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志愿服务育人的功能、困境及路径

2019-10-15冯杰

文教资料 2019年2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困境功能

冯杰

摘    要: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等功能,然而当前,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发挥面临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内容形式太过单一、管理机制尚未成熟等多重困境,学校要从加强宣传教育、创新活动开展、完善管理机制等方面优化志愿服务育人功能。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功能    困境    路径

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和必要途径,立足新时代志愿服务新要求和高校志愿服务实践,分析高校志愿服务功能构成、存在的困境,探讨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高校志愿实践育人功能的多维构成

1.知识提升功能

志愿服务的知识提升功能是指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内容、优化知识结构。首先,志愿服务的知识提升功能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深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是发挥特长、实践专业知识的过程,在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总结过程中,大学生有机会将在学校所学知识和志愿服务实际需求相结合,不断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实践拓展和深化巩固。其次,志愿服务的知识提升功能还体现在丰富课外知识、优化知识结构。虽然课堂学习的知识能一定程度上为参与志愿服务服务提供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储备,但是还不能完全满足复杂化、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活动需求,需要志愿者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开展这种类型志愿服务活动前,志愿者通常会接受相关培训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例如在大型赛会前,要主动掌握社交礼仪、应急救护、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培养功能

志愿服务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志愿服务活动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活动,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参与每一项志愿服务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总结等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策划、协调等能力。志愿服务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广泛接触各级政工干部、基层群众,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表达、公共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志愿服务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为适应志愿服务服务对象多层次、服务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在规划、实施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方式,敢于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志愿服务中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多为项目性活动,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实施和推广都需要项目成员的协同努力,志愿者存在专业、年级、地域、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要高效优质完成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志愿者必须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动倾向,树立整体意识与合作观念。

3.价值塑造功能

首先,表现在对个人价值的塑造。志愿服务本身就是志愿者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价值理念的认同和践行,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体现出对他人、社会和整个人类的关怀,是志愿者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的过程,体现出“助人”与“自助”的统一。大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既帮助了服务对象,又逐步提升了道德素养和人格特质,塑造了健康的价值导向[1]。其次,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是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以一种日常化、生活化的实践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通过志愿者自身行动潜移默化地吸引和带动服务对象与其他社会大众加入到志愿服务中,助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二、当前发挥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遇到的问题

1.育人功能认识不足

志愿服务育人具有长期性和间接性的特征,短期内教育效果不显著[2],使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影响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部分高校对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够,认为志愿服务活动非学校育人核心工作,主要表现在志愿服务中重形式和结果,轻内容和过程。一部分家长认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会影响学习时间或者存在安全隐患。还有一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参加志愿服务育人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或者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带有功利性,出于“认识更多的人”“丰富课外生活”等目的参加志愿服务,也有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为了获得第二课堂学分,这些参与动机不仅违背了志愿服务的初衷和基本原则,而且影响了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发挥。

2.内容形式太过单一

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整体上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但常常陷入活动内容与形式单一的困境。不少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老旧、内容重叠,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志愿服务内容形式的单一性往往导致志愿服务类型和时间扎堆现象,例如,当前很多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型集中于敬老关怀、卫生清洁、支教帮扶等方面。这种志愿服务类型扎堆会导致如重阳节的时候多个志愿小分队扎堆去敬老院关怀老人这种现象。类似的扎堆式志愿服务活动,不仅给服务对象和单位带去“甜蜜的负担”,还容易给公众留下“走过场”的刻板印象,这样的公众认知反馈反过来会削弱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效能感,影响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3.管理机制尚未成熟

高校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涉及志愿活动的评价管理组织、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过程记录和成效评价等。多头管理志愿服务,缺乏学校统一管理,除开学校团委统一管理的志愿组织外,一些学院团组织、学生党支部、一些行政单位如图书馆、保卫处或者一些临时性活动中等存在各自的志愿服务组织,不同的志愿服务组织都有管理的主体,但是缺乏对全校志愿服务组织的统筹管理。志愿者招募不规范,一些学校的志愿服务组织在招募志愿者时更大程度上注重志愿者的意愿和时间,缺乏对志愿者知识技能、实践经验的考察。志愿者培训机制不完善,一些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缺乏与社会专业性志愿组织的沟通联系,一些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常常以老志愿者的经验交流代替专业性培训,影响志愿服务水平和效果。高校志愿服务评价机制不完善,难以对志愿服务过程和志愿者现实情况做出客观评价,不利于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影响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發挥。

三、高校志愿活動育人功能的路径构建

1.加强宣传教育

志愿服务是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高校应该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将志愿服务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来抓,将志愿服务纳入第二课堂实践课程体系。积极构建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机制,提升育人的实效性。要从志愿服务专业化和专业人才核心素质培养的角度,积极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专业拓展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重视对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宣传。围绕志愿服务的重要育人功能开展宣传,积极宣传志愿服务在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围绕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开展宣传,对学校涌现出来的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宣传展示,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围绕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开展宣传,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涵开展集中宣传,使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了解志愿服务、支持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育人氛围。

2.创新活动开展

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精心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精品项目,用活用好现有资源,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共青团组织、社区的联系,寻求专业性社会公益组织合作与支持。把那些学生参与度高和具有发展潜力并已取得一定成效的服务项目做精做优。要坚持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围绕文化艺术、心理疏导、教育关爱、法律援助等,精心设计接地气的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顺民意的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打造群众欢迎、社会认可、学校支持的示范性品牌项目,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围绕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要求,找准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利用寒暑假期和节假日,鼓励大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深入街道、社区、农村,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载体,做好项目调查、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和志愿活动品牌推广等,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

3.完善管理机制

要健全高校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各项保障措施。学校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好校内外资源,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校内各部门协同参与、社会关心支持、校团委具体负责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管理格局。严格志愿者入口管,严格选拔标准,规范志愿者选拔招募工作,完善志愿者注册制度;建立志愿者培训机制,要根据服务的具体对象和项目需求,利用学校专业优势,依托专业性公益服务组织资源,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要根据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培训情况和志愿服务经历合理分配服务任务;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学校志愿服务管理组织要做好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记录、成果认定,构建以活动时长和服务质量为主要指标的志愿服务星级评定制度,探索将志愿服务经历和服务成果纳入团内评优的参照指标,学校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各方面保障条件,切实把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

参考文献:

[1]彭志红.志愿服务的现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5-09-23(013).

[2]张红霞.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1):152-156.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困境功能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