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疆花儿”与米东的渊源

2019-10-14卞晓楠

西部论丛 2019年33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

摘 要:“花儿”是广泛流传于我国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新疆花儿”是由甘肃、青海等地西迁的回族同胞带入新疆,发展于新疆的,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花儿”在米东区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广泛的传播,特别是韩生元老先生成为了“新疆花儿”的集大成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米东区的大力传承和保护下,“新疆花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成为特色浓郁的新疆民族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关键词:“新疆花儿”;米东区;历史渊源;韩生元

米东区是新疆回族居民的聚居地之一,由昌吉回族自治州原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原东山区合并成立。回族群众喜爱“花儿”,是花儿的创造者、演唱者、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创造了“新疆花儿”,并将其发扬光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花儿”与米东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

一、“花儿”的流派

“花儿”是在我国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地区流行的一种民歌,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即兴演唱,口口相传,并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格律和曲调。目前,“花儿”的音乐调令达到一百多种,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花儿”总体上可以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流派。其中,“洮岷花儿”是指流传于甘肃临洮、岷县地区的“花儿”;“河湟花儿”是指流传于黄河、湟水流域的甘肃临夏、青海、宁夏地区的“花儿”,“新疆花儿”就属于“河湟花儿”的一个支派。

二、米东“新疆花儿”的起源

从曲令的旋律和歌词的结构来看,米东“新疆花儿”属于甘肃临夏的“河湟花儿”流派,流传较广的河州大令、河州三令、水红花令、白牡丹令、好花儿令等,都是由甘肃临夏、青海、宁夏地区的回族百姓迁入时所带来的。这一点是有史料可以考究的,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关于甘肃、青海的回族百姓迁入新疆地区的记载,有的是移民开荒,有的是投靠亲友,有的是逃避战乱,有的是戍守边疆。例如:

明朝万历二十年(公园1592年)期间,青海西宁一名叫做努尔西的回族阿訇去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游学,归来时带着800多名门徒,定居在新疆的哈密地区。

清朝的多个时期,西北、云南的回族人民经常暴动反抗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在镇压之后,在新疆开辟了24个屯田区,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地区的回民大量迁入新疆屯田。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被遣送到新疆的回民就达到六千多人。

到了清末民初的1912年,杨增新被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任命为新疆督军、省长,从甘肃河州带了不少回族的学生和下属同去,统治新疆长达十七年。杨增新遇刺后,他的学生河州人金树仁接管了政权,也有不少回族乡亲前去投靠他。另外一位河州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中将马仲英,两次带兵进入新疆,也有不少部下在新疆的昌吉和乌鲁木齐地区定居。

随着甘肃、青海等地的回民在新疆定居,相对安定的生活吸引了不少家乡的亲友前去投靠,形成了源源不断的“走西口”人流,也促进了两地文化艺术的大交流,“花儿”因此在新疆地区广为传播。其中有不少迁居过来的老百姓和军人,通过创作“花儿”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韩生元老先生传唱的一首“新疆花儿”就印证了当时的史实:“马仲英黑心肠,硬逼老子上新疆,扔下婆姨丢下娘,扛上钢枪去打仗”。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米东地区作为外来人口入疆的主要聚居地,承接了大量的回族移民。甘肃、青海等地的“河湟花儿”也因此传入米东地区,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结合成为“新疆花儿”,这就是米东“新疆花儿”的来源。

三、米东“新疆花儿”的发展

“新疆花儿”在米东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受到本地政治经济、时代特征、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新疆汉语、回民方言的影响,逐渐产生了一些变化,在曲令和歌词方面出现了一些创新和改编。从目前搜集到的“新疆花儿”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疆花儿”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创作,曲调歌词都融入了当地的色彩,既具有“河湟花儿”的一些共性特征,又具有米东地区的文化特色。

