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应忠于原著精神

2019-10-15张志伟

文教资料 2019年22期
关键词:影视改编阿Q正传喜剧

张志伟

摘    要: 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关系愈来愈紧密,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是影视界的热点话题。《阿Q正传》作为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思想深刻,影响深远,自面世以来,就有话剧、戏曲、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改编作品,其中以1981年岑范导演、陈白尘编剧的电影《阿Q正传》最为著名。本文分析这部电影,研究对原著《阿Q正传》的改编。

关键词: 《阿Q正传》    影视改编    悲剧    喜剧

一、引言

近年来,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的关系愈来愈紧密,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一直是影视界的热点话题,备受人们关注。经典文学作品历经漫长岁月的筛选、审视,艺术性、思想性及生命力超越时空得到普遍的认同。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阐释是进行影视改编的前提和基础。

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坛中影响深远,作品以深刻的悲剧性和思想性著称。在这些作品中,《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中篇小说,通过阿Q这个底层人物麻木愚昧的生活影射整个病态的社会,进一步唤醒沉睡中的国民。《阿Q正传》自面世以来,就有话剧、戏曲、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改编作品,其中以1981年岑范导演、陈白尘编剧的电影《阿Q正传》最为著名。本文主要分析这部电影研究对原著《阿Q正传》的改编。

二、土谷祠老人和吴妈

电影《阿Q正传》对原著进行改编最明显的地方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即土谷祠老人和吴妈。

先看土谷祠老人。在鲁迅原著中,土谷祠老人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出现的次数非常少。关于土谷祠老人,原文是这样描写的:第五章“生计问题”中——“管土谷祠的老头子说些废话,似乎叫他走”;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中——“在未庄再看见阿Q出现的时候,是刚过了这年的中秋。人们都惊异,说是阿Q回来了,于是又回上去想道,他先前哪里去了呢?……他或者曾告诉过管土谷祠的老头子,然而未庄老例,只有赵太爷钱太爷和秀才大爷上城才算一件事。假洋鬼子尚且不足数,何况是阿Q:因此老头子也就不替他宣传,而未庄的社会上也就无从知道了”。通过原文描写,可以看出這位土谷祠老人对阿Q并没有深厚的感情,他和未庄其他人一样麻木、冷漠。但在陈白尘改编的电影中,土谷祠老人的形象可以说有了一个大转变。不再是小说中那个冷漠的看客,而是心地善良的代表,他保护同情着阿Q,与阿Q有着深厚的情谊:当阿Q赌钱输钱时,他很痛惜;当阿Q被人殴打时,他很关心;当阿Q被地保要挟讹诈时,主动替阿Q揽责;当阿Q被抓捕押送时,他把替阿Q赎下的夹袄给他披上;最后阿Q被杀之后,未庄酒家里众看客谈及阿Q被杀时,他叹气离开。

再看吴妈。在原著中,吴妈性格懦弱迂腐,是一个典型的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中国女性。面对阿Q的调戏,“吴妈只是哭,夹些话,却不甚听得分明”,她甚至想要“寻短见”;看到阿Q上刑场,吴妈作为围观的一员和周围人们一样显出麻木的神情和好奇,她似乎像不认识阿Q一般,品咂着示众的味道,很是受用。原文对于这一段的描写虽然只有寥寥几句话,但透过这些文字,吴妈的麻木和冷漠却清晰可见:“阿Q在喝彩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只是出神地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但在改编后的电影中,吴妈的形象鲜明了许多:她精明干练、勤劳贤惠,时常揶揄阿Q的“蠢”、干活“卖力气”,并且笑话阿Q是“贱骨头”“天下第一蠢货”;甚至与阿Q“同仇敌忾”——讨厌赵家的小气;在人群中看到阿Q上刑场时,眼神中竟带有伤痛,最后因不忍心目睹阿Q的下场而转身离开人群。在电影中,演员通过这一系列动作和神态的演绎,将吴妈塑造成一个与原著完全不同的形象,无论是她对阿Q的揶揄嘲讽,还是最后转身离开,都寄寓了她对阿Q的关心和同情。

