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看其理想文化人格

2019-10-14徐佳晶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水手湘西沈从文

徐佳晶

沈从文的散文以湘西题材系列最具代表性,他在《湘行散记》和《湘西》中向我们展示了湘西一带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和人情面貌。沅水两岸自然景观千变万化,崇山峻岭中绵延着深涧大河,孕育着古老的民族,这里的人们泛神崇拜、擅施巫术,却自然淳朴,在千百年的休养生息中形成了这一地域独特的民族文化。沈从文所写的湘西题材散文重在将沅水两岸的自然地理景观与人文环境做一个真实的还原,其散文中所叙述的湘西一带的人与事一方面放映出沈从文的文艺风格与人格,另一发面也折射出沈从文由“自然性”与“自主性”构成的理想文化人格。

一、沈从文理想文化人格中的“自然性”

沈从文理想文化人格中的“自然性”首先表现在其散文中体现出的他对待自然的态度。在湘西题材的散文中,他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沅水两岸的自然景观,清晨泊在滩上的船只、沿河错落的明黄的吊脚楼、夹江高矗的青黛石壁……他在这里生长了20年,这些自然景观早已融入他的生命,他面对这些景观时早己不仅是眷恋,而成为一种膜拜,即使写这一带的人与事,也是要表现与这里的自然相融合的淳朴的美的人性。他在大自然面前,善于通过想象、幻想与情感的指使,把自我伸张在自然里,从而冲破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隔阂。当他面对故乡山水的动人风光时,感到“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生命另一形式的表现,即人与自然契合,彼此不分的表现,在这里可以和感官接触。”他崇拜、讴歌自然,其实质是在崇拜、讴歌自己所追求、信奉的接近自然的理想人格,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契合统一的理想境界。

沈从文在其湘西题材的散文中记录了舟子水手、妓女老鸨、山贼土匪等不同身份的人,但是他们都是湘西那块沃土哺育出的纯洁的自然之子,青山碧水给他们以透明无暇的灵魂,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率真朴实、热情善良的舟子水手,如《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的三个水手,他们收入微薄,“掌舵的八分钱一天;栏头的一角三分一天;小伙计一分二厘一天。在这个数目下,不问天气如何,这些人莫不皆得从天明起始到天黑为止,做他应分做的事情。”即便生活是这般劳苦,这些水手也从未失掉仁厚纯朴、乐于助人的自然人性,他们凭力气吃饭,凭手艺挣钱,等价交换,从不靠欺诈蒙骗获取一些不易之财。妓女老鸨,如《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桃源与沅州》《鸭窠围的夜》中吊脚楼里的多情妇人、烟船上的老七,虽然残酷的生存逼迫他们从事低贱的行业,但是他们并不因此堕落人性、放纵自我。他们出卖肉体,但并不出卖灵魂和良心,她们不贪婪、不造作,始终保持人性的高尚与圣洁。山贼土匪,如《凤凰》中的田三怒、《一个大王》中的刘云亭,沈从文一再告诉人们,这些土匪原本都是良民,但是为了逃避兵役,逃避杀戮,逃避官吏的苛索,才不得不向山中走去。他们杀富济贫,慷慨好义,敬老爱幼,忠孝兼备,人性的光辉在他们身上闪现。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虽然贫穷落后,身份低贱,但是却从不自轻自贱,将生活与自然融合,从不失掉自然的人性。

二、沈從文理想文化人格中的“自主性”

沈从文理想文化人格中的“自主性”正表现了他追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人生观。他认为人应当自主地活,自由地活,被尊重地活,应该有勇气,有胆识,大胆地追求合乎人性需要的一切。其湘西题材散文也正反映了沈从文对这一理想文化人格的向往。

在沈从文的散文中,湘西青年男女正是他所追求的“自主性”人格的化身,他们个性的主体性得到尽情地张扬。他们不受“道德纲常”的束缚,没有金钱名利的枷锁和世俗礼教的囚笼,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不约束别人也不压抑自己。这一点在追求爱情的自由和性爱的自由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中水手与妓女的爱情,妓女己被一个年过五十的老烟鬼所占用,但是这丝毫不能束缚她追求自己的爱情的自由,她与水手因互相吸引而结合,被作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部分。这才是自由、恣肆无忌却又纯乎天然的两性关系形态,人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人有了追求自然人性的权利。

沈从文“自主性”理想文化人格还表现在他对坚韧、张扬、强健人格的追求,这样的人合乎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他自己宣称:“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我爱这种人也尊敬这种人。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成就就只这类人有份。”而沈从文散文中体现的湘西一带的矿工、水手、船夫、农人身上就有他所追求的坚韧、强健的气质,他认为这样的人才是自尊自强的人,才是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身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具有巨大而潜在的创造力。沈从文眼中的湘西人民在经年累月的腥风血雨中生存,靠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百折不饶、坚韧不拔的自主的民族品格。

三、沈从文理想文化人格的形成因素与展望

沈从文的理想文化人格是其对于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应当有什么样的生存方式的思考,这正体现了他的审美理想与个性特征。沈从文“自然性”与“自主性”的审美价值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是密切相关的。沈从文在沅水两岸生长了20年,这里自然地貌奇异复杂,常年居住着以苗、侗、土家、瑶、白为主的少数民族,故乡多姿多彩的自然山水和独特朴实的民族文化的滋养,形成了沈从文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审美趣味,也形成了沈从文善良淳朴、刚正不阿、独立自主的个性。自然文化背景对沈从文的审美趣味、个性特征的影响自然地折射在其散文作品中,从而成为其散文中构建理想文化人格的基础。

沈从文散文中的理想文化人格是一种本己的理想文化人格。这里的“本己”,不是要求人们回归“原始”的生存状态,也不是抛弃人的现世存在而返回原始人类的生存阶段,这就需要考虑如何使本己的理想文化人格与现代人们的生存形式相契合的问题。沈从文散文“自然性”与“自主性”的理想文化人格,既是理想的,则是超阶级的,放在当今现代化的现实生活中无法真正实现的。与本己的理想文化人格所推崇的相同,沈从文并不反对现代化,他所反对的只是现代化进程中对物质、欲望、金钱的过分强调和追求而导致人性的异化和生命的销蚀,反对的是人的生命力弱化和道德的滑坡,而不是现代化带给人们生活水平的飞速发展。因而他的理想文化人格中的理想性追寻的是文化人格与现代文明的同步发展,与时俱进,而不是退回到原始时代蒙昧的消极生活状态。沈从文“自然性”“自主性”的理想文化人格旨在引导人们守住心中的真诚善良、勇敢自强,以此为生活的观念来健康地生活,这种理想文化人格更符合人的生存实际,是符合人的自然的理想文化人格。

猜你喜欢

水手湘西沈从文
一桥飞架
老水手的愿望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
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