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对汉语“一”“不”变调掌握情况的听辨感知实验研究

2019-10-15宦磊

文教资料 2019年22期

宦磊

摘    要: 本文针对汉语“一”“不”变调现象,对20名哈萨克斯坦留学生进行听辨感知实验,依据其汉语水平高低进行分组,揭示哈萨克斯坦汉语学习者对“一”“不”变调听辨感知能力情况。研究发现:(1)低分组对“一”“不”变调的听辨感知能力均较差,正确率较低。(2)高分组对“不”变调听辨感知能力良好,对“一”变调感知略差。(3)高低分组对“一”和“不”变调的整体听辨感知结果呈现一致性,即对于“一”的三种变调情况,不变调情况下正确率最高,变调为去声时时正确率次之,变调为阳平时正确率最低;对于“不”变调,不变调时的正确率高于变调为阳平的正确率。高分组比低分组感知能力强。

关键词: “一”“不”变调    哈萨克斯坦留学生    听辨感知

一、引言

汉语是有声调语言,哈萨克斯坦语是无声调语言,因此声调一直是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一”“不”变调是大多数对外汉语教材涉及的内容,这两个字在汉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哈萨克斯坦汉语学习者掌握情况不佳[1]。

国外关于汉语声调的感知实验常常以中美学习者为对照组,比较分析感知结果[2]。国内这方面研究较多。研究方法以听辨测试为主。研究对象包括来自美国[3]、日韩[4]等国家的留学生,但是少有涉及哈萨克斯坦学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单字调、双字调的感知,对变调的研究较少,少数文章研究上声变调[5]。国内外对汉语听辨的感知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有些研究对学习者学习水平不注重进行分类;二是大部分研究内容集中在汉语单字调和双字调的听辨上,对变调内容涉及较少。本研究选取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为受试,根据汉语水平高低分组,着眼于汉语“一”“不”变调,每种变调情况选取四个词语进行听辨测试。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低分组哈萨克斯坦汉语学习者对“一”“不”变调的各种类型听辨情况如何?(2)高分组哈萨克斯坦汉语学习者对“一”“不”变调的各种类型听辨情况如何?(3)高低分组之间有何异同?

二、研究方法

本实验受试均为徐州高校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年龄在18岁—25岁,按照其HSK水平分为高(1级—3级)低(4级—6级)两个分组。以“一”“不”传统变调规律为标准,根据相关变调规则,每种变调情况选择四个汉语词语。就“一”变调而言,刺激材料共有:说话人2名(男女各一名)×3种变调情况×4个词语=24个;就“不”变调而言,刺激材料共有:说话人2名(男女各一名)×2种变调情况×4个词语=16个。因此,刺激材料共计40个。刺激材料利用录音软件Cool Edit Pro 2.1进行录制和编辑,录制人普通话水平为二级甲等。设计相应问卷。

听辨实验以一对一方式进行,实验地点均为安静的教室。用计算机播放刺激材料音频,让受试进行听辨并完成测试问卷。问卷测试形式为受试选择词语中加点字的声调。为防止潜在学习效应,刺激材料中加入30%的填充刺激材料。在实验前对受试进行刺激训练。每个受试整个实验过程约占用5分钟—8分钟。

三、结果与讨论

对哈萨克斯坦汉语学习者而言,汉语“一”“不”变调的听辨感知仍然属于难点。高低分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实验数据按对每一个词语的听辨正确率来自对所在分组10名受试的平均值,每一种变调类型的听辨正确率是该类型下四个词语正确率的平均值。

(一)低分组对“一”“不”变调的听辨感知能力均较差,正确率较低。

低分组被试对各种变调情况的感知能力均较差。对于“一”的变调,不变调情况下正确率最高为68%,变调为去声时时正确率次之为48%,变调为阳平时正确率最低仅为28%。对于“不”的变调,不变调情况下的听辨正确率68%高于变调为阳平时的正确率35%。另外,在某个词语及某种变调情况下,被试的偏误选项分布不具有规律性。“一”“不”在不变调情况下的正确相对较低,这反映出被试对汉语声调的掌握就不够扎实,变调是汉语声调的动态组合,其判断必然受到影响。