其中,米东区长山子镇马场湖村人韩生元老先生是“新疆花儿”的集大成者。韩生元祖籍青海省沙沟扶儿湾,小时候从其父亲处继承了“河湟花儿”的唱法,成为一名“花儿”歌手。由于受到祖籍和父辈的影响,他所演唱的“花儿”基本上保持了内地“花儿”的传统和形式,曲调高亢豪放、跌宕起伏,拖腔长而自然,旋律独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由于他从小在米东地区生活,受当地生活环境和语言习惯的影响,他的“花儿”又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属于地道的“新疆花儿”。加上他通晓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的语言,了解各民族的方言土语和风俗习惯,因此形成了具有多民族元素特色的“花儿”,这是其他“花儿”艺术家所无法企及的。特别是在解放后,韩生元创作的“花儿”充满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致力于传递艺术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他的“花儿”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被自治区文化厅、文联授予“新疆花儿”演唱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韩生元演唱“花儿”70多年,活到老唱到老,从没有中断过,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花儿”中度过的。同时,他也培养了上百名的弟子,遍布新疆各地,其中不少已经成名成家,有的成了“花儿王”,有的成了“花儿王子”,在各自区域满腔热情的演唱着“花儿”,名扬国内“花儿”艺术界。但是,不管“新疆花儿”艺术家如何新人辈出,广泛流传,韩生元始终是公认的“新疆花儿”一代宗师,米东区始终是公认的“新疆花儿”发源地。

四、米东“新疆花儿”的传承和保护

一直以来,米东区都特别注重对“新疆花儿”的传承和保护,将“新疆花儿”视为区域文化珍宝,从没放弃过对它的保护和传承。2007年,米东区进一步加强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出版了《米泉回族民间文化丛书》和《伊斯哈的故事》两套有关“新疆花兒”的著作。其中,《米泉回族民间文化丛书》共分五册,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新疆花儿”的多彩形式和丰富内容,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米东区组织广大“新疆花儿”艺术爱好者一起,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大胆创新,创作编排出了多部“花儿”精品,如“花儿”无伴奏合唱《歌手情话》、《传统“花儿”联唱》,“花儿”大合唱《红牡丹》、《和谐春风吹米东》,“花儿”舞蹈《回族娃》等。

作为“新疆花儿”的发源地,米东区先后申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通过举办大型“花儿”演唱会、“新疆花儿”艺术节、拍摄“新疆花儿”艺术题材电影、举办“新疆花儿”基层巡回演出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借助多种传播途径扩大米东区区域文化对外影响力,更好地传承发展“新疆花儿”艺术。

2007年4月,“新疆花儿”成功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新疆花儿”成功入选《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韩生元也于200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成功申遗为“新疆花儿”艺术文化的发扬光大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2012年6月,米东区召开首届“新疆花儿”艺术节文学创作座谈会。2012年9月,米东区成功举办首届“新疆花儿”艺术节。2013年9月,我国第一部表现“新疆花儿”艺术题材的电影《花花尕妹》在米东区开机。2014年12月,米东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新疆花儿”基层巡回演出。同时,由米东区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倾力打造的全疆首部大型回族民俗歌舞剧《花漫天山》,作为米东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多次在区内外展演,并赢得了各界的赞誉。歌舞剧以新疆回族花儿音乐舞蹈文化为依托,艺术地再现了新疆当代回族青年的现实爱情生活,展示了新疆回族婚俗的文化内涵。所有这些,都把“新疆花儿”与米东区紧紧连接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

综上所述,“新疆花儿”与米东的渊源源远流长,“新疆花儿”起源于米东区,也将在米东区得到发扬光大。米东区的“新疆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世人广泛了解和传播,成为特色浓郁的新疆民族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 新疆自治区文联,米东区文体局.新疆“花儿”学术论文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巧梅.新疆昌吉回族“花兒”历史、风格考据[J].兰台世界,2015,(12):97-98.

[3] 赵松奇.“新疆花儿”的流传变异比较[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11):149-150.

[4] 付新洁.新疆『花儿』王韩生元[J].回族文学,2017,(3):87-92.

[5] 马巧梅,刘莉.文化生态视野下新疆"花儿"风格探源[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5):108-111.

作者简介:卞晓楠(1988.4~),性别:女,籍贯(新疆乌鲁木齐市),单位: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文化馆,中级,学历(2010本科)研究方向:文化艺术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
浅谈中日关于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
安徽民歌音乐制作创新性分析
高州民歌源流考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浅谈东海吕剧
福州与冲绳的历史文化渊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