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欺凌行为的治理预防举措浅探

2019-10-14海维澄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预防教育

海维澄

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有频发之势,成为学校教育难点和社会关注热点。笔者多年从事中小学生教育教学一线工作,长期跟中小学群体接触,现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对如何预防治理校园欺凌行为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关键词:校园欺凌;预防;教育

一、校园欺凌行为的基本概念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欺凌(暴力)。

二、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根源

校园欺凌的发生有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法治化水平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因素之一。无须讳言,目前,我国社会群体法治意识普遍较低,社会依法治理水平不高,校外不法人员冲击学校、在校外侵犯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影视、游戏、网络媒体等充斥着暴力倾向;一些地方,微观社会生态不正常,社会上存在霸凌现象;这些现象,对校内文化产生负面影响,促成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二)司法部门、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对校园欺凌行为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成熟的法律法规,也无形中助长了校园欺凌的发生。目前,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面临校园欺凌行为时,都显示出难以操作的尴尬困境。不少较为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只能通过经济赔偿、当事人双方达成谅解来草草处理,很难形成对校园欺凌的震慑和遏制。目前我国急需一套法理性强,系统、可操作的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

(三)少年儿童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极易发生互相欺凌行为。小学高年级、初中还有高中是学生之间发生欺凌的高发年龄阶段,这个阶段正处于少年儿童青春期,具有好动、叛逆性强、过分敏感、情绪波动大、模仿性强、偏激好斗、易受暗示等心理特质,心理和人格发展尚未成熟,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易因琐事引发矛盾,发生互相欺凌行为。

(四)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是促成校园欺凌产生的主要根源。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仍然存在的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如:应试教育“唯分数论”依然影响着不少家长、学校领导、老师的教育理念;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有的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与课外补习班);家长与孩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扭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紧张);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偏离正轨等。这些因素,导致学生从小学阶段不能自由快乐的成长,部分学生从小就处于不能适应学校环境的压抑状态之中,导致厌学、逃学等叛逆行为的发生。有些家长教育方式粗暴简单,动辄对孩子恶语相加、拳打脚踢。有些教师,在有重大偏颇的教育管理制度的“引导”下,对学生施加不当的教育影响,或体罚或变相体罚,或冷嘲热讽甚至谩骂,或缺乏宽容、揪住学生的一点错误横加指责,或对学生放任自流。这些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长年累月,甚至会导致学生心理畸形,从而使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误解,对他人缺乏同情,甚至产生仇恨、仇视心理,有些学生形成了暴力倾向或反社会性人格。

(五)学校管理制度执行、学生管理方式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在某些方面的不完备,客观上促成了校园欺凌的发生。在一些校园欺凌案例中,我们明显的发现学校在防止不法人员的侵入、学生校内管理和学生校外活动监管上存在空白或疏漏。一些学校由于师资不足或管理不善,学生在一些活动中根本没有老师在附近监管,导致欺凌行为的发生;一些学校对校园突发暴力事件防范不够,门卫安保制度落实不到位,没有从不法分子暴力侵害发生初始防患于未然。一些地方公安部门和学校对校外上下学途中学生安全关注不够,没有制定相应的防范制度或巡察制度,导致欺凌行为的发生。

三、校园欺凌行为的认定及管理上的難点

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在学生日常交往接触中,只有在发生后才容易判别认定,发生之前到底是属于学生之间正常交往还是已经属于欺凌行为,较难断定。学生之间的接触交往事件发生频率高、发生时间短、取证困难,不少人都认为是一些琐事,尤其是语言暴力、轻微的肢体冲撞等行为,难以界定是否属于欺凌行为。加之教师管理效能的有限性,使防止校园欺凌不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四、防止校园欺凌的举措

(一)继续推进依法治国,提高普法教育水平,增强全民法治意识,结合目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净化社会环境,治理社会生态,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校闹”,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加强文化稽查和监管,使有害思潮、错误意识形态远离少年儿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

(二)探索制定适合中国国情、防止校园欺凌发生的体系化的法律法规,使校园欺凌者付出相应的代价,吸取其它国家在防止校园欺凌方面的宝贵经验,探索使用征信等多重手段,使每个家庭、每个人、每一个受教育者认识到公共权益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实现从“不能欺凌、不敢欺凌、到不想欺凌”的深刻转变,有效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三)加强少年儿童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咨询室的最大效能,维护少年儿童心理健康。

(四)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转变片面追求分数的错误教育理念,使全民都认识到不当教育方式的重大危害,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帮助家长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变革和取消一些学校违背教育规律的教师评价制度、管理制度,使学生在宽松、包容、积极、快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还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还孩子一片明亮的人生底色。

(五)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和社会相关部门的协作管理,做到“全员、全程、全面”管理,使校园内“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倒追机制,为少年儿童守护一片安全、和谐、干净的成长小天地。

(六)加强少年儿童法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加强美育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预防校园欺凌行为是一项长期的、繁重的工作,但维护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意义重大,更是办好教育的基本底线,让我们齐心协力、迎难而上,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预防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