在鲁迅的小说中,阿Q是没有人同情的,所有人无一例外地怕强欺弱,既可悲又可恨。正因为没有人关心同情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其实就是他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同时,正是所有人的不同情,恰恰显示作者鲁迅对阿Q的无限同情和对中国人麻木冷漠的“看客心理”与“国民劣根性”的强烈批判。电影中对土谷祠老人和吴妈形象的改编,让他们的存在留下一丝温暖,这与鲁迅的思想完全相反,鲁迅是绝不可能特意写这样一个角色的——他的笔调自是冷到极致。当然,对于影片的这种改编是可以理解的:该片摄于1981年,彼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影片还是要富于一些人情味。虽然电影进行这样的改编可能是基于当时社会的价值理念,但不得不说,这种改编降低了鲁迅小说中“国民性批判”的深刻性,削弱了原作品深广的历史内容与丰富的思想价值,从根本上背离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悲剧和喜剧

通过对原著《阿Q正传》的解读,阿Q其实是一个极富有悲剧性的形象,小说《阿Q正传》不仅仅是阿Q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群国民的悲剧。虽然原著描写中不乏幽默和反讽,但这种幽默和讽刺的背后却具有深刻性和反思性,作者的叙事和议论态度始终都是严肃、冷峻的,整部小说具有很强烈的悲剧色彩。相比较而言,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喜剧色彩。

在电影一些情节中,喜剧色彩尤为突出:阿Q躺在床上想到要有一个女人时,抬头看到泥塑的土地爷爷旁都有一个女人塑像,同时画外又传来猫叫春的声音,这个情节不免流于浅薄和轻率;阿Q在桥上饿得慌,一个小孩吃着包子走过,一只狗趴在桥上津津有味地啃着骨头。从观众角度来说,这些戏剧性情节确实增添了喜剧色彩,满足了观众们的观影感受。但这些情节在引人发笑的同时没有给观众留下过多的思考余地,背离了《阿Q正传》文本的悲剧性主题意蕴,削弱了文学文本的严肃性与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在电影音乐处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阿Q外出谋生与回到未庄之间的空镜头转换,运用了非常欢快的音乐,甚至特写了桥下鸭子戏水的镜头。诚然,这是阿Q中兴的开始,但长时间的欢快音乐显然增加了整部影片的喜剧色彩。事实上,这部影片的背景音乐喜剧性太浓,悲剧性太淡。

从观众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无疑给他们带来很好的观影体验,这是成功的。但是从对原著改编角度看,电影并没有忠于原著的主题意蕴和精神,尤其在电影风格的把握上出现了偏差。鲁迅指出:电影改编,原著首先必须具有“电影的要素”。他曾明确表示:“我们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大概鲁迅先生认为电影对原著进行改编后,其对风格的把握会出现偏差和问题。不得不说在这方面,电影《阿Q正传》确实留有遗憾。

四、结语

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是成功的。影片保留了小说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加上改编者对原著的解读和审美观念,使电影在不囿于原著文本的同时,呈现出原著文本之外新的光彩,赋予经典文学作品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虽然电影《阿Q正传》对原著的改编做了有益的尝试,但由于时代局限与电影文本迥异,使其在忠于原著精神方面留有遗憾。这告诉我们: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应该是基于对原著作品深入研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不能忽视原著价值与当下时代的契合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可以对人物形象和文本情节进行增删修改,并加上改编者对原著的理解和审美观,绝不能失去原著应有的精神与灵魂。

参考文献:

[1]宋伟.从小说到电影:《阿Q正传》电影改编的缺失[J].边疆文学,2015(1).

[2]郭静.简评《阿Q正传》的电影改编[J].开封大学学报,2013,27(04):55-57.

[3]鲁迅.鲁迅小说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霍鑫.《阿Q正传》改编探析[D].太原:陕西师范大学,2011.

[5]李长之著.鲁迅批判[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6]郭宇.《阿Q正传》电影对原著精神的诠释[J].名作欣赏,2017(20):25-26,57.

[7]程勇.试析《阿Q正传》电影改编的成败[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6):77-80.

[8]李玉君.从《阿Q正传》看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J].电影文学,2009(18):47-48.

猜你喜欢

影视改编阿Q正传喜剧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喜剧世界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浅析网络小说改编策略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欢乐喜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