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画创作

2019-10-14栾岚

西部论丛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中国画美术创作

栾岚

摘 要:目前国内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西方文化传入国内,影响着国人的思想,作为中国画创作者确实需要汲取这些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但是不能忽略掉中国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的大部分传统文化是精华,是中国画创作的根本,如果一幅画离开了创作基础,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

关键词:美术 教育 中国画 创作

中国画作为一种艺术品,是创作者基于传统文化创作出来的,同时作品中注入了作者的思想与感情,观赏者能够从一幅中国画作品中窥探出作者的情感。中国画要求创作者应该立足传统,用最纯洁的心灵去进行创作,通过画作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让观赏者的情操得到提升。

一、中国画典型的特征分析

当问到中国画的精髓是什么?我们肯定想到的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特有的特征,人们一直将笔墨看作是我国文化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笔墨是一种绘画媒介,它本身富有精神内涵,具有符号性及美感性等特征。笔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笔墨作为工具材料的性能、筆墨自身能决定艺术风格以及笔墨成为单独审美对象和造型语汇。

石涛把中国画的审美本质概括为“一画”。将“有笔有墨”作为评画第一标准。黄宾虹老先生也说过:“画之气韵出于笔墨”。石涛认为,中国画的“一画”不仅包含着笔墨技法的意义,而且包含着更深的哲学意义,即它是一根通贯宇宙——艺术生命力的运动底线。

中国文化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这是它区别于西画的独有的气质和性格。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受中国哲学影响极为深刻。中国哲学融合了儒,佛,道三家的哲理,中国画的墨,同样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它所体现的正是以墨色为意象从而达到一种静怡之境的效果。这种效果恰恰是儒、佛、道皆倡导的境界。道家的阴阳教体现了宇宙的根本规律,墨为阳,白为阴。道家提倡恬静的修养,它墨色的阴阳两极正是符合自然之本性。画面由色彩的绚烂繁华回归到墨色的平淡柔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升华。作为媒介手段的笔墨,是我国绘画最基本的风格特点。古往今来,中国书法及其表现的墨线所带来的趣味性带给我们千变万化的视觉享受。中国文人画中所表现的最空灵之境界全在于运用笔墨在画中的虚白处来营造这种空灵的境界。我们之所以说中国画笔墨所造成的美感是任何画种无法达到的,是因为中国画家在自己作品里处处体现着一种生命感,苍松古木、幽涧寒潭、深山飞瀑……这些都体现的是青山绿水新的生命感,表现的是生机、生意、生趣。笔墨是与中国哲学紧密联系的。中国画是以追求生命为根本目标的民族绘画形式。中国画家是要用自己的艺术语言“笔墨”去提取宇宙盎然生机,用艺术之笔去画万物,他们追求的是绘画,自我与宇宙相融的境界,将艺术的高度提升至人性性灵的高度,表现出生命流转的无限生趣,与中国哲学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境界是高度一致的。

二、中国画的不同题材

在中国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在绘画题材上有相当详细的分类,发展至今大的题材类别只有人物、山水、花鸟,在这三大类别中花鸟最早,其次是人物,最后是山水。在花鸟画当中主要表现的是花鸟的情调,也就是说该幅作品的意要紧紧围绕其情调来表达,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困难的表达方式,情调本来就很难拿捏,要在这样难以拿捏得情调的前提下表达画家的意是困难的;人物画表现的是情节,即所画人物此时此刻在所处环境下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类题材无论是寡是众,是动是静它都有一个当时的情节,画家就是在抓住当时情节的前提下给所画人物赋予画家的意;山水画是以表现情境为主的,山水画的创作离不开环境的塑造,无论全景还是小景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环境在画面中出现,画家就是要借助这一环境来抒发自己的心境,也是师法自然的体现,比如元末清初画家倪瓒山水画的意境,达到了让人难以超越的境界,一种孤寂感充满着整个画面,这是只有在格高而思逸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无论何种题材之中都没有脱离一个情字,画画是要有情感在里面的。因心造境、以情造景,这大概就是中国画意的体现。

三、中国画教学创新的对策

(一)重视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第一,教学理念应深入到学生课程的方方面面,重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内涵和精神文化,让学生切身理解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以文化理念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第二,在确立文化内涵教学为主导后,对学生中国画艺术技巧的训练是重中之重,学生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领会中国画创作的特点;第三,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辅导,及时调整学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其成为独特的中国画的创作者,而非教育生产线上的大众化产品。

(二)合理安排和设置专业课程。针对于中国画教学的课程设置,要采用中方理念课程为主、西方理念课程为辅的形式,注重理论文化教学,重点传扬中华文化背景。除此之外,课程灵活创新设置也可以成为主流趋势,艺术本身就是个张揚个性发展的学科,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向、内容的不同才能创造出多方面的艺术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采用菜单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模块下挑选自己倾向的小模块,不局限于传统的课程格局,而是提供更为多变的课程内容,调节教学的进度,让学生自己自主地发展,创建自己的特点。

(三)加强必要的拓展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除了在中国画教学课堂上注重理念与技巧的传递外,还需要艺术氛围的熏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艺术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艺术的魅力和特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将学生从课堂带入生活之中,解放学生的天性,完善室外的拓展训练内容,丰富学生的认知。可以组织和鼓励学生定期去看画展和艺术会展,去认真思考展馆的每一件展品创作的环境、采用的艺术手法、表现的创作者的人物情感等,与艺术融为一体,用心去聆听每一份画作,这远比课堂书本化的教学所带来的教育效果更为直观。学生只有在这种环境的感染下,经过相互的学习和交流,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性格,创作出不同的艺术作品。

(四)着重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历代经典的“画学”“画论”是古代名人名家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若想让学生的国画技法、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必定要在多看、多研究谢赫的《六法论》、宗炳的《画山水序》、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等“画学”范本上下功夫。

其中“六法”从品格的深度审视中国画的高低优劣,即神、妙、能、逸四品,历代画家也以此标准来评定其绘画品格的高低。在主观精神表达上,他们的“法以写道,物以写我”,是中国绘画艺术参透宇宙万物的凝练精华,同时也映照出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若想在讲堂上使学生领悟这些上乘的审美标准,并具备一些基础的人文涵养,必须调整文化理论课程安排的比例,保证主修课时的同时增加国学选修课的类别;让诗词、曲赋、印章等古学进入高校课堂;请经、史、子、集等一些国学课的名家到国画课堂上讲学;开设现场示范、学习观摩课和参观、考查课,丰富、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各個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

四、总结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有助于弘扬传统文明,同时也是美术类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应通过创新中国画教学内容、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等方式,推进中国画教学改革,破解中国画教学中面临的种种困境,为中国画注入更多活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浅谈中国画笔墨问题[J]. 卢伟.艺海 . 2019(04)

[2] 浅论中国画的写意精神[D]. 王静.贵州大学 . 2017

[3] 高校中国画教学创新研究[J]. 陈寒博. 中国民族博览 . 2019(06)

猜你喜欢

中国画美术创作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Jazz
美术篇
书画名人汇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