(二)高分组对“不”变调听辨感知能力良好,对“一”变调感知略差。

高分组被试对“不”的掌握情况良好,对“一”变调的掌握难点主要是变调为阳平的情况。对于“一”的变調,不变调情况下正确率最高为95%,变调为去声时时正确率次之为73%,变调为阳平时正确率最低为58%,这一正确率对于高阶汉语学习者而言是相对较高的。对于“不”的变调,不变调情况下的听辨正确率93%,高于变调为阳平时的正确率83%。另外,在某个词语及某种变调情况下,被试的偏误选项分布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尤其因为本组被试汉语水平已经较高,出现的偏误可能受到偶然因素影响。“一”“不”在不变调情况下的正确均较高,这反映出被试本身对汉语声调的掌握已经比较扎实,变调是汉语声调的动态组合,对其判断必然有促进作用。

(三)高低分组对“一”和“不”变调的整体听辨感知结果呈现一致性,高分组比低分组感知能力强。

高低分组对于“一”“不”变调的选择整体正确率呈现相同趋势。即对于“一”的三种变调情况,不变调情况下正确率最高,变调为去声时时正确率次之,变调为阳平时正确率最低;对于“不”变调,不变调时的正确率高于变调为阳平的正确率。这与“输入性”研究中的偏误吻合,即问题最大的声调是二声[6]。高分组对每一种变调、每一个词语的听辨选择正确率均高于或等于低分组正确率,且大多数情况差距较大。这说明,哈萨克斯坦学习者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对“一”“不”变调的感知能力随之提高,这符合中介语理论的基本观点,即中介语系统会“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7]。

四、偏误分析与教学建议

依据传统的中介语理论,并结合听辨实验的特点,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次实验进行偏误原因分析。

首先,“一”“不”变调本身具有复杂性。首先是声调本身存在一定的难辨性,“所有的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共同出现的偏误--阳平和上声相混、去声和阴平相混”[8]。其次,语流音变的过程,受到前字、后字的声调的影响,并且根据本实验,笔者还推测与前字、后字的声母、韵母也有一定关系。

其次,母語哈萨克斯坦语具有负迁移作用。哈萨克斯坦语是无声调语言,且不存在与汉语中b,u,i(“一”“不”的声母和韵母)相似度较高的音。这对于汉语初级学习者是一大难点,当然势必加重变调的听辨难度。另外,相较汉语而言,哈萨克语的音位没有调值,用重音区别语义和停顿。

最后,变调听辨过程涉及学习者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对单字调的掌握熟练程度、将声调与意义建立联系的速度、对词语的熟悉程度和语感。实验结果证实高分组对单字调的掌握情况好于低分组,变调掌握情况也是。一些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正确率较高,例如“第一”。被试对于变调现象的感性认识将影响他们的听辨,对于这种变调认识越深入,他们辨别变调的意识就越强烈。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学习汉语“一”“不”变调,笔者提出以下三点教学建议:(1)夯实字调基础,培养“变调语感”;(2)对b,u,i等哈萨克斯坦语中不存在的汉语相似音的音加强听辨训练,同时产出训练并重;(3)针对哈萨克斯坦学习者汉语水平与特点,实现分阶段教学。

五、结语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低分组对“一”“不”变调的听辨感知能力均较差;高分组对“不”变调听辨感知能力良好,对“一”变调感知略差。该国学习者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一”变调为阳平和“不”变调为阳平时的听辨上。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对“一”“不”变调的听辨能力增强。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选取词语分类不够细化。可以选用调类组合相同,但除“一”“不”另外的字的声母或韵母不同进行比较,探究声母、韵母对变调听辨的影响。另外,笔者认为,听辨感知实验中的“正确”不一定是完全的正确,可能是一种“偏误”。在变调中,许多语流音变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学习者可能并没有完全感知正确,只是获得大体性的感知,恰巧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这种“正确”其实可能存在某种偏误。

参考文献:

[1]加娜提.哈萨克斯坦学生汉语语音学习难点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2]Klein, D. Zatorre, R. J., Milner B., & Zhao, V.. Cross-Linguistic PT Study of Tone Percep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English Speakers[J]. NeuroImage, 2001(13): 646-653.

[3]苏舒.汉语初级水平美国大学生对短句中二字组的声调的听辨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4]马燕华.中级汉语水平日韩留学生汉语语音听辨范畴的异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6):95-101.

[5]周镇.智利汉语学习者普通话上声变调实验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7.

[6]高洁.哈萨克斯坦学生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7]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2(01):69-73.

[8]马婷婷.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变调教学[J].襄樊学院学报,2010,31(06):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