89年。

⑥(汉)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第182页,中华书局,1978年

⑦(漢)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第203页,中华书局,1978年

⑧(汉)司马迁《史记》卷15《秦本纪》,第723页,中华书局,1978年

⑨《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

⑩(宋)范晔:《后汉书》志23《郡国五》,第3517页。

猜你喜欢

武山
襄阳市关工委调研襄城区 真武山街道关工委工作
甘肃武山拉梢寺摩崖大佛特点探析
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群疏论
历史地域视野下新时代武山武术开发优势研究
车过武山
我的家乡在武山
武山拉梢寺北周造像的历史语言探析
浅谈(武山)深部找矿第一孔zk120—1的岩芯钻探施工
鬼惩
厉鬼报仇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