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思修教学中学生思想意识塑造问题研究

2019-10-14刘彦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

刘彦

关键词:高校;思修教学;学生;思想意识塑造

前言

在新时期背景下,思修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塑造工作很重要,可以转变学生观念,建立正确的三观和法治观等,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高素质和技能的人才,更好的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

一、高校思修教学中学生思想意识塑造问题

(一)目标机制联动不足

高校中思想教学中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塑造需要有完善的目标机制,目标的建立不但有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还要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两点的融合才能更好的提升其思想意识。但是教学中教师很少结合目标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如在课堂中师生交流少,教师很难掌握学生思想状态,很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虽然有的学校积极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方针,但是未和思修教学结合,学生思想艺术教育为目标,最终还是不能结合目标执行,不利于培养为现代社会服务的人才。

(二)发展机制發展较慢

受教学观念影响,高校教师未能利用现代技术对学生进行培养,还使用传统的教育机制,其形式比较封闭,不能充分展现思政科目的时效性。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塑造,包括理论和实践两种,其中理论的提升促进实践,实践的培养推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很多高校教师不能使用网络收集教学资源,未结合时代,及时掌握现代教育和思想情况,学生自然减缓了学习效率。

二、高校思修教学中学生思想意识的塑造

(一)树立正确教学目标

高校思修教学机制中,要以管理教育为及基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目标,使用组织、引导和控制等形式,加强对高校学生意识的养成,令其在思想道德和法治观念上都有所提升,并增强其思想道德素养,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实行思修教育时间较长,并且机制成熟,但是未能对学生思想意识进行塑造,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教学目标,不但提升学生理论基础,还增强思想观念,养成良好思想意识,将传统的管理教育转向引导教育,现在技术高速发展,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实时信息,打破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师主导地位,体现学生主体价值。在新时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时代的发展情况,发挥思修教材中的育人作用,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教学目标的设置,结合时代潮流,以学生为主,进行思想教育,如引导学生独立使用网络,搜索和浏览有关信息,无论学生成绩好坏,一律平等对待,将其培养为思想观念健康的人才,在教育中引入互联网思维,令学生在课堂外也能解决学习问题。教师将自己从班级的管理者变为服务者,不但教学中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还在业余时间,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加强沟通,了解学生思想和生活情况,变为学生的“朋友”,提升思想意识的塑造效率。

(二)优化教学资源

高校中进行思修教育中,需要充足的资源做支撑,现在很多高校未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降低教学效率,影响效果。学生思想意识的塑造需要多种资源做基础,并集中在学校中的党委宣传部、团委宣传部和学工部。除此之外还要调动其他部门参与对学生意识塑造工作中,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多利用资源举办实践活动,全校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提供必要信息,建立思想教育合力。新课标的改革,也为学生思想意识的提升提供良好平台,高校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可在校园网站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将收集到的资料上传网站中,还可将优秀教师的思修教学视频上传其中。另外邀请家长参与到整合教育资源中,建立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塑造,包括人生观、政治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等,这几点互相促进和影响,最终建立完善的整体。因此教师要优化和创新思修教学机制,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使用开放性手段,引导其认识现在的社会,并在不断的学习中,更加关注社会趋势,加强辨别能力和是非观念,抵制不良意识的渗透。同时教师引领学生遵守法律,意识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网络社会中,发表积极向上的言论,引导他人也遵守道德规范。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思修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塑造,是长期的教育过程,需要学校提升重视,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目标,充分利用资源,提升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的时效性,不断创新,最终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特意和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