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搜神记》中精怪形象研究

2019-10-14贾志晴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变形

贾志晴

关键词:《搜神记》;精怪;变形;形象特征

干宝的《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书中自序中写到,他作此书的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这也是他的写作思想。但《搜神记》原书的部分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己失散,今天所见的二十卷本一般认为是明代学者胡应麟从《法苑珠林》《太平广记》等书中辑录而成。虽然在辑录过程中难免有错,但多数条目仍出自干宝原书。因此,《搜神记》丰富的内容依然备受学者青睐。

一、精怪类型

《搜神记》记载了精怪故事110余则,按精怪原形可将精怪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动物精怪。此类精怪描写最多,如《臧仲英家怪物》《田琰杀狗魅》中的狗精,《张颢得金印》《张氏传钩》里的鸡精,《发栾书家》《张华擒狐魅》里的狐狸精还有《孙愉放龟》里的龟等。二是器物类精怪。如《饭岙怪》里的饭岙和枕头,《细腰》中的“灶下杵”细腰。三是如《怒特祠梓树》和《树神黄祖》中的树精般的植物类精怪。纵观精怪原形来看,动物类精怪涵盖范围较广,既有陆生动物也有鱼、龟等水生动物以及各种鸟类,可谓是水、陆、空皆具。器物里则多是贴近人类生活的饭岙、枕头、杵等家用物品。植物类精怪也是常见的草木植物。各种精怪大到飞禽走兽,小到一花一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方位的,异彩纷呈的精怪世界。

二、精怪的变形模式

《搜神记》中精怪的一大特点是可以变形。但精怪变形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综合《搜神记》中的精怪变形来看,其中的变形恰好反应了精怪变形的发展史。

一是精怪自身的变形。如第459则《蝼蛄神》“蝼蛄食饭尽去”“顷复来,形体稍大”,蝼蛄神为报庞企的投饭之恩,在吃饭后身体逐渐变大,在墙根处挖了大洞,救了恩人一命;《马化为狐》中一匹马变成了狐狸等妖异之象都反应了精怪自身的变化。此类变形模式在《搜神记》中很少,可以说是精怪变形的初始阶段。

二是固定变形,多为人形,且原形的部分特征在人形上有体现。此种变形模式比前者更進一步,如第438则《安阳亭三怪》中的精怪变成人形后,母猪精身着黑衣,雄鸡精头戴红头巾,老蝎子“著皂单衣”,三个精怪的人形穿着都与原形的躯体颜色相同。类似的还有第414则《细腰》中黄衣的金精,白衣的银精,青衣的铁精,三者衣服颜色都与原形颜色对应。第第431则《高山君》中,羊精“髯须基长”的人形外貌则保留了山羊长胡子的特征。此外,还有很多处体现,在此不一一列举。

三是多种不同的变形。如第389则《鬼鼓琵琶》中的精怪可以在少年、老父、原型中自由变换。是对前文所述的固定变形的一种突破。第239则《张颢得金印》“有鸟如山鹊”“化为圆石”“破之,得一金印”,进行了两次变化。这种突破固定变形的自由变形模式不仅塑造出本领高强的精怪形象,展现了精怪与人类之间的斗智斗勇,而且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以上三种变形模式从简单到复杂,展现了精怪变形的发展,为后世精怪的变形提供了借鉴。

三、精怪形象特征

综合《搜神记》中的精怪故事,精怪形象都存在两点共性:一是原形未脱离自然界,二是大多结局悲惨。

(一)原形未脱离自然界

《搜神记》中出现的精怪纵然数量庞大且形象离奇,但其原形尚未超出自然界已有的事物形象。从精怪的原形看,大部分精怪都出自自然界。有的直接便是狗、兔子、狐狸、蛇等人类非常熟悉的动植物或器物。即使是异形精怪去《霹雳落地》中的“霹雳”,其“状似六畜,头似猕猴”的原形在自然界仍有迹可循。精怪的这一形象特征,在《西游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孙悟空和猪八戒虽然长相骇人,但仍然摆脱不了猴子和猪的外形特征。可见,志怪与神魔小说的作者在创作精怪形象时,并不能摆脱自然界已有的生物形象而凭空创作,依旧是从现实自然界中取材。

(二)结局大多悲惨

对鬼怪灵异事件敬而远之或将之消灭,似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认知,因为妖异精怪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灾祸的发生或精怪本身便是灾祸的引发者。这也注定了《搜神记》里的大部分精怪没有好的结局,即使有的精怪没有兴风作浪,却依然被人类杀死。究其根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精怪比较常见,本领不高,人类没有敬畏心。前文提到,这些精怪大部分来源于生活中。古人常会对天相、雷电等未知事物产生敬畏,然而精怪的原形对人类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这些精怪虽然精通变形、来去无踪,但低等的精怪伤害力不高。在人类看来,他们的实力远在精怪之上,自然便没有了敬畏心。二是,《搜神记》对精怪的态度。在《孔子谈五酉》中孔子对精怪的态度是:“酉者,老也,物老为怪,杀之则己,夫何患焉?”。我们关注的并不是故事的真实性,而是干宝借孔子的权威,表明了《搜神记》一书对精怪的态度:精怪的产生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无论精怪有无错处,杀之则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精怪没有做坏事,人类却要杀死他。其三,关乎当时社会背景。当时正处于“五胡乱华”的动乱时期,中原汉人受到少数民族的排挤,被驱赶到长江以南,史称“衣冠南渡”。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外心理自然会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这样《搜神记》中精怪的悲惨结局也就合理了。

《搜神记》作为志怪小说的经典之作,其具有文学魅力的语言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妖魅精怪,展现了精妙绝伦的精怪世界,异彩纷呈的精怪形象为后世的精怪描写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变形
变形记
变形记
可同乘但不一定可同除
不会变形的云
数学变形计
会变形的饼
未来C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